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话太宗——皇二代的千秋家国梦》
第21节

作者: 日月重开
收藏本书TXT下载
  刘禅在民间名声比曹丕还要大一点,尤有“乐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和“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等大量成语、歇后语广为流传。唯一遗憾的是这些成语普遍不是褒义,刘禅在民间就是不学无术、软弱可欺、不思进取的纨绔子弟形象代言人。其实他的身世非常惊险,历经磨难。刘备曾占据徐州,但又被曹操打得丢妻弃子,襁褓中的刘禅一度在乱军中走失,多亏亲卫队长赵云智勇过人,又找了回来。此段详情可参见《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虽然此书一贯以牛不吹上天嘴就不落地的文学精神著称,但偏偏这一段非常符合史实,基本没有吹牛。而《魏略》更称刘备曾穷困潦倒到了卖儿子的地步,后来在汉中称王,才由张鲁找到刘禅送还给他。不过此说漏洞颇多,估计是假的,但刘禅的童年是在颠沛流离和惊险曲折中度过却是不假,绝非《三国演义》刻画的那种纨绔子弟。

  公元223年,汉昭烈帝(刘备)驾崩,皇太子刘禅继位,史称汉孝怀帝、蜀后主。蜀汉的实际统治区域大概相当于今云、贵、川以及陕西汉中,除成都平原和汉中平原外,大多是未开化的蛮夷之地,国力相当贫弱。然而这样一个小国却担负着光复汉室的重大责任。汉昭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把重任交给了十六岁的小刘禅,不过同时他也留下了一个和伊尹一样伟大的相父——诸葛亮。

  诸葛亮在民间就完全是神级人物,后人甚至用“三个臭皮匠(裨将),顶个诸葛亮”来说明他的智力三倍于常人。汉昭烈帝从一织履小儿成为一方雄主,延续汉祚,离不开诸葛亮、关羽、张飞等豪杰的鼎力支持。但关张等大将先于昭烈帝而卒,蜀汉第一代领导人就只剩下诸葛亮一人,自然便大权在握。刘禅作为小皇帝,非常小心的处理了和诸葛大神的关系。

  蜀汉政权具有非常明确的组织目标导向——光复汉室。从国号上来说它已经做到了,但在版图上就还有点差距。根据组织目标,丞相诸葛亮多次北伐,主动进攻曹魏。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多人认为他这是在空耗国力。果然,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六次出征,魏将司马懿在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以南)据兵不出,诸葛亮病卒军中,耗尽国力还是未能完成光复汉室的夙愿。不过也有不少人被他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英雄情怀所打动,不断歌颂乃至神化,渐渐将其塑造成了忠义和智慧的化身。面对这样一位大神级的相父,年轻的刘禅表示压力极大,但也处理得非常合理。诸葛亮举全国之力进行胜算很小的北伐,在当时就遭到普遍反对,但刘禅却没有坚决反对,而是默许了他的战略选择。

  当然,大家也不要认为诸葛亮的主动北伐战略是以卵击石,军事上还是有其合理性。曹魏强于蜀汉,若由它来组织南侵,选择作战的时间、地点和方式,蜀汉将更加被动。曹魏反正要打来,蜀汉还不如主动出击,抢占相对有利的战机。主动出击一方面是为自保,一方面也是在等待机会,不停的骚扰着它,一旦它出现了什么变故便可趁虚而入。只不过最后诸葛亮没有等到一件足以颠覆曹魏的大变故便“出师未捷身先死”,但这已经是相对最不坏的一种选择了。有人还诟病诸葛亮过于谨慎,如果他不执着于稳妥的祁山进攻路线,而大胆一点采用魏延直出子午谷的建议,或许早已攻克长安,尽复川陕了。其实这是《三国演义》讲的一个笑话,却被某些同志当了真。魏延虽然聪明过人,但却有先天性生理缺陷——脑后长有反骨,从医学上讲就是颅顶骨内向增生,压迫大脑后侧皮质层神经元,临床表现为有较大概率随机产生非逻辑性惊人之语,这个建议就是典型。魏延建议诸葛亮别执着于祁山了,由他率五千精兵出子午谷(一条汉中褒中县境内穿越秦岭的小道)直插长安。长安守将夏侯楙一纨绔子弟,纯粹靠驸马地位才当上大将,必不敢守,望风而逃,魏延立刻入城据守。此时曹魏陇右驻军才赶来救援,却正遇诸葛亮自率十万主力大军赶到,内外夹击,可获全胜,一举夺取关中。魏延计算了行军、入城、构筑城防等各个程序的时间,恰好吻合,时间刚刚够用。

  这个建议看似精彩,许多意识流军迷据此大肆讥讽诸葛村夫胆小如鼠,但其实他们都忽略了《魏延建议》的一个虚假性逻辑假设前提陷阱——夏侯楙必须在魏延奇兵到时立即望风而逃。对,立即——一天也不能停留——哪怕他停一天魏延就不能按时入驻长安。而且夏侯楙还得留下足够的补给品,才能让进驻长安的魏延坚守一段时间。那要是他没立即呢?且先不说城内的夏侯公子是否能吃掉这支翻山越岭兼程赶来的疲惫孤军,就算坐等陇右援军前来,也足以对反骨将军形成包饺之势。诸葛村夫确实胆小,不敢拿十万大军的性命压夏侯楙逃窜得是否及时,所以一直没有采纳《魏延建议》,让后世富有冒险精神的意识流军迷们失望了。

  除了对魏作战,诸葛亮还对我国西南边陲民族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平定了数起叛乱。其实西南夷叛乱最初是由汉族豪强雍闿煽动,诸葛亮及其谋士马谡经过研究认为,蛮夷部落尚未开化,是典型的部落政权形态,国家无法对部民进行直接管理,必须靠部落首领代管,制定了“攻心为上”的策略,虽然七次擒获部落领主孟获,但都将其放归,最后得到孟获的诚心归顺,西南大后方在孟获的管理下一直非常安稳,孟获也官至御史中丞。按理说直接管理比领主代管更符合中国人的习惯,但诸葛亮这种折衷也很实事求是。

  诸葛亮卒后,刘禅展现出超凡的政治手腕。诸葛亮临终前指定要由蒋琬、费祎、姜维接掌他的权力,诸葛武侯的遗命无法违背,但刘禅却做了一点小处理。他没有人事任免权,但是有核定编制的权力,于是设尚书令取代丞相,由蒋琬任尚书令、大将军,费祎任大司马,姜维任司马。三人的权限严重重叠,相互制衡。按诸葛亮的设想,他死后蒋琬取代他的地位,另几位像在他手下一样继续向蒋琬提供合力支持。结果刘禅这样处理,相父指定的接班人一个都没亏待,却使他们不但不能成合力,反而成制衡,一个都没能像诸葛亮那样独揽大权,刘禅的皇权得以相对扩大,让人不得不叹服他高超的政治手腕。

  不过接下来就该刘禅丢脸了,诸葛亮的继承人们多次伐魏不胜,景耀六年(263年),曹魏大兴讨伐。魏军主力由镇西将军钟会率领,由汉中趋成都。蜀汉方面由大将军姜维率军抵抗,两军在剑阁险关形成僵持。此时魏征西将军邓艾“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偷渡阴平小道,在荒无人烟的高山深谷中连续行军七百余里,直抵成都北门锁阴绵竹。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与邓艾大战于绵竹,以身殉国。诸葛氏祖孙三代殉身沙场,无愧为满门忠烈。邓艾快速兵至成都,刘禅见大势已去,通知前线的姜维向钟会投降,自己绑了自己,抬着棺材去向邓艾投降。至此蜀汉灭亡,蜀汉后主刘禅共在位41年。

  投降虽是迫于形势,但不战而降毕竟令人不齿,这也成为后世文学作品丑化刘禅的重要原因。刘禅第五子北地王刘谌(chén)强烈反对投降,被拒后哭告于昭烈帝灵前,率妻儿自刎殉国。刘谌这种忠烈气概与其父的软弱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深为后人感动,创作了《国破山河在》、《北地王》等戏剧作品颂扬他的忠烈。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