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宰辅的交游行谊》
第35节

作者: syetsen12
收藏本书TXT下载
  皇帝也是人,一个人的精力无法驾驭庞大帝国的运转。于是老朱的儿子朱棣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公务。
  成祖以后,政治运作的枢纽都在内阁,整个内阁在法律是仅仅是皇帝的秘书处,内阁大学士只是皇帝的秘书。内阁的权力有时非常渺小,即使在相当庞大的时候仍然会受到皇权的限制,无论多么位高权重的大学士,只要皇帝下诏斥逐后,当日必须离开京城,不准逗留片刻。
  大明王朝就好比一家家族企业,内阁首辅则为总经理,管理权限取决于董事长的授权。皇帝放权权力就大,皇帝收权权力就小。
  由于会有多位阁臣同时在阁,首辅又是阁揆,遇到事一般由他当先决定,首辅与皇帝的接触最多,所以阁臣彼此之间竞争异常激烈。
  “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之后,阁臣们虽说大体上融洽相处,但不时爆发小的冲突。
  嘉靖初年,以大议礼为界限,开启了今后阁臣争夺倾轧之风,此后的首辅无一不是通过激烈权力斗争,踩着前任鲜血登上首辅的宝座。
  嘉靖皇帝十六岁以亲王的身份到北京入承大统,他即位不久为了给父亲兴献王上尊号的事与大臣发生冲突。
  嘉靖是一个固执有主见的孩子,当他从安陆兴王府到达京师那时,礼部尚书毛澄请他以皇太子礼即位,遭到他的断然拒绝。
  明代中叶以来,皇帝很少朝见大臣,内阁与宦官参预机务,成为惯例。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首辅和九卿大臣,都是前朝元老重臣,参预定策立帝,协力清除弊政,博得朝野的一片赞誉,不免自恃功高,企图专断朝纲。
  杨廷和等旧臣虽然依照兄终弟及的祖训拥立世宗嘉靖皇帝,却把嘉靖的继位看作是弘治皇帝的过继皇子,因而坚持尊弘治皇帝为父考,而以生父为叔父。
  要知道,大明王朝的17位皇帝中,明孝宗弘治皇帝可是难得的明君,在文官心目中占据崇高地位。
  正德皇帝作为明孝宗唯一的儿子现已驾鹤西归而且又没有子嗣。这些旧臣怀着对孝宗的深厚感情,不愿意看到孝宗绝后,于是就建议嘉靖过继给孝宗做儿子。堂堂皇帝竟然还被大臣给选父亲,这令嘉靖母子情何以堪?
  杨廷和等阁臣联络朝官,一再抗疏,迫使嘉靖就范,屈从廷议。嘉靖皇帝偏偏是个尊崇父母的孝子,更不甘受人任意摆布。他认为该称父亲为皇考,伯父孝宗皇帝为皇伯考,甚至还想把父亲追封为皇帝并且入祀太庙,把他的生母也尊为皇太后。
  此说遭到满朝大臣的强烈反对。君臣矛盾日益尖锐,双方起初还处于冷战状态,随着大礼之议的逐步展开,新皇帝与旧大臣进行了一场全面的较量。
  年轻的小皇帝一心想达成目的,但又苦于没有理论依据。天无绝人之路,这一年的新科进士张璁是一位礼学大学者,为他找到了依循的好法子。
  张璁乃大器晚成的典型,他先前花费二十多年,连续参加了七次考试,都名落孙山。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终于中榜,不过也已是四十七岁的不惑之年的人啦。
  按照正常的分配制度,他先被派往礼部实习,以谙练政体,成为观政进士。张璁所处的政治环境即将迎来巨大变局,他急于表现自己,也就绝不会放过这次晋升的机会。
  他费尽心思写成《大礼或问》一文奏上,说明皇上此举是大孝,继承的是大统,为嘉靖找到理论根据,深得嘉靖皇帝的欢心。
  嘉靖在张璁、桂鄂、方献夫等人的协助下,与反对派的诸位大臣争论。

  首相杨廷和利用权势,排斥异己,授意吏部,把张璁调离京师,去南京做刑部主事。张璁临行前,杨廷和特意派人警告他:你本不应当做南官,多亏我雍容大度,姑且安静等待,别再作大礼说和我为难!
  群臣摄于杨廷和的权威,害怕受到他的排挤,唯杨阁老马首是瞻,极力排斥张璁等人。
  议礼双方经过几回合的交战后,旧臣领袖杨廷和以退休威胁嘉靖皇帝,而此时的小皇帝羽翼已丰,而且厌恶杨首辅的跋扈管制,毫不挽留地批准了杨首辅的辞职报告。
  杨廷和退休事件成为大议礼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嘉靖皇帝立刻把张璁、桂萼等人诏回京城,这又引起了旧臣的极大不满。他们商量着逮捕张璁,并阴谋用酷刑把他处死。

  不料,这个恶毒计划被嘉靖皇帝所察觉,他竭力保护张璁,擢升张璁当翰林学士。
  嘉靖四年,明世宗在张璁等人的支持下,正式下诏恢复旧称,伯父仍称伯父,父亲仍称父亲。
  朝会结束,舆论哗然。
  吏部左侍郎何孟春愤慨道:“宪宗朝,百官哭文华门,争慈懿皇太后葬礼,宪宗从之,此国朝故事也。”
  翰林修撰杨慎振臂高呼:“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于是二百余名大小官员跪伏于左顺门,他们痛心千古纲常和国家命脉,濒于毁灭,不禁放声大哭,金銮殿上的瓦片都被巨大的哭声震得摇晃不已。
  嘉靖皇帝见势不妙,先是命司礼监太监传旨劝令退去,但群臣仍跪伏喧呼,企图迫使嘉靖皇帝屈服。皇帝被他们折磨地失去理性,滥发淫威。他下令逮捕哭声最大的官员,投入锦衣卫诏狱,廷杖伺候,结果其中十六人被活活打死。幸而不死者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重则流放充军,轻则革职为民。
  就这样,嘉靖在张璁、桂鄂、方献夫等人的协助下,与反对派的诸位大臣争论了若干年后得到最终的胜利。
  嘉靖皇帝正式颁诏定大礼:
  “称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昭圣怀惠慈圣皇太后曰皇伯母,恭穆献皇帝曰皇考,章圣皇太后曰圣母。”
  接着拟定杨廷和等人罪状:
  “杨廷和为罪之魁,怀贪天之功,制胁君父,定策国老以自居,门生天子而视朕。”
  议礼不仅仅是礼法意识形态的争论,更是权力的争夺和重新分配。一批议礼的下层官僚很快取代前朝老臣,成为决策的核心人物。
  张璁由于这次赞助嘉靖皇帝议礼有功,在六年内就入阁为大学士。张璁入阁不久,桂萼也在嘉靖八年以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
  尽管张璁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比较投机,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但他作为新进的官员,尚未沾染官场陋习,具有革除弊政的勇气。
  张璁秉政,锐意任事,辅佐嘉靖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推行了一系列革故鼎新的政策,与后来的张居正颇有相似之处。
  对此李维祯有言:“继公(张璁)而兴,阁臣有江陵(张居正)与公姓同、谥同,元辅相少主同,锐意任事同。公得君诚专,为众所侧目,楻杌不安。身后七十余年,名乃愈彰。其以危身奉上称忠,与江陵又同。江陵没而遭祸,谥追夺家见藉,近日商丘相公始行其遗文为之序,而后进渐有讼言其功者……要之,两张文忠易地则皆然也。”
  但张璁与张居正不同之处在于,他和桂萼毕竟是以迎合皇帝为资本发家,而且他们在科举考试中的名次未佳,成为当时士大夫眼中的佞臣,他们的人品受到举国上下的鄙视,由此恶性循环,这两个人更是拼命地巴结嘉靖。
  就这样,朝廷中形成敌对的两大势力,彼此互相猜忌、攻击,形成内政上的倾轧,张居正入仕的时候,明朝内阁与六部、僚属之间就是处于这样的危机和明争暗斗的气氛中。

日期:2012-07-20 11:49:30

  储相看时相
  后来,张璁、桂萼、方献夫相继退休,长江后浪推前浪,夏言与严嵩的冲突正在明枪暗箭的阶段。张璁一党在把持内阁七、八年后,可谓天下无敌,直到嘉靖十五年夏言入阁后才推倒这股势力。
  紧接着便是夏言与李时、翟鉴之间的暗斗,嘉靖二十一年夏言被革职,严嵩入阁,不久后严嵩又打败翟鉴,翟鉴受到削职为民的处分;嘉靖二十四年夏言复职,再次入阁,于是内阁中形成夏言、严嵩对峙的局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