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鬼谷子』--内修,管理,权谋,辞说》
第60节作者:
鬼谷幽林 日期:2012-08-22 13:55:24
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
翻译:
人类了解各类事物(包括外界和自身),都是通过九窍(十二舍)去感知的;若有所疑惑(不通),就要通过心神(统率五神)去思考(心神之术,亦道术也);若心没有道术(道术,心神对“九窍所感知到的东西”的分析思考能力),就不会通达(想不通)。
解说:
这里指出:圣人内修炼之法也是基于感知为基础并要运用心神的,也就是说要根据环境和自身的变化的。这是“为道”的过程:通过对感知到的东西,不断思考归纳,然后总结出规律;不断地触类旁通,就能“损之又损”,不断接近大道的本来面目。《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提到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其中描述圣人为:“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这和本篇中圣人的盛神也是一致的。
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谓之化。
通,心术通达。
舍,安居;这里是保持安宁,回归本来状态。
化。圣人“以类知之”而“通”,然后,“五气得养”而“舍神”;这个过程和结果都叫做“化”,我给这个过程取了了名字叫“化神”。
翻译:
心术通达了,五脏之气就能得到涵养(归于道一),其要点在于让五神保持安宁的本来状态(道的状态),这就叫做“化”。
解说:
心神有其术,统率五脏之神对感知到的外界事物进行思考分析,心神领会这些事物万象的变化玄机,不会为之迷惑,这就是心术通达;心术通达了,五神不迷不乱不会烦躁费神,也就能保持正常安宁的状态,这就是涵养五气;涵养五气的根本在于让五神保持安宁而不被外界物象所累,这就是化(这里强调结果)。换句话说:你对外界事物迷茫慌乱,五神就不能安宁而躁动不已,五神越躁动就不能发挥作用,也就不能“由神化物”了。
这里我们对“化”补充一层意思。
上面我们说的是“由物化神”,其实“化”是双向的,还可以“由神化物”,“神定气闲而化万物”就是这个意思。“气”是“神”的功能,“化”是“气”对外界物象发挥作用的过程和结果;“神”安宁于内则其“气”能有条不紊地对外界物象进行高效快速应对,得到的完美结果和这个过程都叫做“化”。总的来说。“化”是符合天地造化的一个精妙的过程和或结果。
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
化。这个“化”就是上面说的“由神化物”这个含义,也就是后面说的“神化”。
翻译:
(心术通达,涵养五气并五神安宁以后)五神(就可以相互协调作用)微化为(表现出来的)五种思维行为之气,这五种气就是:意,志,思,神,德;而神又是五者的统率者。
解说:
由“五神”相互协调作用而化“五气”,这个“五气”不是“五神”各自内在功能的“五气”,而是“五神”相互作用以后所表现出来的在言行举止上的“五气”,是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以下说的“志,思,神,德,?”,这里少了一个,我估测可能是“意”;这个“五气”基本就是我们说的意志力,思维力,决断力,神采,德行,气度等等的含义的综合;而这些综合表现我们又可以总括为:神采。这里的“神”是神气,神采的意思。
因此,一个人要想神采飞扬气度不凡,必须是由内而外地进行修炼;这些具体素质,在第一讲开篇就详细地描述了。很重要的一点,身体健康是必须的条件之一;五脏尤其是心脏必须健行,不然的话,很容易犯糊涂;另外,外在的穿着打扮和体形步态这些东西,虽然是外在的,但也是重要的,这些东西也隐藏着重要的信息。
静和者,养气。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
四者,很多书解释为“志,思,神,德”这四者,大家也可以参考一下。不过,个人认为这里的“四者”说的是“形,神,精,气”。
翻译:
内心(内神)安静平和,是养气(五脏之气)的方法(也是培养外在五气的方法)。五脏之气得以安和平衡,(人的形神精气)就不会衰退病殃;(五脏之气相互协调作用)就会散发出无边的威势而无所不能为;把这种威势隐藏于内并保持安宁,就称为“神化”。
解说:
养气,就是不随意妄动内神的功能(运用内神要顺道而为),这也就是养护自己的内神,因为你不去随意烦扰和消耗内神;这就叫做静和,让内神保持本来的运行状态。气得其和,则神安于内,精气不散,形体不疲而散发活力。说白了,就是对自己的形神精气要按照他们本来的规律去运用,不要妄动不要损害。形体健壮且精气神旺盛,人就拥有了一种气质或者说威势;然而,这种威势要内藏于心而不是时刻显露(做到虽然能力无穷但能不显山露水),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就叫做“神化”了。
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逃邙合道,执一而养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
归于身。即归于形;也就是说,真人能做到形神精气合于一体(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真人和至人是长寿不死的,也就是说,形神精气完全就是一个东西,肉身也和元神一样都是不死不灭的)。
逃邙。这两字,很费解。我的解释是去掉这两字。
翻译:
肉身也能做到“神化”(“精气神”完全存储于体内而长存不散)的底部,就叫做真人。真人,与天地大道合而为一,执守“道”(一即是道)而养育万物,怀着上天之心,施行生生之德滋养万物;以“无为”之道代替(人们的)志虑思意而施行无边的威势。
解说:
真人是与大道合一的,大道是没有志虑思意的;所以,真人施行威势不需要进行人们这样的思考谋虑,只需要“无为”也就是之需要顺道而为就可以了。真人之心即天地之心,真人之为即大道之为,大道无为而无不为,真人亦无为而无不为。圣人的“无为”却是需要“志虑思意”的。
鬼谷先生时代是没有“真人”这一说的,《本经阴符》是后人所作。显然真人比圣人要高一个档次。鬼谷先生对圣人的定义是那些出色的人,而真人显然已经不属于人的范围了,呵呵。圣人是人,所以需要志虑思意,只不过,圣人的思虑和言行要按照“道”的要求去做,这就又和普通人不一样了。
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士。这里的“士”,不单是游说之士。
翻译:
士人们对外界物象能够通达并且做到内神旺盛精一,才能“养志”。
解说:
这句是承上启下的连接句。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