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战争》
第15节

作者: 夏日光年滢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6-16 19:42:01

  (四)开始砍吧,我都等急了
  我们先看下亚历山大的惯用阵型,中间是马其顿方阵,弓弩手和轻步兵保护方阵的侧翼,右边是禁卫骑兵,左边也是禁卫骑兵再混合一点其他骑兵。见图。
  我们可以看到方阵是亚历山大的胸部;右边的骑兵是他的右臂,这是进攻的;左边的骑兵是他的左臂,这是防守的。
  但在吉达斯浦河会战中由于兵力不足,亚历山大没有排出这样的阵型。我们看下双方布阵,亚历山大:五个马其顿密集方阵共八千人组成阵线左翼,前沿是两千轻步兵和两千弓弩手;阵线右翼是三千近卫步兵、四千禁卫骑兵、和一千骑射手;其中两千禁卫骑兵由寇纳斯指挥,在亚历山大观察印度军阵型后被调整移动到马其顿密集阵的后边,隐蔽在密集阵林立的长矛后面,等到印度骑兵出击以后立刻向其侧后方发起猛攻

  波鲁斯:首先第一列都是大象,大约一百头,每一头象之间相距约三十米,所以它们在整个步兵战线的前面构成了一条线,足以在所有的点上使亚历山大的骑兵望而生畏。无论如何他认为敌人是绝不敢从大象之间的空隙中进入的,因为骑兵的马看到象就会惊恐乱跑,如果是步兵从大象之间进入,则他们会受到后排重步兵横队的阻挡。而大象又可以回转身来践踏他们。在大象的后面,是近三万步兵阵线,每个方阵大约30米宽,排列在战象之间的空隙位置。同时步兵的两翼也长出了大象线(第一线)之外。三千骑兵则部署在步兵战线的两端上,前面摆着战车。见示意图一。

日期:2012-06-17 19:07:48

  (续上一部分)
  亚历山大还是用他的惯用手法,把对手骑兵引出来先加以歼灭,这一套他已经玩得炉火纯青,我们无法否认他确实是个优秀的指挥官。为了对抗马其顿骑兵,波鲁斯把他右翼的骑兵也调到了左翼,亚历山大先让他的骑射手去引诱印度骑兵,被阵阵箭雨射得按捺不住性子的印度骑兵果然向他的骑射手冲来,可是这正中亚历山大下怀,可怜的印度骑兵遭到了亚历山大和寇纳斯指挥的马其顿禁卫骑兵的夹击,没有任何悬念,印度人战败,剩余的骑兵向象阵后躲藏。这时印度军左翼的战象在驭手驱使迎上前阻挡马其顿骑兵。

  在这个时候其实印度人第一个机会出现了,如果这部分战象能一直保护他们的左翼,马其顿骑兵将和他们的步兵方阵暂时失去联络,可是波鲁斯明显没有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把握战机的能力,在马其顿骑兵面对战象退让后,整个印度象阵向正面前来的马其顿步兵方阵发动了进攻,而没有战象去保护他们的左翼,本来是骑兵在保护,可骑兵被亚历山大打败后暂时没完成下一次集结。没关系,失去了第一次机会还有第二次。

  前文就讲过马其顿方阵其实只能执行单一的战术——正面突破敌人的阵型,它能强于希腊重步兵方阵是因为它的长枪比别人长,它的纵深比别人厚,这样冲击力就强于对手。可在面对比它更强劲的对手——战象时,它没有任何的优势;而且因为队列训练程度低下,无法变阵以对抗对手。这种正面的硬抗,强者必胜,马其顿方阵在印度人预料中被战象冲散了。
  现在印度人的第二个机会来了,被冲散的马其顿方阵防御能力可以忽略不计,其实对马其顿人来说,战败就在眼前,随时都可能发生崩溃。这本来是印度人最好的机会。胜利就在眼前了。可是因为印度人全部战象都在冲击马其顿方阵,没有保护侧翼的战象,这给了亚历山大挽救自己部队的可能。印度骑兵看到他们的战象和步兵已经发动冲击,于是又集结起来冲向马其顿骑兵。可是这没用,凭他们保护不了自己部队的侧翼,在马其顿骑兵面前印度骑兵再次败退。亚历山大做出了挽救战局最关键的一步,马其顿骑兵跟着印度骑兵冲了进去。

  这,为马其顿的步兵们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本来战象冲散了马其顿的阵型,接着应该是印度骑兵攻侧翼,步兵正面压上,可亚历山大带着他的禁卫骑兵不要命地冲了进来,使得印度人无法立即展开对马其顿步兵的屠杀。这用生命换来的时间非常宝贵,第一线的马其顿轻步兵,弓弩手玩命地攻击战象和它们的驭手,他们必须在亚历山大为他们拖住印度人的这段时间里阻杀这些巨兽。这个时候整个战场是一片真正的混战(我们得知道,古代的战争和现在一样是有层次的),马其顿步兵在攻击战象、用战斧砍象蹄,用波斯弯刀剁象鼻,什么武器都尝试过了,在攻击驭手、在抵御印度人的攻击;马其顿骑兵在攻击印度骑兵、在攻击印度步兵;被攻击的战象在踩人,不管是印度人还是马其顿人,场面乱成一团。

  在射杀了大部分战象驭手后,胜利的天平终于向马其顿方面倾斜,失去驭手的战象不分敌我,见人就踩,很多甚至转身向印度人冲去,现在印度人自己也毫无阵型可言,他们彻底失去了赢得战争的希望,这场面让我们想到了昆阳之战。最后当所有战象都无力再战时,印度人的末日也就到了,亚历山大带领禁卫骑兵包抄到了他们后方,老营的马其顿人也终于赶到战场,不过他们已经没多少事干了。正面面对马其顿步兵,后面是马其顿骑兵,建制已混乱的印度人无法再组织起来,只能各自为战,在那时各自为战就意味着被敌人屠杀。战后印度人阵亡12000人,9000人被俘。马其顿人战死骑兵280人、步兵700人,按照古代作战战死和负伤比例1比10计算,马其顿人有1万人受伤,代价非常惨重。别看印度人死了那么多,其实大部分是在最后编制散乱被杀的,在混战中其实双方的伤亡差不多。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之前的疑问了:“亚历山大有把握打赢吗?”会战的经过很明确的告诉我们,他没把握,他甚至差点输掉了会战,这只是一场五五开的较量,亚历山大可能赢也可能输,只是他的幸运女神始终没离开他。赢了,很勉强,很幸运。这,不应该是一个名将的战斗,而更像是黑帮街头混战。典型的“先战后求胜”。
  战后的一件事能更好的印证我这一评论。会战后不久,马其顿军队发生了一场著名的哗变,他们拒绝再继续前进。你难以想象,除了亚历山大,还能找出哪个历史上著名的将军的部队会发生这样的事。对于这场哗变,西方史学家们已经有了诸多解释,我们就不提了,但有一点一直被他们故意遗漏。那就是在吉达斯浦河会战中惨重的伤亡是引发哗变的直接原因,是导火索。寇纳斯的话表达了马其顿士兵的心声:“他们每个人都希望能活下来,带着征战多年获得的财富衣锦还乡,和他们的父母妻儿重逢。”

  亚历山大要进行征战是因为我对荣誉对征服世界的渴望,马其顿大兵们打仗是为了抢劫装满行囊发大财。如果这时他们的囊中空空,那么人性的贪婪会战胜一切,他们会继续征战。可现在他们个个都是财主,如果胜利还是向以前那样在亚历山大指挥下来的那么容易,他们也不会去反对自己去成为更大的财主;可当胜利变的勉强而艰难,他们就不再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再去打仗。人生最可悲的事是:人死了,钱还没花完。马其顿大兵们深深懂得这一点。他们都久经沙场都是老兵,他们很清楚,再来一次吉达斯浦河会战这样的战斗,谁也不能保证还能赢。

  这才是哗变的导火索,可这原因不能提,更不能去分析,因为亚历山大是西方史学界的偶像,是英雄。吉达斯浦河会战是被西方史学界称为亚历山大的经典战例的,他们可不会干推翻他们仅有的几个军事天才的事。
  写了很多,但还是不能遗忘本章的主旨——队列。从会战经过我们就可以看到,马其顿方阵由于训练的原因(队列训练)使得它缺点和优点一样突出,在遭遇更强力的冲击时,就无法抵挡。我们看下,比它训练程度更高的罗马方阵就比它强的多。在扎马会战中,面对汉尼拔80头战象的冲击,罗马方阵凭着它灵活的阵型很轻易就化解了,战象无法造成罗马方阵的混乱,也就不用面对亚历山大所面临的危险局面。(虽然西方一再强调,汉尼拔这些战象很多没好好训练过。不管是不是西方人为汉尼拔这个他们心中的英雄战败而找的借口。从冲击力还说,相差并不大,从制造混乱来说,基本一样。)可以说,这就是队列对军队的意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