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第53节

作者: 西门送客
收藏本书TXT下载
  李鸿章是了解日本和自己实力的,不到准备充分,断不可贸然宣战。很多人以为李鸿章是站在慈禧太后一边的主和派,但事实并非如此,帝党偏激无知,后党昏庸无能,李鸿章有点超然脱身于帝后两党之外。但是,李鸿章想搞“以夷制夷”,希望英国、沙俄等列强来调停保住和平局面,只是他过分相信当时的超级大国了。当时的大英帝国已经日薄西山,充其量也就是李顿调查团的水准,和如今想打谁就打谁的美国比,差得远了!

  而日本在战争爆发前,抢先和英国签订了《英日通商航海条约》,并通过一系列外交活动取得了西方列强的中立。在一切准备妥当后,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在7月19日向朝鲜小王朝提出四点要求,一是允许日本架设汉城至釜山的军用电线;二是为日军修建兵营;三是让朝鲜令清军自牙山撤兵;四是废除中朝间一切“与朝鲜独立相抵触”的条约,并以最后通牒的形式,限令22日前答复。

  正当朝鲜小朝廷茫然失措的时候,日本军队于7月23日清晨突然闯入王宫,劫持了朝鲜国王李熙,然后找来国王的老爸大院君来组织亲日傀儡政权,在日本人的胁迫下,朝鲜亲日政府于7月25日宣布废除以前同清政府缔结的一切条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在朝清军。
  至此,战争已经是不可避免了。日本人处心积虑,要的不就是一场战争吗?
  日期:2007-8-18 22:42:47
  5.3、丰岛海战,不宣而战
  在日本人的逼迫之下,小皇帝光绪气恼不已,多次谕令李鸿章立刻备战,“若顾虑不前,徒事延宕,驯致贻误事机,定惟该大臣是问!”李鸿章慑于小皇帝的严责,加上日本人完全关闭了外交谈判大门,只得在7月中旬派兵入朝增援。
  像朝鲜战争中美军仁川登陆拦腰切断北朝鲜部队一样,当时日军也经仁川登陆并已占领汉城,把北边平壤和南边牙山的清军隔为两段。当时牙山的清军由叶志超统率,在日军之前已经登陆后并驻扎在成欢一线,兵力远少于日军,形势不容乐观。
  考虑到朝鲜北部山多崎岖,进军速度太慢,李鸿章便决定在陆路进军平壤的同时,再从海路运兵,一路在鸭绿江口的大东沟登陆后驰援平壤;另一路在天津登船后到牙山增援成欢一线的叶志超部。
  入援平壤的计划还比较顺利,记名提督卫汝贵率盛军六千人由大沽口登船、提督宋庆和总兵马玉昆率毅军二千名由旅顺登船,分别至鸭绿江口的大东沟登陆后直奔平壤。另外,总兵左宝贵率奉军三千五百人、副都统丰升阿率练军一千五百人也渡鸭绿江入朝,四路大军于8月上旬分别进驻平壤。

  在陆路进发的同时,为增援牙山的叶志超部,李鸿章派总兵江自康率天津练军二千五百人,雇用英轮高升、爱仁、飞鲸三船运兵前往牙山。为防不测,又调派北洋舰队济远、广乙、威远三舰护航。由于牙山登陆困难,三船同时到达的话,一时间难以同时上岸,于是三船分批出发,爱仁号最先,飞鲸号次之,高升号最后。
  殊不知,日本间谍石川伍一早已潜藏在天津军械局书办刘树芬家中,通过贿赂获得了大量的情报,高升号出发时间的情报即被石川伍一提前告知了日军。案发后,石川伍一和刘树芬两人被一起斩首。
  日军大本营获得情报后,立即派日本联合舰队从佐世保港出发,开始寻找清军运兵船的踪迹。7月25日的清晨,日本舰队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舰到达牙山湾外的丰岛海面,这一天正好晴朗无云,海上能见度高,突然间,日舰见丰岛方向有两艘军舰喷烟而来,不一会,便看清迎面而来的乃是中国的济远和广乙两艘军舰。
  原来,济远、广乙和威远三舰完成护送运兵任务后,由于威远是木甲船且速度慢,舰队小队长方伯谦便让威远当晚返航,自己则率广乙在次日出发,没想到刚一出牙山湾,就和日本舰队第一游击队的三舰迎头撞上。
  上午七点四十五分,吉野号气势汹汹的奔上前去,首先向济远发炮。济远见来者不善,不甘示弱,也奋勇发炮回击吉野。听到炮声后,秋津洲立刻赶来参战,于七点五十五分开始向济远开炮。此时浪速也迅速靠近,三舰同时炮击济远,战争打响了。

  当时双方的实力差距太悬殊了。日本三舰共拥有三十门炮,其中速射炮二十二门,而济远和广乙只有旧后膛炮共五门,速射炮一门都没有;敌舰速度都在十八节以上,吉野速度甚至达到二十二节,而济远只有十五节,广乙是旧式巡洋舰,速度更慢;从吨位上看,日舰均在三千以上,吉野达到四千两百吨,而济远是两千三百吨,广乙只有一千多吨。

  刚一接战,日本三舰聚攻济远,炮弹密如雨下,济远将士以一敌三,沉着迎战,频频发炮还击,并击中吉野右舷侧,击毁舢板数只并贯穿其钢甲,只可惜炮弹没能爆炸(质量问题?),吉野侥幸逃过一难。
  随行的广乙见济远形势危急,也赶上前来助战,但广乙既小且旧,火力又弱,在浪速和秋津洲的合击下,很快就身中两弹,船身歪斜,幸好当时战斗激烈,海面上硝烟弥漫,广乙借机转舵向东躲避,并回击了追赶的浪速一炮,击穿其左舷钢甲后坏其锚机。日舰见广乙已经丧失战斗力,便停止追击,三舰再度围攻济远。
  广乙撤退后,驰到朝鲜西海岸搁浅,管带林国祥令放火焚船,率残部登陆到牙山,但到了牙山后发现叶志超部已经撤往平壤,后来广乙剩下的十七人乘英舰“亚细亚”号回国。
  广乙撤出战斗后,济远更加势单力薄,人员伤亡非常严重,已有五十七人死伤,包括大副、二副都已经英勇阵亡。无奈之下,济远在方伯谦的指挥下全速向中国方向撤退,日本三舰则在后猛追,力图要打沉济远。管带方伯谦突发奇想,命令挂出白旗,以示投降,但仍令济远疾驶不已。日舰浪速超过吉野后,在距离济远三千米处用舰首炮攻击,济远居然又加挂日本海军旗,浪速见状便挂出信号,命“立即停轮,否则炮击!”

  济远虽挂出停航标示,但仍旧在全速撤退,可惜吉野的速度比济远快得多,很快又要追上。当两舰相距两千米的时候,吉野用右舷炮猛击济远。济远则突然用尾炮对准吉野连发四炮,其中三炮打中,特别第四炮击中吉野要害,使其舰头下沉,吉野一慌张,便不敢继续追击,转而掉头回航,济远这才逃过一劫,以受伤之船回到了威海卫。发炮者,水手王国成是也。

  有人也许要问,不是还有两艘日本军舰吗?原来在日本三舰追击济远的时候,西方海面突然又来了两艘船。原来,各国听说中日要爆发大战,都纷纷派军舰前来观战。日舰当时不知是何国船只,便决定分开行事,秋津洲转舵追击广乙,吉野、浪速继续尾追济远。只可惜,这次并非是西方军舰,而是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和炮舰操江号。
  高升号即为李鸿章雇用的第三艘运兵船,当时从塘沽起航后前往牙山,在驶近丰岛时,正好与运输武器饷银的操江号不期而遇,于是二船便临时结伴同行。让人吃惊的是,在当时局势已经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这两艘船居然没有军舰护航,也许这才是悲剧产生的真正原因。
  当济远正同日本舰队激战的时候,高升和操江不巧经过作战海域。当浪速在追击济远的时候,高升正好从浪速右舷通过,浪速舰长东乡平八郎见此船虽然挂英国国旗,但看起来很是蹊跷,根据情报推测船内定装有中国军队,便挂出信号命令高升号下锚停驶。英国船长高惠悌见势不妙,赶紧将船停下,浪速见后又挂出第二次信号:“原地不动,否则承担一切后果”!

  浪速迫近高升后,将舰上所有的二十一门大炮都露出来,并用右舷炮对准高升船身,高升号本就不是战斗船只,立刻落如浪速的完全控制之下。随后,浪速放下一只小艇驶近高升,几名带枪的日本海军军官登上高升号,要求检查高升号的执照。高惠悌赶忙出示执照,并提醒日本军官说高升号乃英国商船,日本人不予理睬,命令高升号必须跟浪速而去,意思就是高升号已经被俘虏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