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第56节作者:
西门送客 亲历此役的盛军官员栾述善记述当时的惨状,说当晚“阴云密布,大两倾盆。兵勇冒雨西行,恍似惊弓之鸟,不问路径,结队直冲。而敌兵忽闻人马奔腾,疑为劫寨,各施枪炮,拦路截杀。各山口把守严密,势如地网天罗,数次横冲,无隙可入。且前军遇敌击,只好回头向后;而后兵欲逃身命,直顾奔前。进退往来,颇形拥挤。黑夜昏暗,南北不分。如是,彼来兵,不问前面是敌人抑是己军,放枪持刀,混乱相杀,深可怜悯!前行土卒,既遭敌枪,又中己炮,自相践踏,冤屈谁知?当此之时,寻父觅子,呼兄唤弟,鬼哭神号,震动田野。人地稍熟者,觅朝鲜土人引路,均已脱网。惊惧无措,非投水自溺,则引刃自戕,甚至觅石碣碰头,人树林悬颈。死尸遍地,血水成渠,惨目伤心,不堪言状!”
日军料到清军必将北撤,于是派元山支队埋伏于义州大道,第五师团主力埋伏于甑山大道,以截击撤逃的清军。十五日晚到翌日拂晓,漫无秩序的清兵络绎不绝冲出平壤内城,向北奔去。茫茫夜色中,刺耳的枪炮声时时响起,既有日军的伏击,也有清军自己的误击,甚至黑夜中不分敌友,自相残杀。
夜色终于退去,天色渐亮,第二天日军巡阅战场,只见二三百步间,清兵的人马尸体,“累累如山,埋没道路,溪流为红。其尸体最为密集堆积者,在五十步以内伏尸百二十,毙马三十头,互相枕藉”,其状惨不可言。
据统计,在这个可怕的夜晚,清军死亡竟高达一千五百人之多,另外还有六百多人被俘。一个轻率的命令,一次无组织的撤退,清军近五个营的兵力就这样白白葬送了。
9月16日清晨,日军进入平壤的时候后,发现城内清军已经消失得一干二静,而城内丢弃的武器、弹药、粮饷等,遍地狼藉,全部成了日军的战利品。
在整个撤退过程中负有重大责任的叶大呆子,带领残兵败将,草木皆兵,雨夜狂奔三百里,退回中国境内。平壤失守后,朝廷震怒,叶大呆子后来被械送京师,定斩监候。卫汝贵也因没有反对叶志超撤兵,加上其所部军纪败坏纵兵抢掠,被斩决。
卫汝贵是淮军宿将,多年不打仗,援朝时已经年过六十,早已吃得浑身上下肥嘟嘟的。据说,其妻曾寄信给他说:“君起家戎行,致位统帅,家既饶于财,宜自颐养。且春秋高,望善自为计,勿当前敌。” 卫汝贵诚守妇诫,言听计从,遇敌则逃。后来日本人获得此信,一时传为笑柄,并在教科书上引用,以戒国人。
后人作诗《悲平壤》,曰:“三十六计莫如走,人马奔腾相践蹂。一夕狂驰三百里,敌军便渡鸭绿水。” 平壤战役后,清军全部退至鸭绿江边,朝鲜由此完全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
日期:2007-8-18 22:44:53
5.5、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笔者曾经无数次的想,对于这场黄海海战,无论用多么浓厚的笔墨来描述都不过分。这场为世界所瞩目的大海战,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现代战争。笔者的意思是说,到现在为止,没有一场战争能像1894年的黄海海战那样具有真正的现代意义。那场罕见的海上大决战,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不但在世界海军战史留下重要的一笔,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改写了世界海军发展的理论。
这场改变中日两国乃至东亚格局的大海战,无疑要从北洋海军说起。在吃尽了洋人船坚炮利之苦后,当时人想到的却是搞炮不搞船,搞海防不搞海军,结果是弄得沿海岸防大炮成群,在很多地方这些开花大炮还发挥旅游资源的作用,譬如广州的虎门、上海吴淞口等。
大清帝国的第一支海军,是清廷委托第一任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李泰国买回的八艘炮舰。谁知买来后,曾国藩想把它们编入湘军而清廷怕其做大不肯答应;派去助攻天京,曾国荃又恐其争功而拒绝其帮助,结果弄得这八艘大洋轮英雄无用武之地,最后还是委托李泰国拍卖了事,倒是便宜了李泰国这小子,光来回佣金就捞了不少。
第一支海军就这样夭折,这也不奇怪,大清帝国反正有的是钱,别说八艘炮舰,八十艘也买得起,就是后来建设的第一条铁路和小火车,不也是给撬了扔海里去了吗?
真正触动清廷决心搞海军的,是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船民被杀竟敢悍然出兵台湾。这个刺激太大了,李鸿章由此料定中日必然有一战,海军建设也就提上了日程。此时恰好赶上同治中兴的好时候,总理衙门决定每年将海关收入中的百分之四十约400万两白银,拨款打造帝国的海军,这就是后来的北洋舰队、南洋舰队和福建(闽粤)水师了。
福建水师大都船轻炮少,很多还是国产货,马尾之战已损失殆尽,不足为论;由于经费的问题,南洋大臣沈褒帧发扬风格,让北洋舰队优先发展,南洋海军等北洋舰队建成后再行建设。由此,帝国海军主要实力基本在北洋舰队。
拘于官场的陈规陋习,北洋舰队初建时期每年大概也只能拿到120万两。但这120万两的国防预算也算是巨款了。毕竟,当时向英德各国订购战舰,也不过是50万两上下,最开始在英国Armstrong船厂买的六艘炮舰(500吨级不到),每舰不过15万两白银。后来李鸿章的胃口大了,1881年花200万两的巨款向德国Vulcan船厂订购了两艘7400吨级的主力舰,即后来的定远和镇远。
这两舰,14英寸的装甲,12英寸的巨炮(各四尊),在万吨级战舰出现前,绝对是海上的巨无霸。后来定远和镇远在黄海海战的中弹数百而不沉的卓越表现,让各国海军大受启发,升级赶造万吨铁甲舰的竞赛也愈演愈烈。但定远和镇远的致命弱点是,因为装甲过厚,影响了其速度(大概只有14节)。鉴于黄海海战中日本舰队的轻快速度,各国后来又向快速同时发展。所以说,黄海之战的确具有了教科书式的意义。
光有定远和镇远是不够的,北洋舰队后来又分别向英国和德国购买了五艘次轻量级(两千吨到三千吨之间)的巡洋舰,即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济远五舰,加上早前购买的千吨级超勇、扬威和其他国产的木甲战舰(平远为2100吨级,其他的不足为论),阵容也算是整齐了。
定远和镇远两艘主力舰,是当时世界一流的,加上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济远、平远六艘2000吨级别以上的六舰,是北洋舰队的主力阵容;再加上超勇、扬威千吨级的老舰和其他国产木甲战舰、炮舰和鱼雷艇,这支北洋舰队出海操练时,也称得上是“樯橹如云、旌旗蔽空”!在当时世界军事年鉴的排名,北洋舰队也是前八呢。(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作为洋务运动的总设计师,李鸿章深知北洋舰队的致命弱点在于整体速度不够快,但1888年北洋舰队初具规模后,海军衙门被权贵们占据,北洋舰队也未购一舰一炮。朝廷官员的短视和倾轧,李鸿章也是无可奈何,而政治对头掌握的户部甚至在1892中日局势已经相当紧张的时候,宣布为慈僖太后万寿筹款,停购舰艇两年,而此时正是日本全力推进其海军建设的时候。
据说甲午战争前夕,英国Armstrong船厂找到李鸿章,将一艘新造下水的4000吨级巡洋舰,当时世界最快(22节)的军舰,要卖给老主顾。英国人知道李鸿章识货,北洋舰队正需要这样的巡洋舰,非买不可;但朝廷大员们是外行,偏来个不懂装懂,非不让买,李鸿章也只能徒呼奈何。
结果,此舰被日本买去,这就是后来横行一时的吉野号。
光有船,没有人,是不行的。这些气势恢弘的铁甲大兵舰,决不是小米加步枪那么简单,也远胜于那些进口的开花大炮。当时的北洋舰队,可以说是帝国当时最现代化的部队,也是最具有技术含量的兵种。
铁舰易买,一将难求。要操纵那些大洋轮,决不是那些剿灭长毛、捻子的旧派军官和科举出身的文官所能掌控的。所幸当年沈褒桢办福州船政学堂(相当于现在的海军舰艇指挥学院),苦心孤诣十几年,培养了中国的第一批海军人才,虽然后来福建水师在马尾海战中被法国人几近摧毁,但李鸿章收拾残局的时候,正好网罗了这些闽粤人才。北洋舰队的中坚力量,就主要来自于福州船政学堂的毕业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