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第41节作者:
西门送客 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让中苏矛盾发展到顶峰。珍宝岛位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中国一侧,全岛面积0.74平方公里,长约1700米,宽约500米,距西岸(中国)200米,距东岸(前苏联)300米。从1967年到1969年初,双方巡逻队在岛上冲突不断,1969年3月2日和3月15日,苏军动用了坦克、装甲车、飞机和火箭炮,我军使用了反坦克炮、无后座力炮、40火箭筒等轻武器和岸上的纵深炮火,双方展开猛烈的争夺,互有伤亡(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公布的数字为亡58人,伤94人;我方公布的数字为亡29人,伤62人,失踪1人)。
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的势力开始日渐减弱。1986年7月28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海参崴发表讲话,承认中苏两国存在边界问题,并表示愿意按照国际公法,合理解决两国间的边界问题,共同建设一条和平边界。对此,我国领导人邓小平做出了积极的回应。由此,中苏边界谈判开始走上正轨,并成立了联合勘界委员会,逐步展开勘界立碑工作。
1989年5月,邓小平再次明确宣布:“后来中苏进行边界谈判,我们总是要求苏联承认沙俄同清王朝签订的是不平等条约,承认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害中国的历史事实。尽管如此,鉴于清代被沙俄侵占的150多万平方公里是通过条约规定的,同时考虑到历史的和现实的情况,我们仍然愿意以这些条约为基础,合理解决边界问题。”
在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下,1989年10月举行的中苏第三轮边界谈判对中苏东段大部分边界的走向达成一致。1991年5月,两国签订《中苏东段国界协定》,中方收回两江主航道中心线中方一侧的岛屿,并取得了经黑瞎子岛两侧在两江水域的自由航行权和经图们江下游的出海权。
1991年,苏联解体,原和苏联接壤的边境分别为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所有,边境谈判也继续在这四国间继续进行。1994年9月,《中俄西段国界协定》签署;1998年11月,中俄两国已勘定的边界首次在实地准确标示。至此,除黑瞎子岛和阿巴盖图洲渚两地的划界外,中俄边界问题全部得到解决。
与此同时,中国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境划界谈判也在顺利进行。1994年4月26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总统签署了《中哈国界协定》,随后又在1997年和1998年签署了两个《中哈国界补充协定》,最终解决了两国间的边界问题。
1996年7月4日,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期间签署了《中吉国界协定》。1999年8月,中吉两国又签署了《中吉国界补充协定》,最终划定了一块争议地区的边界走向,两国的边界问题从而得到全面解决。
1999年8月13日,中国和塔吉克斯坦签署《关于中塔国界的协定》。2002年5月27日,中国和塔吉克斯坦签订《关于中塔国界的补充协定》,将最后有争议的边界划定。
2004年10月,中俄两国签署了《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根据补充协定,中俄最后一部分有争议的边界土地,包括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界处的黑瞎子岛和靠近内蒙古满洲里的阿巴该图洲渚在内的近375平方公里,双方将各得一半。由此,两国间领土的争执和纠葛,终于以边界线全线标定的结果而暂时告一段落。
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或许有一些沧桑和悲凉,或许还有些无奈和辛酸,但是,却无法改变一些已经成为现实的存在。毕竟,所有的这一切都已经成为了过去,谁得谁失,已经很难说清楚,即使能说清楚,也无意义。
岁月如歌,谁人共与悲。当上述的一切都已经成为历史的时候,传统的思维已经无法跟上现实的脚步。在这个全球化席卷的时代,铁与火的冲突,刀与枪的厮杀,都已经渐行渐远,悄然远去。在一个“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世界潮流中,也许,“一切向前看”才能更好的面向未来,更好的迎接未来的挑战。在这里,也愿我们的祖国能够从此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日期:2007-8-18 22:31:59
四、1883:战法记-------晚清外战的半胜不败
古代中国与周边的一些国家如越南、朝鲜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政治关系,即所谓的宗藩关系或者说朝贡体系。这种关系,西方也通常以保护国与被保护国来加之定义。
中越宗藩关系的形成,主要是环境和历史所形成的。但清王朝对越南国王的册封,仅仅是对既成事实的认可,并不会具体干涉其内政。更为重要的是,清王朝并不染指藩属国的领土,也不谋求经济上的特殊利益。事实上,越南和朝鲜等国向中国朝贡的时候,清王朝回赠的礼品价值往往都要远远大于其贡品。这种朝贡关系,很大意义上具有国际贸易的性质。
中国历史上的这种朝贡关系,对保持中华帝国周边安全和维护周边藩属国的稳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这和西方列强殖民统治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如法日在越南和朝鲜的割地赔款、掠夺财富、干预内政外交,甚至派总督进行直接管理等等,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4.1、法人侵越日甚一日,黑旗军志愿抗法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大清帝国总体局势发展良好,人心思定,各地争办洋务,开矿建厂,中外相安,帝国一时间欣欣向荣,颇有“中兴”之象。但在这平静当中,却隐隐有着一种不安的气氛,首先是在帝国的周边,危机开始蔓延,譬如,帝国最南边的藩属国越南就突起波澜。
越南,古代也称交趾,或叫安南,自汉朝以后的一千多年间,一直属于中国封建王朝的管辖地。公元679年,唐朝在南越设安南都护府,“安南”名称由此而来。公元973年,宋太祖册封了安南郡王,此后越南又经历了前黎、李、陈、黎等朝代。1802年,阮福映建立了阮朝,取国号为“南越”,第二年清朝政府(嘉庆八年)将安南国改为越南国,封阮福映为国王,越南由此而得名。
话说那欧洲的法兰西国,也是个老牌的殖民帝国。在拿破仑第一帝国时期,该国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到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的第二帝国时期,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国力也是蒸蒸日上。但不走运的是,法兰西国旁边的普鲁士王国(后来的德国)却也正处于上升阶段,一山难容二虎,1870年两国色当一役恶战一场,结果法兰西国一败涂地,从大皇帝到元帅到做饭的伙夫,一股脑儿都做了普鲁士人的俘虏。随后建立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虽也号称民主共和,但新败之下,仍旧侵略成性,当时其矛头所向,正是越南。
法国对越南的觊觎之心由来已久。早在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法国的波旁王朝时期),法国传教士百多禄曾跑去帮助越南南方的割据势力阮福映训练军队,并自告奋勇的作为阮福映的代表前往巴黎并在凡尔赛宫签订了《法越攻守同盟条约》,内容主要是法国派兵帮助阮福映夺取政权,到时越南割让土仑、昆仑两岛给法国,并让法国享受贸易特权。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条约刚签订,法国大革命爆发,国王路易十六也被送上了断头台。阮福映则依靠自己的力量恢复了阮氏王朝的统治,这个条约也就被人淡忘。
十九世纪初,法国人刚安定下来,突然又想起了革命前的那个条约,于是再次来到越南找阮氏王朝兑现上个世纪所做的承诺,但阮氏王朝认为法国人没有履行义务,加以拒绝。
法国人由此怀恨在心。第二次鸦片战争刚一结束,法国便将侵略中国的军队抽调出来,去找越南算账。越南抵挡不住法国人的长枪大炮,被迫签下了第一次《西贡条约》,条约规定越南割让南边三省给法国,并开港通商。由此,越南开始逐步沦为了法国的殖民地。一年后,法国又搞定了柬埔寨,使得整个湄公河下游都落入了法国人之手。
1867年,法国人再割越南三省,并将整个越南南部改名为交趾支那,设立总督进行治理。但法国人还不满足,侵略的爪子又伸向了越南北部,并试图打开中国西南地区的门户。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