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话太宗——皇二代的千秋家国梦》
第25节

作者: 日月重开
收藏本书TXT下载
  晋太宗在位实际不足一年,虽然没能实现“兴晋祚”的目标,但拉拢了王谢两家,虽没有集权于皇帝,但也没有集权于某位怀有异心的权臣,王谢两家还在后面关乎命运的淝水之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也算是延续了晋祚。不过晋朝恢复分封,显然选错了历史前进的方向,这样一个朝代终归不能兴旺,也不值得拥戴。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宋王刘裕篡位,晋朝终于灭亡。

  日期:2012-06-01 10:17:14
  四、被当了坏丞相的好太宗——屠龙大王宇文护
  作者又要非常诚实的告诉您一件事:接下来这段南北朝,有几十百把个国家,获得太宗庙号的人不计其数,但显然不能一一讲了。南北朝其实也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为了保持时间上的连贯性,我也应该大致讲一讲。但我真的不能再在秦二世、晋太宗之后再把宋明帝、梁太宗之流弄上来当主角,免得给您造成太宗这个系列是在比蠢的误会。那么,本章我们干脆插入讲一位没有当过皇帝的事实太宗。

  所谓南北朝分南朝和北朝两条主线。南朝的第一朝即为篡夺了东晋的刘宋,其后是萧氏的齐、另一家萧氏的梁、陈氏的陈三朝。北朝开始得比南朝稍晚。晋室南渡后中原陷入各族混战,史称“五胡十六国”,不算一朝,一般从拓跋鲜卑建立北魏开始算北朝。
  当时草原上叫某某鲜卑的部族很多,但只是因为它们都在汉代加入了鲜卑檀石槐部落联盟,血缘上未必很近,甚至有人种级差异,比如慕容鲜卑是白种人,而拓跋鲜卑却是黄种人。鲜卑各部中慕容鲜卑实力最强,最先被西晋军阀作为外援引进中原,虽然开头很嚣张,结果却死得最难看,很快在大乱世中败下阵来。之后,慕容鲜卑就只能任凭金庸虚构出慕容复这种丢脸角色来尽情揶揄他们。拓跋鲜卑实力较弱,所以没能参与第一批次的五胡乱华。但来得早不如来得巧,等五胡耗尽了力量,他正好来摘桃子。拓跋鲜卑的文明进程比前五胡更落后,或许正因如此他们有了更强烈的汉化倾向。著名的魏孝文帝(元宏)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推行全盘汉化,甚至改国姓“拓跋”为汉姓“元”,禁止胡服胡语,推行汉服汉语。魏孝文帝改革极大的拉动了北魏社会跨越式前进,使长期混乱的中原第一次有了企稳的迹象。但带领整个民族直接变成汉族也很难得到多数鲜卑贵族的赞同,北魏内部分裂成汉化和胡化两个阵营。迁都次年太子元恂便意图北返平城,被赐死。甚至还有不少人起兵反对。

  鲜卑人不愿汉化是有道理的。根据民族划分,拓跋鲜卑作为统治者享有很多特权,汉族和其它民族则作为统治对象。如果大家都变成汉族,就没有了民族划分,特权自然就消失了。自古进入中原的游牧部族都带着同一个目的——来统治其它民族(主要是汉族),如果来了都变成一样的汉族,那还有什么意义?所以要这些提着脑袋打天下的鲜卑骑士们兴高采烈的主动放弃民族特权,那是相当的不现实。

  魏孝文帝驾崩后,北魏的两个阵营对立更加严重,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年),很不普通的一年,留守北方六镇的鲜卑将领煽动叛乱,史称“六镇民变”,重创了北魏社会。北魏当时正大力建设中央集权军制,但此时又不得不动用大量部族领主调集私有部落军队去镇压,北魏的部族领主反而变得更加强大。
  梁武帝太通二年(528年),北魏发生了一件奇事,胡太后毒杀了魏孝明帝(元诩)。别误会,那年头杀个把皇帝不算奇,奇的是胡太后杀完后才发现孝明帝没有儿子,只有一个襁褓中的女儿。此时情况紧急,胡太后宣称这不是公主,是皇子,把皇位坐了再说。各位大臣莫名惊诧,但也没人站出来公开要求:“皇上,能否借裆部一看?”于是北魏便诞生了一位女帝。女帝登基不到一天,胡太后突然又找到近支皇室可以继位,于是又立三岁的元钊为帝。

  胡姐,南北朝不是不能乱搞,但也得有个限度,您这样就过了。通过镇压“六镇民变”起家的大军阀契胡部酋长尔朱荣趁机率契胡部军杀向洛阳,在河阴(今河南孟津)将胡太后等宗室和朝臣两千余人诛杀殆尽,掌控了朝政,史称“河阴之变”。混乱中北海王元颢逃到南朝,请求梁武帝(萧衍)出兵助他平叛。
  梁武帝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册封元颢为魏王,遣大将陈庆之率七千兵护送元颢回洛阳去当皇帝。
  七千兵去收复中原?您确定这不是在开玩笑?这当然是梁武帝这个蠢老头子在开天大的玩笑,不过意外的是陈庆之又开了一个更大的玩笑——他居然做到了!他真的把元颢送回洛阳去当了皇帝!
  这段历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有人把陈庆之吹上了天:七千对百万,兵行三千里,连胜四十七场,克城三十二座,杀得北军落花流水。自古以来为避免鲜血刺眼,军服都是深色,唯独陈庆之这支军是白袍,一时间中原“千军万马避白袍”。这种英雄气概流传千年,连毛主席都不禁要一读再读,感叹:“再读此传,为之神往。”但又据考证,陈庆之不过是浑水摸鱼,当时中原被尔朱荣搞得一片稀烂,所有人都顾头不顾腚。陈庆之看见人家的头就避开,碰到一个腚就猛踢,造成了战无不胜的视觉效果。最后尔朱荣抛开一切事务,集结百万大军,全部用头对着陈庆之。但白袍神军以少胜多已成习惯,这次陈庆之头碰头,七千军把尔朱荣的百万大军又打败了。客观的说,这并不是陈庆之真的比尔朱荣厉害143倍,而是和淝水之战苻天王的九十万大军溃败类似——兵太多,无法有效指挥。这些少数民族同胞刚识字不久,不懂管理科学,以为兵越多越好,结果自己上了自己的当。尔朱荣还算天分好,虽然百万大军指挥不过来,但也没溃散,而且他脑子很清醒,我打不过你老陈我还打不过元颢吗?带着百万大军两三下就把正在洛阳当皇帝的元颢踩扁了,失去后勤来源的陈庆之也就很自觉的跑路了。

  在杀光前朝君臣、扑灭元颢反攻后,尔朱荣连续废立了几个小皇帝,掌稳了朝政,估计正在筹划着篡位称帝,重大意外却发生了。梁武帝中大通二年(530年),尔朱荣立的小皇帝轮到了23岁的魏敬宗孝庄皇帝(元子攸)。估计尔朱荣都不一定认识那个“攸”字,不过他也没兴趣认识,魏帝只是他的橡皮图章,用得着把条纹都看那么仔细吗?魏孝庄帝却不这样想,他恨死了尔朱荣这个凶残暴戾的权臣,一心想杀了他。但尔朱荣大权在握,你怎么杀?历史上只有董卓杀少帝,还没听说少帝能杀董卓。然而魏孝庄帝无法通过正当游戏规则铲除权臣,压抑日久,终于产生变态心理,他决定通过一次技术犯规来达到目的。

  除了外镇主力部队,禁宫戍卫也都是尔朱荣的人,起兵杀他自然没门儿。而百官都不能携带武器上殿,谁想夹带武器在和尔朱荣见面时暴起刺杀之也不太可能。但大家都忽略了一个人——皇帝自己。
  对,皇帝自己是可以佩剑的。尔朱荣和他的部下也都没想到皇帝自己会来搞刺杀。其实这招秦王子婴用过一次来刺杀赵高,但尔朱荣这些人估计连子婴是谁都不一定听说过,于是放心大胆来上朝,被魏孝庄帝一剑劈个正着。这一剑下去不管权力大小,横竖是个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