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回忆录:走上权力巅峰的奥秘》
第19节

作者: 非魚亦魚
收藏本书TXT下载
  官渡之战中,人们对于袁曹二军的兵力对比一向大有争论,其焦点不在袁军,而在曹军。袁军兵力在十万以上,这是确认的了,但是曹军的一万,似乎有点夸张。曹军的一万之数见于各种史载,例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之“时公兵不满万,伤者二三”,及《荀彧传》之“公以十分居一之众,划地而守之”等。案其它所载,曹公在起兵初即有兵众五千,破黄巾时更曾收降三十万之多,他恐怕再如何损折,再如何四下分布,手中也当不至于仅有万余兵力可资。

  然以其后曹公指派于禁独挡延津要隘之时,仅能给他二千人马,及程昱仅以七百兵把手鄄城,竟不肯接受曹公增兵的好意可知,曹公与袁绍的兵力相差是的确悬殊的。以今度之,曹公连年征战之下,就算伤亡逃离无数,一直不得补充,其时兵力也当在二三万之间——这是一方诸侯圈地称霸的基本条件。
  兵力相差悬殊,这还不是曹公的最大危机,曹公最大的危机却在,袁绍后方稳定,四处可进,而曹公四面漏风,足称天下公敌。
  刘备之助袁是一定的了,而荆州刘表之意其时不可尽知,曹公左右除刘备、刘表之外,既有孙策虎视眈眈,又有仇敌张绣咬牙切齿,更有关中诸将心存观望,其当时之处境怎一个难字了得。
  势倾天下的袁绍占尽优势,当其时曹公一处失算即全盘皆输,如此,曹公解决这场危机的举措就无论如何不能不被称为一场战斗,这场战斗就无论如何不能不被称之为官渡之战的序幕之战。
  日期:2012-06-17 08:10:02
  曹公的应对之策是:先使猛将臧霸率军进入青州,巩固右翼,以防袁绍从东部袭击许都,次命大将于禁率兵二千屯守延津,以防袁绍渡河南下,又命治书侍御史卫觊等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侧翼。此三人都是上上之选,均未辱使命,他们于这次战争的功劳决不可没。
  最后,曹公自率大军集结于要津官渡,筑垒设防,正面迎敌。

  官渡地处古官渡水南岸,濒临汴水,为许都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都的必争之地,曹公的集中优势兵力,扼守要隘,以逸待劳,正是他采取主动,化弱为强的根本。
  官渡背靠许都,曹公选择在这里待敌,也有诱敌深入,分散其兵力,延长其补给线的意思。军粮的运输供应向来是战争的命脉,早已推行屯田制度多年的曹公在处理关中问题上也有一个神来之笔。
  卫觊奉命镇抚关中,因见到四方难民回归,多成了关中诸将的部曲,所以写信回来说:“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闻本土安宁,皆企望思归;而归者无以自业,诸将各竟招怀以为部曲,郡县贫弱,不能与争,兵家遂强,一旦变动,必有后忧。夫盐,国之大宝也,乱来放散,宜如旧置使者监卖,以其直益市犁牛,若有归民,以供给之,勤耕积粟以丰殖关中,远民闻之,必日夜竟还。又使司隶校尉留治关中以为之主,则诸将日削,官民日盛,此强本弱敌之利也。”曹公即因此开始设立谒者仆射专管盐业,实行专卖,更以盐利所得,资助难民大力发展农业。

  这一举措的益处显而易见,它首先靠难民就业生活的保证,促进了关中的安定,提高了曹公的威望;其次,关中诸将的势力将得到削弱,曹公的财力将大大增强;其三,北方流民无数,土地大量荒芜,这一模式的推广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粮荒问题,曹公的军粮供应问题。
  面对如此强敌,处境如此艰险,曹公仍能以发展的长远的目光去解决基础问题,他的英明就在这里。
  内部问题得到解决,曹公接下来就开始对付袁绍之外的几个强敌了。
  很有意思的是,曹公在积极备战,袁绍也在试图争取,但是袁绍的种种努力都很轻易地被曹公化解了。
  袁绍是浅尝辄止,曹公是不遗余力,袁绍是当断不断,曹公是披沥以进,此外的时势人心也是其中的关键。
  当时孙策正在一力经营江东,暂时鞭长莫及,那“拥甲十万”,当袁曹相争之时其“重”无比的刘表不思进取,竟然选择了一个暂时可得的中立,如此,袁绍尚有争取余地的最后就惟剩下了一个与曹公结下深仇大恨的张绣了。
  照理,张绣应该是最没问题的一个,可是这一个却表现得最为差强人意,他竟然在这时投降了曹公。

  制造出这一出天大喜剧的正是那大名鼎鼎的贾诩。
  却说袁绍使者来到张绣那里之后,张绣本有意降袁,殊料贾诩却当先对使者说道:“请归谢袁本初,他们兄弟尚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张绣因此惊惧,便问贾诩当何去何从,贾诩便告诉他应当归顺曹公。“袁强曹弱”,自己“又先与曹为雠”,却要归顺曹操?张绣不解,于是贾诩便为他分析道:“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张绣一向对贾诩言听计从,他果然就因此而降,而曹公果然也宽厚大度,不计前嫌,就这样,曹公又轻松地消除了一个隐患。

  战争在战场之外,孙策、刘表、张绣之事尚可归于外因,而曹公针对刘备的那场战争却就无论如何不能归结于袁绍本身了。
  转眼间到了200年正月,当曹公准备亲讨刘备时,他的部下都认为不妥,他们的理由是:“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若绍乘人后,该当如何?”诚如曹公所言“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但诸将的担忧也大有道理,当此时郭嘉进言道:“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郭嘉一语释疑,曹公从善如流,于是曹公欣然就道。

  袁绍竟就能被郭嘉所料!
  曹公亲率大军东去的消息传来,冀州别驾田丰立刻跑去劝说袁绍:“曹操与刘备连兵,未可卒解。公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然而袁绍何止是“来必不速”,他竟是连来都没想来,原因无他,只是因为他儿子病了。
  田丰因此而举杖击地,痛惜大呼:“嗟乎!遭难遇之时,而以婴儿病失其会,惜哉,事去矣!”事果然去矣,袁绍先去的是一个强援。
  曹公顺利击败刘备,刘备只身投奔袁绍,那袁绍不肯趁机进兵,错失良机,于此时为了一个孤家寡人的刘备倒能够迎出二百多里了。当袁绍正为得到刘备沾沾自喜时,曹公却大摇大摆地仍旧回到了官渡。
  袁绍似乎大有古人之风,能够在战场上大讲仁义,他给了曹公从容迎敌的机会之后,这才慢吞吞地要正式发兵了。从他扬出风来到现在,时间已过去了大半年。
  因为刘备之事,田丰也看出袁绍难以成事的种种弱点来了,所以他在这时死命相劝。田丰的话远比沮授更为实际长远,奈何袁绍凡忠臣之言必然非之,他不但未听,还干脆将田丰囚禁了起来。理由是田丰扰乱军心。

  一场大战终于在这样的背景下于200年二月开始了,袁曹二人的对比自此更为强烈,这一战其实用不着打,也基本可分出个胜负来了。
  日期:2012-06-18 07:36:38
  十九 从官渡到赤壁 (5)
  二月份,袁绍率军到达黎阳,他先命大将颜良往攻东郡太守刘廷于白马,沮授劝阻,认为“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袁绍不听。
  四月份,曹公欲北救刘廷,荀攸进言道:“今兵少不敌,必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曹公听了。

  ——袁曹首战之白马之战的结果竟就在这一听一不听之间。
  白马地处河南,黎阳地处河北,然而两地之间却仅隔几十里路,所以曹公要旗帜鲜明大摇大摆地去援救白马根本不可能成功,如此他就不但需要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策略,还需要袁绍给他各个击破的机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