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末世 - 我在纽约对冲基金业的这些年》
第16节

作者: 糖卷果
收藏本书TXT下载
  麦道夫是一只老奸巨猾的老狐狸,或者我们应该把他称作猎人更合适。我们现在大概很难确切的知道,在他六七十年代就已开始的投资生涯中,到底是从何时起,让他产生了用欺诈这种方式来掩盖交易中的损失这样一个念头。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他一旦打定了主意开始这样去做,就非常坚定的几十年如一日,而且整个计划显然经过了他非常缜密的考虑,无论在投资心理学还是方法学上,都堪称经典教材。

  一个人说一句假话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说假话。
  从手里这份垂蒙特基金的报表上可以看到,麦道夫作出来的数字,并不惊艳。在这支基金长达11年的历史中,最好的一年是想不赚钱都难的1999科技股泡沫的高峰,净收17.1%,最差的年份是08年,头十一个月回报居然也有8.3%。没有一个月赚钱超过3%,但是在131个月之中,只有区区6个月赔钱,赔的最多的一个月只有0.39%,而且这6个月只有两个月是相连的。绝大多数月份的回报率在1%,年度回报在12%到15%左右,如果将11年来标普500指数的总回报和这支基金相对时间横轴做图,指数上下翻飞剧烈波动的同时,这支基金的上升曲线自原点开始,几乎呈一条直线一路向上。

  麦道夫心里很清楚,每年百分之十二左右的回报率,并不算出类拔萃,相比较诸如文艺复兴奖牌基金之类的量化基金明星所录的每年30%以上来说,把作假的数字控制在这个范围,不会太引起眼球效应,但是由于这样的回报率实在太稳定,横跨全球股市从1998年到2008年其间所有的熊市牛市,都能做到旱涝保收四季常青,这才是保守投资人眼中最理想的模式。

  每个人都想做沃伦巴菲特,学习他长期投资的方式,告诫自己一定要价值投资,放眼长线,可是当真正的市场动荡到来的时候,能不能不被市场气氛所左右,不在慌乱惊恐中把计划好的长线变成了短线,这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如果是长线投资,那么就一定要学会经受波动性的考验。当投资工具本身波动性很大的时候,进场时刻的把握(market timing)就变得非常重要,如果时机不利,那么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一段连绵不绝的下跌,虽然在很长时间过去以后回头再看,由于后面的反弹足够恢复失地,在这一段时期内的平均回报仍然能达到当初决定投资的时候定下的期望值,但是又有多少人忍受不了剧烈的波动而中道止跌出局呢。任何投资回报都需要和其所联系的风险合在一起评估,对于保守的投资人来说,例如大学院校,医院博物馆的基金会,州县政府工人教师的养老金,退休基金,或者干脆就是年逾七八十岁的古典贵族家族,他们天生厌恶规避具有高风险本性的投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他们的投资分布中,国债占有的比重往往和股票基金平起平坐的缘故。如果一支基金能够做到在熊市和牛市都同样潇洒稳健,换言之,单单从年复一年的数字上看,你无法分辨某一年究竟是牛市还是熊市,而且几十年的历史足够证明可以信赖,放到投资人的眼前,谁能拒绝?

  在精心作出基金虚假回报数字之余,麦道夫另外设计了很多戏码,来把这样一出偷天盗日的大戏演的八面玲珑,滴水不漏。他鼓励对基金感兴趣,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心存疑惑的投资人不忙一下子就投入全部资金,而是先放进一小部分作为试验田,然后视这部分投资的回报再做后面的决定。自然,投资人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渐入佳境,如同初识云雨的小男小女们一样,一发而不可收拾。同时,麦道夫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日渐庞大的基金王国最大的威胁,来自于有头脑的基金投资者最为看重的透明度,在他的指令之下,基金上下包括对外的公关部,对牵涉具体交易策略的问题一律讳莫如深,一旦投资人对这个关键之处不依不饶的寻求答案,麦道夫就直接谢绝进一步的接触,把他们像异教徒一样的关在大门之外,不予理睬。麦道夫还抓住了人们对于他这样的成功投资的神秘感加以利用,随着投资人数和投资规模的激增,他开始有意无意的限制起投资渠道。由于他是犹太人社团里杰出的代表人物,多年以来,想要投资麦道夫基金的人们,只能通过很有限的几种方式。要么你认识上层社会很多有钱有势的犹太人,通过他们的引见,能够面见麦道夫,要么你花几十万美元的年费,购买麦道夫投资赞助并有份担任大股东的南方佛罗里达州几家乡村高尔夫俱乐部的会员资格,以此来达到和麦道夫有幸一道用膳的机会,要么,还有最后一条渠道,就是投资像垂蒙特,Fairfield这样的组合基金公司,由他们专门为投资麦道夫而设立的特殊经手基金来间接投资,实质上也等同于直接投资麦道夫,因为那些经手基金的空壳里,只有麦道夫一家。

  欲迎还拒,半推半就的人生,一定非常精彩。
  那么,在麦道夫大导演安排的这出戏里,究竟有没有任何穿帮可能被细心的观众发现呢?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所有创造了投资麦道夫经手基金的组合基金公司,都必须同意在基金公开的任何文本之中,不能提到麦道夫这三个字儿,在基金的报表中,绝对找不到具体执行交易策略的基金经理的名字。麦道夫把自己的公司命名为“麦道夫证券”,从字面上看,看不出是管理高达几百亿美元资金的一家全球最大对冲基金。这个名字更为熟知的,可能是它名列纳斯达克二十来名的做市商的身份。相对比大部分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名字上往往直截了当的能知道是哪一家公司在管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如此优异表现的一只基金,会对自己麦道夫这个金字招牌如此的隐讳,从来没有以麦道夫某某基金的名号公开的宣传?那些经手基金的投资人,很大一部分自始至终,根本不知道麦道夫才是基金真正的经理,那么麦道夫为什么害怕他们知道呢?难道是畏惧证交会对他的注意么?

  麦道夫对流入的资金并不收取行业标准的管理费和绩效费,可以说,这样的商业模式在整个基金业是闻所未闻,极端的反传统。既然如此,很多人曾经试图解释麦道夫靠什么收入来源来支撑,并没有一个合情合理的结论,只是推测他利用做市商的身份,用这些资金交易的同时吃进买方卖方的微小差价从中套利。但是毕竟这样的收入与其几百亿规模的基金太不相称。麦道夫自己宣传的所谓约价离合转换的策略,核心是买进30几只大型股的同时,通过卖出价外认购期指合约(out-of-the-money call)或者买入价外认沽期指合约(out-of-the-money put)的方式对冲一减小风险至最低。但是按照交易所长年累月的交易量计算,根本无法支持几百亿美元的规模,换言之,这些期指合约实际交易量应该全由麦道夫的基金产生,没别人的份儿。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