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宰辅的交游行谊》
第44节

作者: syetsen12
收藏本书TXT下载
  尽管隆庆皇帝偏爱高老师,但也抵不住这样声势浩大的讨高浪潮,他一时收到三十六道劾高奏疏。高拱颜面扫地,败下阵来,上疏称病请求退休,这时是隆庆元年五月。
  高拱本人见识宏伟,施政措施也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是个性太过刚强、直率,从不退让,最终结果肯定是难安于位。
  高拱这么一走,郭朴也忧心忡忡不自安,索性也请求去职回乡。隆庆皇帝下诏慰留,但御史庞尚鹏、凌儒等人不断攻击郭朴,九月中旬,郭朴也走了。
日期:2012-07-21 15:55:48

  声名位俱泰
  这时的内阁除了张居正外,还有徐阶、李春芳、陈以勤。这次的阁潮,是一次颇为严重的风波,然而,不要以为这就是终结了,它只是这个巨大阁潮浪花中一个浪头而已。
  高拱罢相,徐党额手称庆,唯独张居正不以为然。
  张相公不是墙倒众人推的佞人,虽然他最终还是和高拱交恶并把他排挤出朝,但这时却对高拱被老师徐阶排挤回乡愤愤不平。
  有一天,德高望重的徐首辅有重要政务找小张咨询,小张倒和老师闹起脾气,闭门不见,还委婉批评徐公:“您现在与我这么亲密,能保证我将来会不会成为第二个中玄老先生(高拱号中玄)?”

  徐阶了解张、高二人的交情,也没有再为难张阁老。
  隆庆二年(1568年),政局又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隆庆刚刚即位,本来任用的是以刚正不阿著名的内宫监太监李芳,后来李芳由于忠谨得罪了同类的太监,加之隆庆帝喜爱朱玉、游玩,司礼监藤祥、孟冲、陈洪争相伴游,纷纷得宠,李芳却遭到革职的禁锢。
  藤祥等人竞相以奇技、淫巧的事物取悦隆庆,还费尽心思制作了一种称为“鳌山灯”的灯,引导皇帝通宵达旦地夜游、夜宴。更为荒唐的是,内侍甚至在午门前殴打御史,无法无天,朝臣哗然。
  徐阶作为首辅实在看不得皇帝和太监继续这么胡闹下去,太不成体统拉,他上疏言辞恳切地劝谏皇帝,纠办罪魁祸首,限制宦官的行动。
  太监们因此忌恨徐阶,时不时在隆庆耳根软语,使得隆庆渐渐厌恶徐阶。与此同时,退休回家的死对头高拱从没有闲着,他私下巴结司礼太监藤祥等人落井下石,中伤徐阶,于是徐阶的形势越来越不利。

  这年六月,隆庆帝又要赴南海子搭龙船游湖宴乐,徐阶谏阻,但不受采纳。给事中张齐本来就跟徐阶有私人恩怨,他趁机弹劾徐阶,为高拱报仇。
  迫于声势压力,两朝元辅徐阶也只得上疏乞求退休归里,隆庆帝早已失去对老臣徐阶的尊重,张齐的弹劾对他来说真是正中下怀,欣然批准徐首辅辞职回家。
  隆庆皇帝厌恶徐阶对自己的管束,一开始特意降低徐阶的退休待遇,连路费都没打算给。还是在次辅李春芳的建议帮助下,隆庆帝才给予旅途费、下玺书褒美,由使者开路等等。徐阶进殿辞行时,还专赐白金、宝钞、彩币等等。就这样,徐阶结束了北京的政治生涯,回到阔别已久的江南老家,开始讲学传教。
  徐阶为人短小白皙,十九岁就高中探花,年轻时不乏英锐之气,曾因忤逆嘉靖皇帝的宠臣张璁尊道贬儒,而被贬到福建延平做佐贰小吏。
  小徐探花没有一蹶不振,消极气馁,在那穷乡僻壤之所脚踏实地,取得不小的成绩,屡屡受到提拔。嘉靖末,更是与奸佞严嵩明争暗斗数年取得最终的胜利,嘉隆交替之际积极平反冤案,拨乱反正,在士林中享有崇高的声誉,中外龛然称其为名相。
  徐老临行的时候,把生平的志愿、理想和个人的家事,都托付给他那个得意门生张居正。他就像个归隐山林的绝代高手,要将绝世武功都传授给了他的得意门生,才能安心地上路。
  张居正失去了长久以来相依为伴的政友,同时也失去了爱护自己的长者,所幸的是,现在的他已经由原来的愤青历练为成熟的政治家,在政治圈中可以独立门户、单身作战拉。
  这样,李春芳继承徐阶,成为首辅。内阁中只有李春芳、陈以勤、张居正三人。
  李春芳、陈以勤都是老实敦厚之人。李春芳洁身自好,不事高亢,在任职期间务以安静为主,思想倾向于保守。陈以勤则以端谨自许,只有张居正比较高亢,恃才傲物,轻视他人。
  据说,李春芳在徐阶退休以后,感到任事的困难,人言啧啧,长叹道:“以徐公那样贤惠,都被流言蜚语所中伤而退休回乡,我还能长久呆在内阁吗?还不如早点全身而退吧。”
  按照普通人的想法,面对兄长兼上级这样的感慨,识相点的应该会拍拍马屁,至少也得安慰安慰。没想到张居正倒真直爽,反而附和起李春芳来…
  只听张居正张口就说:“对呀,只有这样才能保全你的名声。”
  李春芳非常惊愕,颇觉羞涩,但也因此归隐之心更为强烈。

  这一年,张居正呈上他那份著名的《陈六事疏》,令他魂牵梦萦的这六件事分别为: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与饬武备。
  它们切中要害,皆朝政之急务,被中外有识之士所看好,预言张相此后必当是救时宰相。
  隆庆皇帝看后颇为欣赏,批复道:“览卿奏,皆深切时务,具见谋国忠悯,所司详议以闻。”
  在皇帝的引导下,《陈六事疏》也引起外廷的热烈探讨:
  先是魏时亮和王嘉宾两位言官请如居正所议,召还清理屯盐都御史,责成所在抚按官自行经理。
  户、兵二部也纷纷效仿,上报准行。
  同月,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廷覆居正六事疏,阐发八议:慎政令、专责成、振士气、销勘和、公激扬、慎防检、惩贪酷、端风化,唱和张阁老所陈“振纪纲”、“重诏令”二事。
  尔后兵部陈:议兵言、议食言、议将言、议选择、议并守五议,响应张阁老“饬武备”事宜。

  四十四岁的张居正,资历尚浅,而以内阁末相的身份畅谈六事,掀动一股举朝上下改革求治的热情,俨然有号令部院,倡率百寮的新气象。
日期:2012-07-21 16:01:13

  阁潮纷争中泰然自处
  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隆庆任命赵贞吉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赵贞吉是四川内江人,与来自四川南充的陈以勤是同乡,但他是嘉靖十四年的进士,所以不但李春芳、张居正是他的后辈,连陈以勤也成晚辈拉。
  赵阁老绝非等闲之辈,他自幼酷爱读书,成年后以博学闻名,深谙王学,在朝廷中"议论侃直,进止有仪",言谈、举止、风度都深得皇帝的欢心。他也因此恃才傲物,况且自己入阁时也是六十开外的花甲之人,凭着年龄上的优势,故把同僚视若小辈。
  赵阁老也藐视自视甚高的张居正,直呼张居正为"张子",有什么疑难政事,往往甩出一句话:“唉,你这样的小毛孩哪里懂得国家大政呀?”
  有时在内阁谈论经、史、玄、禅,赵阁老总笑笑说:“妙理谈何容易,你小孩子也就知道韩愈、柳宗元的文章而已。”
  用这样的言词藐视对方,让人难堪,下不了台,其傲慢可想而知。
  赵贞吉是个两面性非常突出的人,他既有温文儒雅、进退有仪的风度,又轻慢大臣,随意直呼其名,与人常发生摩擦,引起别人的怨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