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那些事儿》
第17节

作者: 沧海一粟110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6-20 09:23:01

  68.化解杀降危机
  本以为苏州杀降事件就这么过去了,没想到这事儿还没完。
  虽然清廷和曾国藩认为李鸿章的行为没有什么不妥,但有一个人却因此而愤怒了,他就是常胜军统帅戈登。
  戈登本来是这次和谈的见证人,结果,李鸿章却反水了。这让他很没面子。
  面子是一个人的尊严,很多人可以失去利益,但不能丢掉面子。即使你处在全面胜利中,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也要让别人保住了面子。
  戈登是一个爱面子的人,如今,李鸿章的行为让他丢了面子,他便提着洋枪要找李鸿章算账。
  这还了得,咱惹不起,还躲得起。戈登在以后的几天里一直提着枪找李鸿章理论,而李鸿章却躲避不见。
  最后,戈登愤然离开苏州退到昆山。当然,他没有就此作罢,而是在离开时给李鸿章留下了一份最后通牒,要求李鸿章辞去江苏巡抚的职位,否则就攻击淮军,夺回常胜军所占城镇交还太平军。
  这已经让李鸿章够烦心了,没想到还有人来凑热闹。
  英国驻华陆军司令伯郎也从上海来到了昆山为戈登鸣不平,与戈登商定常胜军由他节制,不再受李鸿章的调遣。妄图从中方手中夺回“常胜军”的控制权,同时还对李鸿章大发雷霆,说他背信弃义,是个小人,让李鸿章登门道歉才肯作罢。

  上海的外国领事馆官员也代表列强及所有外国侨民签署了一项严厉谴责李鸿章的决议,指责他杀降是对人性的彻底背叛,并警告说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件事,列强就不再帮助清政府,并可能撤回帮清军打仗的洋兵洋将。
日期:2012-06-20 16:02:27

  69.
  面对洋人的严厉指责,李鸿章有些慌乱了。必须摸准朝廷的脉搏,消除杀降事件带来的影响,否则头上的乌纱帽能否保住就难说了。李鸿章开始琢磨着如何反击。
  首先,杀降事件纯属中国内政,外国无权指责干涉,如果认错的话,这丢的不是他一个人的脸,大清也脸面无光。所以,李鸿章拒绝认错,伯郎无奈,只得“一怒而去”。
  其次,在给朝廷的几次奏折中,李鸿章极力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1.降将不肯理发,还保留着叛逆者的痕迹,狼子野心,恐难控制。
  2.不肯解散手下的太平军,还要求总兵副将官职。
  3.降众多达二十万,难以安置。
  除了为杀降辩解外,李鸿章还就与戈登的矛盾,进行了一番申辩。说戈登反对杀降是因为自己先将“常胜军”调回昆山,未让其攻入苏州,所以,戈登心怀不满,故意找茬儿。另外,淮军的翅膀硬了,可以独当一面,而“常胜军”除炸炮外,攻剿都不及淮军。的确,此时淮军人马已达五万,且其中三四万人装备了新式武器,而“常胜军”只有三千人,从实力上来讲,不是淮军的对手。

  最后,李鸿章以退为进,说如果因为自己的行为破坏了“中外和好”的大局,那么就请朝廷处罚吧。
日期:2012-06-21 10:18:59

  70.
  李鸿章的这两手果然奏效,朝廷下旨不仅明确支持他的所作所为,认为洋人不明事理,而且指责戈登心怀叵测。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后,李鸿章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另外,经过赫德等人的调解,英方认为维持与清政府的“和好”局面更符合自己的切身利益,主张让总理衙门处理这件事,从而制止了戈登的过激行为。
  结果,朝廷不再追究杀降事件,还赏赐李鸿章太子少保衔。
  攻克苏州,戈登的“常胜军”立下了汗马功劳,朝廷论功行赏当然少不了他的那一份,即赏银一万两。但戈登还在为杀降事件耿耿于怀,公开表示拒绝接受朝廷的赏赐,理由是由于攻占苏州后的大屠杀,他不能接受任何标志皇帝陛下赏赐的东西。

  其实,戈登并非是人道主义者,而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与其说他痛恨杀降,还不如杀降不利于进一步诱降,损害了他的利益,所以才有了异议。
  李鸿章一面向朝廷辩解,一面用银两犒赏“常胜军”。最终,被孤立的戈登只得作罢,只要求李鸿章发一文告,说明此事与他无关。李鸿章答应了戈登的要求,让双方都有了台阶下,最后,一场大风波总算就这样平息了。
  在朝廷看来,太平军是最大的威胁,恨不得太平军都从地球上彻底消失,所以,杀降是被默许的。因为李鸿章把准了朝廷的脉搏,所以才平安化解了这次危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