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西楚霸王,大汉高祖——楚河汉界》
第10节作者:
秦楼汉月 “嘿嘿,老三,你又不如我了吧?连这都不懂?真是孤陋寡闻,这是从学馆里传出来的朗诵声。”“卢长子,你别得意,我现在不就知道了吗?只不过稍晚一会儿而已,也不比你差吧。”“哈哈,老三,你别自我安慰了!”卢绾神采飞扬地说,“过几日我爹要送我来这座学馆读书。到那时,只恐你再也比不上我了。”“这?哼,不行!我也要读书。”“好呀!我正愁没伴呢,赶快回去求太公吧。”“刘老三”果断地说:“走,回去。”行了没几步,又停了下来,神秘兮兮地朝卢绾的耳边这么一嘀咕,两人顿时就乐了……
二人悄悄地摸近了学馆,偷偷地一凝望:先生身著宽大飘逸的衣裳,席地而坐(1):臀部放于脚跟上,上身挺直,双手规矩地置于膝上,目不斜视,气质端庄。先生的前面是一个黑色的长方形几案:左边摆着一盏铜制的朱雀灯,右边则展开了一卷竹简;几案的前面散落着数十个学子,皆穿戴整齐,端正地坐着,正用心地温习功课。
(1)席:秦汉时期,自帝王至平民,坐卧起居皆用席。席一般是用蒲草或蔺草编成,也有以竹为之者。
坐:指正坐,即当时正规的坐姿,如文中所描述。郑重诉说重大事情或表示极为礼敬时,臀部可离开脚跟,此即“跽”。
席地而坐不一定就是正坐,还可以盘腿坐,古人称“胡坐”。盘腿坐可以看作是居于正坐和坐椅之间的“折中”形式。
日期:2012-03-26 20:55:02
第二章(3)采野果才俊显能,慕无忌刘邦立志
晚上,“刘老三”放羊回来,一端起饭碗,便迫不及待地说:“爹,我要读书。”“读书?”刘太公吃了一惊,跽而叹道:“读甚鸟书?咱家祖祖辈辈都是种田的,没听说谁读过什么书。对了,村里倒是有几个人读过什么鸟书,可结果怎样,家业搞得还不如我好呢。你说,读书有甚鸟用?”“爹,卢绾也要读书呢。若孩儿不识几个字,将来岂不惹他笑话?”“你这孩子,为什么非要跟卢贤侄较劲呢?听爹说,以后空闲的时候,别老是非在村东游玩,即在村西闹事,也要干点正事才行。看看你大哥刘伯,虽然身子骨不怎样,可好歹也娶了一房媳妇;再看看你二哥刘仲,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助爹把这家业搞得红红火火的,过几年便可娶个好媳妇独立出去了。你以后要向他们多学习才行。”
“这?”“刘老三”有点急了,“爹,不管怎样,孩儿现在啥也不想,只愿意进学堂。”“你?”刘太公有点火了,“咋就不听爹的话呢?你以为你爹是大富翁,与你将大把的钱财往水里扔也毫不心疼!听爹说,爹不让你读书,也是为你好,将来读了几年书,识得几个字,出来还不是下地种田,有甚鸟出息?”“爹,孩儿保证,读几本书,识得几个字,将来是一定会有出息的。”“你?真是油盐不进!”刘太公把碗往几案上一甩,“当初生你时,村里人都说你与别人不一般,将来会有大出息,不想你这孩子却是最让老夫操心的。”
“他爹,娃儿既然这么喜欢读书,就让他读吧,说不定将来真有出息呢。”刘媪心疼地发话了。“出息?能有啥出息?不过是浪费老子几个钱罢了!”刘太公拂袖而起,“哼,妇人之仁!”说完余怒未息地起了身。“刘老三”也起了身,怒气冲冲地嚷道:“不读书,不干正事,难道跟你学斗鸡、蹋鞠吗(1)?”也不理会刘太公那惊愕的目光,径直进了房,关了门……
(1)蹋鞠:即蹴鞠。中国古代的球类运动,起源于齐国临淄,流传了两千多年;先秦、两汉,都很兴盛,唐宋时最为繁荣,至明朝时民间依然盛行;清朝时,对蹴鞠实行了禁止政策,因而衰微了。
2004年7月15日,国际足联确认: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临淄是世界足球的起源地。
关于蹴鞠,此处一笔带过,后面将详细描述。
日期:2012-03-26 21:05:55
次日,日上三竿,“刘老三”的房门仍然是关着的。
“哎,三伢子,吃饭了。”刘媪耐心地叫了一遍又一遍,却无应答声,不禁有点慌了,便使劲地敲门,“喂,三伢子,在里面吗?”好半天才传出来一句瓮声瓮气的声音,“娘,我不吃饭。”“你这孩子,怎么能不吃饭呢?娘知道你为什么发愁,所以娘一大早就把村中最年长、最有威望的秦太公请来为你说情。他现在正和你爹在长谈呢。”“啊!”“刘老三”一跃而起,下了床(1),穿好衣裳,窜出了门。“啊,三伢子,先吃饭吧。”“娘,待会儿再吃!”
(1)床:多为木制,较矮。战国时的大床,多绕以栏干。而秦汉时的床,一般无栏干。床上铺席。床除了用于睡眠外,也可当坐具。
“嗯,三伢子来了。”“秦太公好!”“哈哈,坐吧。”“谢太公。”“老刘,这孩子不简单啦。”“太公说笑了,不过是一个顽劣的孩童罢了。”“呵呵,老刘,话可不能这么说。你看,这孩子身材高大,面如冠玉,双耳肥大,天庭饱满,目光如炯,鼻梁高耸,阔嘴唇,宽脸庞,看样子将来也会有一脸漂亮的胡须,更奇的是,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这非常人之相呀!而他的为人处世更值得称道,小小年纪,仁厚爱人,乐善好施,心胸豁达,喜好打抱不平,若用心琢磨,必成大器!”
刘太公闻言不禁心动了,暗想:“莫非我儿真与众不同么?”秦太公又笑道:“老刘,我问你,在咱们沛丰邑中阳里(1),可曾出过什么忠臣良将、奇人异士?”“不曾耳闻。”“是啊,老夫痴长了这么多年,也不曾听说。时下乃多事之秋,正值国家大力用人之际,邻近的村庄多抓住了这个良机,时有才人显名,唯独本村仍然如故,这是一种羞耻呀!”“太公所言极是。”
(1)沛:县名。今江苏沛县。丰邑:当时属沛县,今江苏丰县;丰邑是沛县所属的聚邑,类似于今天的乡镇。中阳里是丰邑所属的基层单位,类似今天的村庄。 沛丰邑中阳里:即今江苏省丰县赵家庄镇金刘寨村。
日期:2012-03-29 23:43:36
更改:
二人悄悄地摸近了学馆,偷偷地一凝望:先生身著宽大飘逸的衣裳,席地而坐(1):臀部放于脚跟上,上身挺直,双手规矩地置于膝上,目不斜视,气质端庄。先生的前面是一个黑色的长方形几案:左边摆着一盏铜制的朱雀灯,右边则展开了一卷竹简;几案的前面散落着数十个学子,皆穿戴整齐,端正地坐着,正用心地温习功课。
(1)席:秦汉时期,自帝王至平民,坐卧起居皆用席。席一般是用蒲草或蔺草编成,也有以竹为之者。
坐:指正坐,即当时正规的坐姿,如文中所描述。今人叫“跪坐”,事实上,“跪坐”一词是现代语,古人没这种称呼,因为在当时,这才是标准意义上的“坐”,不需要再加个什么“跪”字,而其他的坐法才应该在“坐”前加一个字,如胡坐、倚坐、蹲坐等。
古人郑重诉说重大事情或表示极为礼敬时,臀部可离开脚跟,此即“跽”。
席地而坐不一定就是正坐,还可以盘腿坐,古人称“胡坐”。盘腿坐可以看作是居于正坐和坐椅之间的“折中”形式。
正坐,是一种体现端庄、肃穆、宁静、谦恭等礼仪风范的坐姿,吻合了中国人的哲学思维和对待天地的态度,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故而中国的哲学讲究的是:顺其自然。而西方人的哲学则热衷于改造自然。
自先秦至唐代,中国的标准坐姿是正坐。从正坐到起立,可谓一种“大起大落”的状态,在这么一个过程中,较之坐椅,人的灵感更容易得到激发。医学上的解释是(大意):从正坐于地至突然站起,由于距离落差大,体内“气血”上冲,刺激脑部神经,使大脑思维功能瞬间加强,这种情况下更容易诱发灵感的迸发。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