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亚历山大则带领迂回部队悄悄北进渡河,途中再次分兵,由美利格率3个团的重装步兵和一些希腊雇佣军共5千人停留在途中某地,组成第二攻击波,伺机渡河攻击印度军队的侧背。这样亚历山大亲率的迂回部队只有近卫骑兵四千人,骑射手一千人,近卫步兵三千人,重装步兵两个团三千人,游击步兵2千人,以及弓箭手2千人,总兵力15,000人。
午夜过后,亚历山大率军抵达渡河地点,先期到达的后勤部队早就组装好几十艘30桨的快艇,并准备了数百个皮筏。亚历山大选定的渡河地点有个长4公里宽2公里的河心岛,岛上遍布树木,中间还有一条山谷。马其顿军队先依次渡河登上这个小岛,隐藏在山谷中,等舟船运到小岛的东南角再陆续渡过东侧河道。此时正巧天降瓢泼大雨,掩盖了大军渡河的喧嚣。亚历山大乘坐快艇率先渡河,登上对岸以后才意外发现这不过是另外一个小岛,真正的河岸还在几百米以外。这个岛狭长平坦,缺乏植被,部队根本无法隐蔽,很快被对岸的印度哨兵发现。亚历山大见情况紧急,断然下令部队涉渡。虽然这一侧的河道由于泥沙冲积,河水只有齐胸深,但水流湍急,很难立足。马其顿将士冲进河里,每匹战马拖拽三、四个士兵,奋力渡河。最先登上东岸的是骑射手,他们立刻组成一道屏障保护登陆点。拂晓时分,马其顿军队全部上岸,亚历山大率领骑兵部队向南疾行,打算趁印度军队行军途中发动突袭,步兵列阵完毕远远跟在后面。
马其顿军队登上第二个小岛时,波鲁斯就接到报告。波鲁斯决定先派遣他的一个儿子率领2千骑兵和120辆战车北进,试探马其顿渡河部队的虚实。没有任何悬念,这支印度先遣部队遭到亚历山大近卫骑兵的迎头痛击,波鲁士的儿子和400名印度骑兵战死,120辆战车全部被缴获,残部逃回报信。波鲁斯这才确定渡河的是马其顿主力。他留下一部分步兵和战象监视克拉特罗的牵制部队,自己率领主力北进8公里,选择一个没有黏土的既硬又平的地点布阵,等亚历山大来攻。
西方人对亚历山大的过河行动一如惯例地大加吹捧,美国西点军校的教科书里甚至有这样一句:“吉达斯浦战役是现代研究攻击设防河流的战术原则的基础。” 虽然吹的神乎其神,但在中国战史中,这真算不上什么了不起。
日期:2012-06-16 14:37:36
(三)骄横的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虽然耍了很多阴谋诡计,但我们还是看到他耍了计策后还是要和印度人来场正面会战,没办法,骨子里流的还是西方的血啊。虽然西方人把这次会战吹成是亚历山大的经典,其实我一直认为从作战来看,没什么闪光之处,反而危险重重,还有很多问题。这个渡河后去找对方主力决战就是一个。亚历山大赢惯了,自信到了骄横的程度。我们来看看,他这样做有哪些问题。
日期:2012-06-16 16:42:01
(三)骄横的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虽然耍了很多阴谋诡计,但我们还是要看到他耍了计策后的目的是要和印度人来场正面会战,没办法,骨子里流的还是西方的血啊。虽然西方人把这次会战吹成是亚历山大的经典,其实我一直认为从作战来看,没什么闪光之处,反而危险重重,还有很多问题。这个渡河后去找对方主力决战就是一个。亚历山大赢惯了,自信到了骄横的程度。我们来看看,他这样做有哪些问题。
第一个,骄兵必败。刚才就说了,亚历山大太自信了,自信到骄横的程度,他就是相信正面会战他能赢。这从他渡河后的动作看的很清楚,他是去找波鲁斯搞主力会战去的,这是他的战略目的,渡河就是为了执行他的战略意图。虽然他没败,打赢了,可赢并不是靠他战术的成功,有很多运气成分。这种骄傲的心理永远都是隐患,运气不可能每次都眷顾他。
第二个,为什么说他骄横呢?我们可以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如果战败他有退路吗?没有。如果战败,吉达斯浦河就是亚历山大的葬身之地。一旦战败亚历山大连逃的地方都没,指望留在大营的一万多人来救他那时妄想,要是能强渡还费这么多劲耍花招干嘛?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说,如果这次会战是亚历山大战败,西方这帮历史学家会说:鲁莽的行动,愚蠢的行为,自杀式攻击,错误的使用兵力......等等等等批评都会加到亚历山大身上。
这可是真正的背水阵啊,韩信的背水阵那是因为韩信在水中还有预备阵地,打不赢可以往船上跑,而且还有绕到敌后行动的别动队;项羽破釜沉舟那是因为往前赶就是陈余的赵军大营,我们来救赵国,你赵国就得负责给我们提供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好看的,所以不用带辎重,不用考虑补给。亚历山大呢?什么都没有,即不在渡河点设立营寨以保证退路安全,又不派骑兵包抄敌后牵制对手以便让后续部队跟上,就带着人马直接过去砍人了。一旦败北,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老祖宗早说了,先考虑败再考虑胜。这是典型的“先战而求胜”。
第三个,使用兵力的不合理。要知道,亚历山大此战投入会战的顶多就两万人,老营里的牵制部队并没有投入真正的会战。这占他总兵力的三分之一还多的部队在会战中没有发挥作用,只在亚历山大渡河时起了牵制作用,在亚历山大胜局已定时进入战场做了点扫尾工作。也就是说亚历山大并没能集中优势兵力和印度人开战。这样使用兵力是很有问题的,硬生生地把自己的部队分割成两部分,风险很大。只是他的对手印度“阿三”波鲁斯实在太菜,不会把握机会。看个差不多的,曹操在官渡还不是去搞主力决战,只是去奇袭乌巢,都差点不能全身而退。你说,要是亚历山大他只有这么多兵也就罢了,可他还有一万多呢。那么,是不是这一万多人的牵制兵力用不上啊?也不是,看看曹操就知道。比如,亚历山大可以一边修营垒,一边派骑兵去骚扰敌后,一边让这一万多人到他渡河的点来。只要晚一天开战,他就能集结他全部的兵力。西方史学家经常称赞亚历山大非常善于合理使用兵力,在这个时候就装作没看到,一声不吭了。
为什么亚历山大会这样?他可是西方人口中的第一名将啊。只有三种可能:
1,此时的他被以前的一连串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到了极点。
2,亚历山大的军事思想还没进入新的高度,这点展开讲一下:亚历山大渡河是为了会战,无非在那个时候,军队的纯粹防御都是被视为示弱的表现,实力较弱的军队没有办法之举,所以让他有信心去击败印度人。如果亚历山大碰上的是中国同时期的高手,人家会很好地给他上一课,我向你示弱是因为我内在的强大,这就是孙子说的“怯生于勇,弱生于强”,等真开上仗,亚历山大小朋友必然会吐血,你们实力这么强大还不好好的和我堂堂正正打一架,还玩诡计骗我让我以为你们很弱。
3,亚历山大有绝对的把握打赢。如果真是这样,那一切问题都不再是问题,亚历山大就是有西方人说的那么神。可,真的这样吗?我们看看双方砍起来后的情况就知道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