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懂得经济内幕》
第27节

作者: xiaozhu909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另外,为了尽量让影片的利益最大化,并且创出唯美的效果,影片不对内地发片,一方面避免了删减,最重要的一点是,聚拢了人气和让更多的人有种“越是得不到越想看”的效果。果然,消息公布之后,内地很多人准备预订去香港看这部片子,甚至多家旅行社组看影团。这样就就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唯一的销售渠道。也就体现出了产品的“稀缺性”,当市场一旦认同产品的稀缺性,那么这个产品自然会被认定是紧俏商品。远的不说。就说日本地震时的“盐王爷”事件。盐是绝对不会紧缺的。一个大家都会知道的常识,却产生了恐慌,造成了盐的紧俏。从开始只是为所谓的防辐射,到后来怕核污染到海,再到后来就不因为什么了。只是因为大家都在买,如果盐没了我们吃什么?由从众性演化到盲目性。最后到实际商品紧俏的结果。期间不过短短两天。造成两天的抢购的原因只是因为大家觉得产品可能会稀缺,销售渠道可能会被堵死。换言之,这部片子这么做的目的也是营造稀缺性的气氛,并且制造了渠道的唯一性。

  日期:2012-06-11 10:10:32
  3D肉蒲团的经济运营谋略(1)
  只是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从决定开拍片子到片子公映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时间如果缩短,则质量无法保证且宣传的力度也不足以深入人心。而如果普通的做广告,时间长了也会产生视觉疲劳,况且这毕竟是三级片,做多了会让人有反感。既要把片子的美化深入人心,又要人不断保持关注的兴趣,他们运用了一种全新的手法,就是半公开式的以跟随女主角的视角和感受深入体验片子为主导,以演员的花边和“制造”绯闻为配合的手法。

  首先女演员介绍自己看片子片段的感受,强调3D的感觉如何真实,血飞出来像要打在脸上一样。(个人感觉甚至连她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仔细斟酌的),其次说演员如何真的挨打敬业。男主角则说拍完片子不想追女生,言外之意是这部片子的魅力十足。这些都是为最后的公映做垫场。如果以上说的这些作用是让大家对影片有兴趣,花边和绯闻的作用则是不断的打掉大家视觉疲劳的感觉。

  因为像绯闻这种东西一般都好像是意外发生的,但很多意外凑起来,就很难说是巧合了。影片拍摄期间先是女演员爆出所谓“艳照门”,之后又有女主角被明星性骚扰,(但却没有证据,也没有报警的意思。)眼见要公映,又爆出蓝燕失踪怀疑因压力大自杀的新闻。在这里我不敢妄加评论,只是女主角“自杀”的时间太过恰到好处。且又是怀疑口吻,又没有警方介入。真假目前不敢定论,但是确实在公映前又一次让大众掀起一股关注此片的高丨潮丨。而公映时间段恰逢5.1长假。黄牛档又能从内地豪客手中捞不少油水。

  从此部影片一步步做的运营手段来看,个人认为并非所有方法都是堂堂正正和值得推崇的。但是,有几点却非常重要,也是这部影片必然大卖的重要原因。那就是第一,保证产品质量。第二保证产品的特点特色以及其卖点的唯一性。第三,销售渠道的控制,让大众产生稀缺的感觉。第四,保证让大家不会产生审美疲劳或者对产品产生因广告过度宣传的厌恶感。五,知道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该怎么把产品的精神深入人心。有了这五点做基础。那么这部片子赚钱也就不是稀奇的事情了。听说目前版权证全球销售并且成绩不错。一部三级片的运营手法都可以达到这么细腻和目的明确,怎能不让那些只靠广告轰炸只宣传产品名字的企业汗颜无地。

  日期:2012-06-12 09:45:20
  “非诚勿扰”的市场价值与“话题”营销效应(1)
  2010年,一个相亲类电视节目红遍全国,不但创收视率高峰,也因为节目中女嘉宾的言论过于火辣而引起全国热议,甚至令广电总局几乎要封杀此类节目。但这并不妨碍全国的观众对此节目的青睐。这个节目就是——《非诚勿扰》。
  到后来《非诚勿扰》这款节目还是继续播出,甚至一直到现在依然是明星栏目,此栏目不但带火了主持人、女嘉宾甚至把整个江苏卫视的品牌价值给整个提高,让后来的综艺节目也能“沾光”提升自身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款节目可以火到如斯地步?为什么在饱受争议的情况下依然阻挡不了他继续播出和火爆?我们从经济角度来分析一下。

  首先一个节目能否受欢迎,就看他是否能够受到市场的认可和欢迎,也就是说市场是不是有这个需求。这几年,在经济不断出现一些问题之后,市场投机气氛渐浓,尤其是房价也在不断攀升。
  而2010年恰好是货币政策逐步开始紧缩的时候,房价虚高,但是买房开始受到限制。社会的热钱不断流窜,通货膨胀也在不断加速。但那个时候工资上涨却并未明显。最要命的是,这一年正好是大学生扩招之后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一方面高中考大学门槛减低,但是学费增加,另一方面大学毕业却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就在大家为前途迷茫,心中没有安全感的时候,又特别想找出路的时候。就需要一些节目来减压。这时候《非诚勿扰》出现了。《非诚勿扰》的出现是非常贴合人们的心理需求的。

  因为从整体上嘉宾的选择来说,尤其是在女嘉宾的选择上,《非诚勿扰》也是非常有学问的。一方面选择一些特别靓丽的(其中不乏为了让自己出境并出名的女孩儿)另一方面选择一些比较贴合大众,但是样貌和穿着也比较出类拔萃的女嘉宾。
  一方面让观众感觉她和我相差不远,但是另一方面又确实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当24位女嘉宾伴着音乐齐齐亮相的时候,你首先感觉眼前一亮。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眼前掠过的感觉。首先非常符合男观众的心理,把男观众带入角色,在想我面对如此多的佳丽会怎么选择,怎么答对。
  而对男嘉宾的选择也是有营销理念的。一般会选择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特别帅哥又有钱,这种嘉宾占比例也就是5%左右,他们反而成功率不高,因为在女孩子心里会丧失安全感。第二个层次是生活无忧的顺眼稳重的男孩,这种男孩是最贴合大众的心理选择,也是成功率最高的一种,因为他会离你很近,但有不必担心生活。又不怕他花心,有安全感(但实际上往往不会遂人愿)

  第三个层次是那种阳光型的,家里部件的经济基础雄厚,但也有较稳定收入也还是要为生活打拼,但是很会玩。第四种是那种感动型的,一般都是那种生活中的无名英雄,大家都会不自觉把他们看得很高尚,而他们也受到过伤害需要母性的关爱。当然这种男性一般都是中间受欢迎,最后被出局。因为毕竟一个感动的剧情也会结束,总是要回到现实。基本上这四种男人涵盖了所有女性观众群所喜欢的类型。

  日期:2012-06-13 13:54:46
  “非诚勿扰”的市场价值与“话题”营销效应(2)
  当观众在现实当中不管是事业还是爱情屡屡碰壁的时候。他(她)们会把自己也带入到现场角色当中,跟随着男女嘉宾的言论发展,看自己会做怎样的选择。这就是最贴心的最了解观众心理的一种安排。那些老年观众们呢都有自己的儿女,孩子很多也都没结婚,自然也愿意看看这款节目“参谋”一下。
  甚至结了婚的朋友,在看着节目的时候除了能回忆恋爱的感觉之外,还能找到一些理想婚姻状态的遐想。而最重要的是主持人,一方面选择一位站着的主持人,另外选择一位坐在台下的,这样当嘉宾的问题开始火药味到或者进入到比较严肃的话题时,通过台上台下主持人的对答和心理分析,把节目带进一个轻松的环境当中。
  后来加入女专家也是为了针对男女心理变化所说话的场合来让现场有针对性的聊话题。这就是专业化和针对客户打造品牌的专业手法。这也就是为什么主持人也跟着火爆的原因。
  当有了针对性的产品设计,合理的产品结构之后,就是怎么让品牌快速家喻户晓并深入人心。这一点也相当的重要。首先,在2009年的电影《非诚勿扰》非常成功,那么当节目名字出来首先让大家有印象并且深入人心,还要一下子就了解这是相亲类的节目。那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就顺理成章,借势成功。随后,节目当中女嘉宾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先后出现了宝马女、拜金女等等并直言“宁可坐在宝马里哭”随后有嘉宾为了博上位,先后出了“艳照门”一时间舆论大哗,一方面这种对金钱崇拜的价值观实际上贴合了社会上年轻人的主流价值观,可是另一方面,又对传统道德是一种挑战。

  当然这里不能说是节目故意让她们这么做的。但是最起码营造了这种气氛,让她们说出了这些话。这样社会的舆论就聚焦到了这个节目上来,让这节目瞬间在全国火爆起来。当然也是有后遗症的,那就是广电总局因为舆论压力开始注意并责令整顿,差点封杀。但是总体说起来各地方媒体的态度却极为统一,那就是集体批判该节目道德缺失,应该封杀。从另一个方面也看出同行如敌国的道理。一个节目红了,真的很令人嫉妒。所以,当一个企业运行品牌效应开始突然拉升的时候,最该注意的就是竞争对手在此时可能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在整顿后,该节目依然受到欢迎,并针对打工者开专场,又是一种贴身服务,把不利化为有利。也是相当值得企业借鉴

  一个简单的相亲类的综艺节目,其对产品针对不同群体所采取异化处理,加上贴身的服务以及利用人们逆反心理创造话题的营销策略,加上常态的保持产品质量的生产线以及随机应变的转化产品方向和危机公关的处理都是非常漂亮的。如此节目怎能不火爆?这样产品怎么能不受欢迎?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全文完精品推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