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宰辅的交游行谊》
第34节

作者: syetsen12
收藏本书TXT下载
  凤毛丛径节,直上劲头竿。

  竹形典雅,凌云挺立,经霜不凋,张居正熟知这些典故,小小年纪就以竹自喻,并有"直上劲头竿"的意气,充分表现出他远大的志向。
  他成年后也对竹子情有独钟,经常以竹自喻:
  野竹凌风劲,山花破腊开。
  草枯霜隼奋,林暗暮鸦来。
  如果说锋芒毕露的《题竹》是少年气盛之作,那么《修竹篇》则蒙上了岁月的沧桑,委婉地表示他即使身在山林也不改凌霄之志的夙愿。
  他垂青于翠竹劲拔有节、伐而复生、直上凌霄的品格,隐示了他矢志不渝的志向。  幸运的是,张居正初涉科场,就得到了知府李士翱的器重;再进考场,又受到主考官湖广巡抚顾璘的高度赞赏,并断言他日后必是将相之才。
  顾璘像
  顾璘又名顾东桥,是金陵有名的才子,与同乡陈沂、王韦合称"金陵三俊",在江南一带家喻户晓,连五岁的孩童都晓得顾大人的才名。后来清人编修的《明史》把他列入《儒林传》,可见他在知识分子中的地位。
  顾大人绝非等闲之辈,他不仅是儒林名士,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在应天巡抚、湖广巡抚任内,主持多项惠民善政,深受当地人民的爱戴。

  有一次,他读到一荆州来客携带的诗册,其中有一首诗令他玩赏不已,惊叹其作者是:“异人也,我不可以不物色他"。
  在得知其名后,第二天即到荆州学校查询:“哪位是张居正?”
  众人回答:“这里没有这个人。”
  此时的张居正还是一个童稚未脱的孩子,尚未在学。
  恰巧有一学生与其相识,告诉顾大人:“张居正乃是一名乳臭未干的十岁小毛孩。”
  顾东桥大为震惊,立即把传说中的神童秀才召来,当场出题测试:
  “玉帝行师,雷鼓旗云作队,雨箭风刀。”

  小神童不甘示弱,脱口而出: “嫦娥织锦,星经宿纬为梭,天机地轴。”
  顾大人又对:“雏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
  神童即曰:“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顾东桥一听,喜出望外,连呼小朋友,小朋友。当场解下腰带送给乳臭未干的小张居正。

  古代官人佩戴的腰带可是身份的象征,不可轻易相赠,只有生死至交才能有所赠予,而竟然赠送给初次见面的小朋友。
  才子惜才子!
  顾大人又语重心长地拍拍小张肩膀:“孩子呀,你可是宰相之才,将来要佩戴玉带的,我这犀带配不上你,不过聊表我们相识的友情吧。”
  顾大人还一再告诫张居正:“他日作相时,无富贵心,无富贵气,则为贤相。”
  小居正朦朦地点头赞成,顾大人取出白金数锭赠送给张居正的父亲,嘱咐他一定要善待此生,这孩子将来可是国家栋梁。
  更为传奇的是,顾大人还把自己小儿子顾俊都托付给尚未考取举人功名的小张朋友。
  兴奋之余顾东桥有感而作七言绝句:
  《赠寄张童子》
  今看十岁能长赋,何用从前咤陆机。

  麟子凤雏难可见,碧蹄卅喙定堪夸。
  小神童张居正凭着他的聪明才智,完全可以考中举人。然而,就在大家为小张居正抱有极大希望的时候,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不近情理之事发生了。
  对张居正十分器重的顾东桥却故意让他落选。这让主考官们难以理解,但顾东桥却有他的理由。让张居正落选,他并非出于私心,相反,恰恰是对这个少年得志的孩子寄予厚望。
  “玉不琢,不成器”。
  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经历无数艰难困苦,顾大人希望这场适时的磨练能帮助他日后成为栋梁之材,还引用《诗经》中的名言:“他山有砺石,良璧逾晶莹”,以此激励张居正这块“璞玉”,希望他不要因为这些荣誉而骄傲自满。
  果然,三年后张居正再度赴试,便一举成名,成为举人。那一年,他十六岁。
  顾、张二人邂逅相逢,结为忘年之交,为明代历史留下一段伯乐识才,才怀伯乐的动人佳话,张居正对李、顾二人的知遇之恩也一直铭记在心。
  时光流逝,李士翱、顾璘相继离开人世,随着世间的流逝,他们的英名也渐被世人所淡忘。张大人继承了古代士人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在他秉国期间,权势如日中天,不惜屈尊降贵,一再致书相关的巡抚、学政、御史等官,斡旋呼吁,为他们请求恤典、恩荫,还捐献自己的俸禄资助顾璘儿子顾峻赴京谒选,甚至帮助他们调解家族遗产纠纷。

  世事难料,张相爷谢世不久就遭受覆巢之祸。相爷最小的儿子张静修当时还不满二十岁,母亲嘱托仆人掩护他和未婚妻(李幼滋的女儿)南下避祸,去投奔昔日恩人顾东桥那个小儿子顾峻。顾峻欣然收下张静修并未他找到一份工作养家糊口,从此张家这支血脉就在江苏兴化生根发芽。
日期:2012-07-20 11:46:03

  青年才俊初长成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张居正北上参与会试,考中二甲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时年二十三岁。

  明朝的进士分为:一甲、二甲、三甲。
  一甲只有三名,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他们高中后就可以直接授予翰林官职,状元授修撰,正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二甲、三甲进士则要根据成绩的好坏,选授庶吉士、低级京职或外放为地方知县等。
  张居正的进士题名碑
  “翰林”两字,最早见于汉赋。翰林院融政治、文化、教育于一体,既是国家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咨议政事的职官机构,又是国家储备人才的重要场所。
  明代的翰林必须是进士出身,而入阁拜相又必须是翰林出身,即“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如内阁”。
  纵观有明一代,内阁宰辅一共一百七十余人,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来自翰林院。翰林院虽只是五品衙门,属于中层机构,但却相当于朝廷的智囊和秘书班子。翰林之盛乃前所未有。
  庶吉士属于翰林院最底层的见习生,在翰林院中以学习为主,学习国家的典章制度、行政运作,没有官品,三年后通过考试,即告结业 “散馆”。
  散馆之后,有的留任编修、检讨等史官,有的出任御史、给事中等言官。
  庶吉士是为翰林学士、甚至为晋升内阁大学士的基石,因此被人看做是“储相”。而张居正此时已经是身居储相之行列拉。
  不过新科进士以及被选为庶吉士的人,并非都是社会精英、国家栋梁,他们鱼龙混杂,品流非常复杂:
  有些人不过是当朝权贵的子弟姻亲;有的急于升官,浑浑噩噩地盼望早日散馆;还有更为投机取巧的,不过以翰林院为跳板,四处钻营,奔走权要,以求飞黄腾达;还有一些人则诗酒自娱,吟花弄月。

  当同僚们忙于为仕途奔竞趋迎,沉醉歌台舞榭,吟风弄月之时,张居正并没有随波逐流,他不屑于做个舞文弄墨的文士。清闲的职务给他提供了读书、思考的时间。
  在官场的纷争嚣闹中,他闭门谢客,攻读历朝典章制度,默默潜求救国兴邦之道,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
日期:2012-07-20 11:47:45

  2.忍得清闲与冷局
  意识形态之争——议大礼
  张居正入仕的年代正逢明代内阁斗争达到高丨潮丨。
  大明建国之初延承元制,在中央设立位高权重的中书省,统辖吏、户、礼、兵、刑、工部以及各院、寺、监等。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综理机务。中书省俨然成为皇帝和国家机关之间的一级权力部门,丞相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疑心重重的朱元璋不会容忍中书省和丞相的长期存在。为了确保朱家江山永不变色,他借助胡惟庸案毅然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从此皇帝直接领导指挥六部尚书,成为事实上的总尚书。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