《所谓西夏——讲点你不知道的历史》
第58节

作者: wmwm198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4-23 13:34:23

  仁多零丁遇到的就是这种情况,他命手下全力攻城,结果手下早就受够了他,没有人愿意为这样残暴的主帅拼命,所以攻城都不给力。仁多零丁久攻不下,只好撤兵。
  这注定将是一条不归路。
  宋渭州知州卢秉早就探知到了仁多零丁的动向,他没有选择救援第十六堡,而是带兵直趋瓦亭(今宁夏泾源县北),命大将姚麟和彭孙驻兵于静边寨。此地乃是夏军撤退必经之路,在此设下重兵,西夏人基本就没跑了。所以当一切准备停当,卢秉很是自信地说了一句:“我就等着听捷报吧!”
  之后,仁多零丁果然带兵从静边寨经过,看到了在此等候多时的宋军。

  仁多零丁大吃一惊,下巴都快吓掉了。他很疑惑:这些人不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怎么会出现在这儿呢?
  西夏军队反应很快,他们采取了整齐划一的动作——逃跑,丢下了还傻站着的仁多零丁。
  不跑不行啊,对方分明是有备而来,这个时候还不跑,难道去找人家拼命?至于那个没人性的主将,谁还去管他?
  等仁多零丁反应过来,手下的人都跑光了,只剩下了他一个光杆司令。
  如果此时的仁多零丁想要逃跑的话,还是很有可能逃掉的,可他却放弃了。他叫喊着冲向了宋军,力战而死。
  光杆司令仁多零丁,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告诉了世人,什么叫勇敢。
  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想,或许他已厌倦了逃跑。

  宋朝元丰西讨的时候,他先败给了李宪,又败给了刘昌祚,每一次都是落荒而逃,颜面尽失。同僚的嘲讽、部下的不满、敌人的趾高气扬,这一切对于他这样一个出身高贵的党项人来说,真是比死都难受。
  永乐城一战,他仁多零丁向所有人证明,他不是一个只会逃跑的将军,而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恶魔!
  这一次,难道还要逃跑,丢掉自己好不容易才找回的尊严,再次回到以前那种暗无天日的生活吗?
  不!绝对不能!宁可死在这儿,也决不再逃!
  就让自己的生命在这里结束吧,为了自己的尊严,为了党项人的尊严。
  事实上,我并不喜欢仁多零丁(相信也没有人会喜欢一个对部下太过残暴的统帅),但是他临死前的表现让我很佩服。放眼整个中国历史,能做到这样的人,真的不多。
  仁多零丁,是一个真正的铁血男儿。
  在梁太后无休无止的折腾下,叶悖麻死了,咩讹埋死了,连最能打的仁多零丁也死了,西夏损失如此之惨重,这仗实在是打不下去了。梁太后总算审时度势,以秉常的名义向宋朝入贡,算是主动示好。
  之后发生的事情应该是秉常朝思暮想所盼望的。西夏大安十一年(1085)二月,梁乙埋死了。
  梁乙埋和他姐梁太后俩人手握西夏军政大权十几年,好事没做几件,坏事倒是做了一大堆,如今,这对最佳拍档终于因为梁乙埋的死而没法继续合作下去了,实在是大快人心。
  梁乙埋一死,自己前进的阻力立即减少了一半,秉常似乎又看到了希望。
  可惜,这仅仅只是似乎而已。
  很快,秉常得知了一个犹如晴天霹雳般的消息:梁乙埋的儿子梁乞逋(过去的史籍一般把梁乞逋写作梁乙逋,这是不对的,根据有关专家对西夏王陵出土石碑上西夏文的考证,应该叫做梁乞逋)当上国相了!
日期:2011-04-23 20:09:06

  需要跟大家说明一下,由于相关史料很少,这个事件疑点很多。
  我们先来看一下史书上的记载:“初,谅祚立梁后时,许乙埋世袭,子乞逋遂自立为相,独秉国政。”

  就这么短短一句话,至少暴露出两个疑点。第一,当初李谅祚立梁氏为后时,梁乙埋仅仅只是一个家相。谅祚死了以后,年幼的秉常继位,梁太后垂帘听政,才把梁乙埋提升为国相。也就是说,谅祚那个时候许诺允许梁乙埋世袭,应该是指家相的职位,绝不可能是国相,梁乞逋如何会凭这个家相的世袭权力当上国相呢?第二,“自立为相,独秉国政”,请问梁太后跑哪儿去了?如果梁太后想让梁乞逋当国相,其正常程序应该是,梁太后用秉常的名义任命梁乞逋为国相,自立是个什么概念?梁太后自从谅祚死了以后就一直是西夏事实上的女皇帝,就连梁乙埋都是依靠梁太后才爬上国相高位的,初出茅庐的梁乞逋如何能做到绕开梁太后,独秉国政呢?

  如果说有一个说法能让以上两个疑点都能解释清楚的话,我想应该是,此时的梁乞逋已然羽翼丰满,不受梁太后约束了。
  只有在实力足够的情况下,梁乞逋才能无视谅祚的那个家相的许诺,自立为国相,而且独秉国政,至于梁太后,对此则无能为力。
  连政治老手梁太后都只能坐视梁乞逋抢自己的饭碗,秉常就更不用说了,他那颗好不容易燃气一点希望之火的心,估计很快又熄灭了。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东边的大宋帝国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宋元丰八年(1085)三月,宋神宗死了。

  神宗注定是宋朝历史上一位颇具争议性的帝王,夸他的人把他捧上了天,骂他的人恨不得把他狠狠地踩在地上。我无意于卷入这场纷争,仅仅在此谈一下个人的一点看法吧。
  神宗是宋朝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有雄心、有抱负的皇帝。如果给两宋所有的皇帝在志向方面搞一个排名的话,那宋太祖赵匡胤将勇夺第一名的宝座,神宗则可以和宋太宗赵光义并列第二,超过其他所有的宋朝皇帝。
  为了解决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他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任用王安石为相,主持变法。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西北边患,他又不惜顶着巨大压力,又是开边,又是西讨,忙的不亦乐乎。那时候的他甚至打算在解决了西夏之后,就一鼓作气,收复陷没百年的燕云十六州。
  可现实是残酷的,志向远大的神宗在朝着未来一路狂奔的途中,摔得头破血流,鼻青脸肿。一次又一次的惨重打击不断消磨着他当初的雄心壮志,慢慢地,他变得颓废了,再也不复当年之勇,成为了一个混日子的皇帝。
  千万别说神宗意志不坚定,不论是谁,遇到他那样的情况,还能够做到不怕打击,一如既往地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很难。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宋神宗死,太子赵煦即位,是为宋哲宗。
日期:2011-04-23 22:09:47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梁乞逋上台后,就结结实实地烧了几把火,开始树立自己的威信。
  梁乞逋烧的这些火毫无新意,无非还是继续对宋用兵,看能不能趁着神宗刚死去捡点便宜。毕竟新皇帝刚上台,国内一般会有点混乱,这个时候去捡便宜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于是乎刚消停了没几天的夏宋边境,又是遍地烽火,四处狼烟。
  十月份,梁太后死了。
  公元1085年真是个多事之秋,二月梁乙埋死,三月宋神宗死,十月梁太后死,一年之间,西夏和北宋曾经的最高统治者先后撒手西去,这让人不得不感叹:历史实在是喜欢凑热闹。

  史书记载,梁太后临终前曾经叮嘱秉常:“世受朝廷封爵,思礼备至。今虽边事未已,属纩之后,宜奉遗留物以进,示不忘恭顺之义,虽瞑目无憾。”于是秉常就派大臣嵬名怀普去宋朝报哀。
  我曾经不只一次怀疑过这段史料的真实性。在这段史料里,梁太后宛如一位慈母,叮嘱自己的儿子,而秉常也很认真地听了母亲的话,并按照母亲说的去做。这实在是太匪夷所思了,曾经水火不容,一直不待见对方的两个人,怎么会突然变得如此和谐呢?
  很久之后,我明白了,这事不是假的,是真实发生过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