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话太宗——皇二代的千秋家国梦》
第22节作者:
日月重开 刘禅降后被封为安乐县公,洛阳居住。魏国的晋王、大将军司马昭宴请刘禅,特意表演蜀地乐舞。出席的蜀汉故吏看到故国歌舞都难免伤感,唯独刘禅一人不为所动,依然嬉笑自若。司马昭悄悄对身旁的散骑常侍贾充说:“人之无情,竟能到如此地步?就算诸葛亮还在,也不能辅佐他周全,更何况姜维?”贾充说:“他不是这样,殿下怎能吞并他?”有一天司马昭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随他来的蜀汉故吏郤正听了很伤心,下来告诉他:“如果晋王再问,你一定要哭着说‘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然后闭上眼睛作悲伤状。”果然司马昭又问,刘禅照郤正教的做了,司马昭却说:“怎么有点像是郤正的话呢?”刘禅大惊:“诚如晋王所说呀!”左右听到都忍不住爆笑。这一段怎么看都像是小说场景,但确系正史所载,不得不信。《三国演义》更添油加醋的说刘禅是因为哭不出来,所以只好闭上眼睛。不过我想这并不是他真实的智力水平,而是一个弱者在险恶环境中保全自己的一个办法,他不是真傻而是在委曲求全。但这又确实不符合儒家宁折不弯自强不息的传统审美观,所以后来刘禅惨遭历代文学作品丑化戏谑也不足为奇了。
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年),晋安乐公刘禅薨于洛阳,享年65岁。
日期:2012-05-29 11:42:29
3.生子当如孙仲谋——吴大帝孙权
三国中的第三国便是占据江南、湖广的东吴,东吴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二世主成功典范——孙权。当时的曹操和宋朝的辛弃疾都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名句,足见有一位优秀的二世主多么令人羡慕。
孙权之父孙坚、兄孙策都是三国著名猛将,不同于曹大太监的孙子和刘皇叔,孙氏完全是白手起家,虽自称是兵圣孙武之后,但在汉末没有任何政治基础。孙坚、孙策父子相继在军阀袁术帐下效力,袁术曾感叹:“要是我有孙策这样的儿子,死复何恨?”但他没有,有也用不上,因为他一世而亡,都不用等二世来败家。袁术这人心胸狭隘,孙策为他攻占了不少地盘,却始终捞不到一个太守当,很不高兴。袁术派孙策带兵攻打会稽(今浙江绍兴),孙策又圆满完成任务。按惯例,他又可以空手而回了,但这次袁术脑子发了毛病,居然称帝了!这下袁术遭到全天下唾弃,孙策趁机倒戈,曹操任命孙策为吴侯、讨逆将军,共讨袁贼。孙策趁机以会稽为起点,开创了独立的势力。
当时江南还很不发达,会稽周边的割据势力也都不强,孙策很快就拓展势力,成为江南霸主。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形成僵持。孙策集结兵马,自称大司马,准备北伐许昌,抢夺汉献帝的监护权,不幸在临行前被仇人刺杀。由于孙策的儿子还很小,他很清楚不可能在乱世中自立,于是传位于15岁的弟弟孙权,表请朝廷任命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
孙权虽然年幼,但很早熟,生下来就“方颐大口,目有精光”。有的资料还说孙权紫髯碧睛,相貌奇异,此说为《三国演义》所采纳。三十多岁时孙权生擒(而不仅仅是拍摄)华南虎一只,可见确实天赋异禀。在他的带领下,孙策旧部张昭、周瑜、程普等尽心辅佐,虽然没能实现孙策奇袭许昌这样宏大的目标,但毕竟在江南站稳了脚跟。
建安十三年(208年),荆州牧刘表病卒,其子刘琮向曹操投降。当时曹操已经统一北方,现在占据荆州(今湖北、湖南)这个“四战之地”,可以向南方任何一个地方用兵,一时人情震恐,许多人建议孙权赶紧向曹操投降,以求曹公宽大处理。不过部将周瑜、鲁肃坚决要求抵抗,而且找到了一个重要的盟军——刘备。刘皇叔也不愿束手就范,希望能和孙权一同抵抗曹操,并遣诸葛亮前来游说。最终孙权将妹妹嫁给刘备,表明孙刘同盟的坚定立场,东吴诸将也终于统一了认识,紧密团结在以孙权为核心的孙吴政权周围,抵抗操贼。
大战展开后,孙权遣周瑜、程普各率水军万人,与刘备水军和曹操军相遇于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附近),联军三路夹击,大破曹军。曹操为了不把战舰留作敌方的战利品,忍痛烧掉大量新建战舰。刘备、周瑜不依不饶,一直追杀至南郡(今湖北江陵),曹操狼狈逃回北方。是的,这就是赤壁之战。《三国演义》吹得超级精彩,其实并不复杂,没有连环计,没有群英会,没有蒋干盗书,没有草船借箭,甚至连火烧赤壁都没有——船是操贼败退时自己烧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罗贯中在逗你玩儿。事实上也不需要有这些妙计,孙刘联军的水战本来就比曹军强得多,只要下定决心抵抗,于是仗就打赢了。
赤壁战后,周瑜还经过非常艰苦的战斗才打败曹仁,攻占南郡。为防曹操再度南下,孙权在今安徽无为县以北建设了濡须口战略基地。建安十八年,曹操又率大军攻打濡须,首战不利后坚守不出。孙权夜间乘船前往探视曹操水营,在船上放了许多草人虚张声势。黑暗中曹军不辨虚实,向孙船射箭。草人受了很多箭,箭的重量使得孙权座船严重倾斜。孙权毫不慌张,令调转船头,让船身另外一侧受箭,待船身再度平衡后从容驶回。这显然正是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原型,曹操见孙权舟船器仗军伍整肃,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刘表的儿子像猪狗一样)!”当然,后世也有很多人质疑草船借箭时操贼为何不射火箭……这个嘛……我也不太好跟您解释,我只能说:诸葛亮草船借箭是罗贯中吹的,但孙权这事儿确系正史所载,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尽管如此,孙吴却没能占领荆州,因为被刘备抢了先。赤壁之战前为了争取孙刘同盟,孙权允诺战胜后刘备“暂借”荆州。当然,领土这东西,承诺了要借不一定真给,但人家借去了自然也不会还,所以孙刘联盟的蜜月期就到头了。在处理与刘备势力的关系上,其实孙权非常大度,不但没强行索取,还非常客气的提出与刘备势力镇守荆州的大将关羽结为儿女亲家,表现出维持孙刘联盟的极大诚意。但关羽是著名的丹凤眼,眼光非常独特,人人都说“生子当如孙仲谋”,盛赞孙氏遗传基因,唯独关羽要说“虎女岂能嫁犬子?”,竟然看不上孙家儿郎,让孙权大丢面子,造成孙刘联盟彻底破裂。关羽这人很奇怪,又要去进攻曹魏,又不跟东吴搞好关系,主动腹背受敌。关羽虽一度水淹七军,大败曹军,但孙权趁机从背后出兵,攻占不少州郡,并派陆逊率军穿插到后方,把守住峡口,阻断刘备主力从四川来援,很快将关羽逼入绝境,最后在麦城(今湖北当阳两河镇)附近生擒这位后世的“武圣”,夺取荆州。
日期:2012-05-29 11:43:16
此时,曹魏占据北方,刘备占据四川,孙吴占据江南,基本形成三足鼎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篡汉称帝。两年后,刘备在四川称帝。那么孙权怎么办?有人劝孙权合情合理的跟着称帝,但孙权很冷静,他知道还没到时候,选择了向曹魏称臣,魏文帝加封孙权为吴王、以大将军使持节督交州、领荆州牧事。孙权抢了刘备的荆州,又向汉贼称臣,汉昭烈帝当然很气愤,点集大军来伐,可惜输得很惨,孤身一人逃回白帝城。孙权清楚孙、刘两家势弱,必须联合才能抵抗曹魏,所以没有拿出胜利者的姿态,而是非常有礼貌的派人到白帝城去与刘备讲和,两家又恢复联盟。
226年,魏文帝驾崩,又有许多人催孙权当皇帝。魏明帝太和三年(吴黄龙元年、229年),经过多次推辞,47岁的孙权终于登上帝位,国号吴,定都武昌(今湖北鄂州)。值得一提的是,孙权庙号太祖,谥号大皇帝。话说西方有许多凯撒大帝、彼得大帝、腓特烈大帝之类,听起来非常拉风,于是国人不甘落后,“册封”了汉武大帝、洪武大帝、李毅大帝等等,以示我天朝上国不输西洋蛮夷。这些同志显然没有领会西方“大帝”称号的本质,而是执着于其“伟大(The Great)”的字面意义,但这些大帝称呼在正史中都是找不到依据的,只能算后人送的诨名,要说名副其实的大帝还真的只有孙权一位。诸位不管再伟大,文帝、武帝的谥号您总改不了吧,就只有吴大帝是唯一一位板上钉钉、绝无争议的大帝啊!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