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大唐寻花问柳的文人骚客们》
第41节

作者: __花无心__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桂州半年多的时间里,张九龄满怀豪情壮志,写下无数美妙的诗作,不仅描绘了岭南的美好风物,还刻画了自己尽忠职守,勤于政事的思想面貌:“肃事诚在公,拜庆遂及私。展力惭浅效,衔恩感深慈。且欲汤火蹈,况无鬼神欺”(《夏日奉使南海在道中作》),表现了他不辞劳苦,甘愿为国鞠躬尽瘁的精神;“悠悠咏靡岩,庶以穷日夕”(《巡按自海水南行》),则描绘了一个操劳国事、“不遑启处”的勤劳从政者的形象。

  那时候的他意气风发,在大展身手之余,便诗酒相伴,尽享闲情逸致。因为长年在外,现在能和家人在一起便倍感温馨,只是,弟弟张九皋仍在他乡任职,怎不让为兄的时常惦记?
  江渚秋风至,他乡离别心。孤云愁自远,一叶感何深。
  忧喜尝同域,飞鸣忽异林。青山西北望,堪作白头吟。
  -------《初秋忆金均两弟》
  手足情深。当张九龄听说武夷山南支开辟了不少山峒,尤其是汀州这个地方,简直是个竹木繁茂、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的时候,便一时兴起,飞鸽传书,邀了胞弟张九皋从赣入闽一同游玩,之后客寓汀州。
  汀州是福建西部闽赣交界区规模最大的一座古城,也是客家文明发祥地,依山傍水,巍然耸立于汀江上游万山之中,半个多世纪前,新西兰的路易.艾黎曾盛赞其之美:“中国有两个最美丽的小城,一个是湖南的凤凰,一个是福建的长汀”。
  逶迤的汀江滋养着勤劳纯朴的汀州儿女,也孕育出醇厚芬芳的美酒。这里的米酒蜜甜醇香,是酒族中最为真纯质朴、最具乡土本色的美味。这里的人们大碗喝酒,喝的都是自家酿的糯米酒。逢年过节,必要酿上几瓮酒,邀朋唤友,开怀畅饮;平时也常温上一壶酒,浅斟慢酌,在馥郁的酒香里释去心头的烦忧,就连平常很少喝酒的女人到生孩子坐月子时,也要用米酒滋补身体、调养血脉。若有朋自远方来,更是无酒不成席,汀州米酒那黄灿灿的颜色、清冽的香气和甘甜的味道总会让那些不知深浅的客人赞叹不已。

  出美酒的地方自然少不了酒肆茶坊,谢公楼便是唐朝汀州最早的酒楼。
  谢公楼在哪里呢?《长汀县志》里记载:“在府治南。”邹子彬的《汀州风物志·今古钩沉》描述得更为详细:“谢公楼位于城南汀江之畔,右有杰阁云骧、石笋嶙峋、龙潭之胜,左有岩洞奥突……”,谢公楼之所以称为“谢公楼”,是为了怀念诗人谢眺。人们总会带着深深浅浅的思念,在闲暇时分来到这里,买一壶酒,谈论一番“谢”诗,遥想谢公当年的风采,尽管它没有长安酒家的奢华富丽,京洛楼园的燕语呢喃,却也窗对千山,秀水一泓。而千年以来萦绕着它的,是浓浓淡淡的相思和让人欲罢不能的酒香,清诗人马繁禧在《谢公楼赋》文中形容到“烟霞缭绕,万象咸集。”所以,并非只有张九龄为之多情。

  那应是一个春日的夜晚,兄弟俩人兴致勃勃地来到汀江边上,江水幽幽,清风徐徐,耳边飘来若有若无的琴声并伴有清丽悦耳的歌声,张九龄急忙对弟弟说,那里便是谢公楼,上去喝他几杯!
  寻着一缕香气,他们在古巷里寻寻觅觅。
  在宾客云集的地方,久闻大名的谢公楼悄然而立,诱人的酒香吸引了无数男儿,也邀来了数不清的妩媚女子,“数尽红衫分队队,赍钱齐上谢公楼”(清朝长汀诗人黎士宏的诗)怀里抱着一堆铜钱去饮酒,究竟买了多少酒,又醉倒了多少红颜?谁也弄不清楚。
  挣脱了官场的樊篱,兄弟俩的心情格外舒畅,兴冲冲地走进谢公楼,就像王勃走近腾王阁,就像崔颢登上黄鹤楼,捨级而上,临窗而坐,面对江上的一轮明月,淡忘了世界。
  看,那从壶中倾泻而出的,是汀州人自酿的黄蜜一般的米酒,刚刚从红泥密封的坛子中启封倒出,酒面上还泛着细细的泡沫,盛在酒碗里如同晶莹润泽的黄蜜,清冽而甘醇。酒兴大发的张九龄与弟弟相顾而笑,喝,即使二百青蚨才能换得一碗又何妨?兄弟重逢,好酒当前,便倾囊买它一斗,醉就醉上一回。
  他们饮醇酒,抒豪情,吟诗歌,人人开怀,杯杯见底,让楼外之事在酒杯端起的那一刻,如同窗外的流云,远远地飘走:

  谢公楼上好醇酒,二百青蚨买一斗。
  红泥乍擘绿蚁浮,玉碗才倾黄蜜剖。
  ------《题谢公楼》
  这首高唱入云的诗一气呵成,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语言清新明朗,流畅宛转,以细微的观察力和出色的表现手法,用十余字就将酒的色泽、质感和味道表现得细腻传神,笔调轻松又自然,不仅写酒,还表达了诗人百味过后的散淡随意的人生志意。
  张九龄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即兴而吟的这首诗让谢公楼这座文人雅士品酒论诗的场所从此成了闽西名楼,“春朝月夕,游屐如云”,此后无数文人墨客慕名登临,怀古题诗。南宋状元、大学士邹应龙诗云:“沽酒自作五柳醉,凭栏独向曲江斟”;清代著名书法家伊秉绶诗云:“谢公楼上青山色,怀古先须酒一杯”;即使谢公楼历经千年风雨之后无迹可寻了,仍有人来寻访传说中的遗址,发出这样的感叹:“一带市廛连比屋,春灯何处谢公楼?”

  更有趣的是,张九龄这首《题谢公楼》通篇赞美的都是酒,因其名声大噪、流芳千古的却是谢公楼,而非汀州米酒。山西的杏花村因了杜牧的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从唐代香到现在,成了“中华名酒第一村”;氤氲着“谢公楼”千年酒香的汀州,何时还会再起“谢公楼”,或者出一个以“谢公楼”为品牌的汀州米酒呢?
  世事难料,张家兄弟俩顾不得这一切,只是频频举杯,又一饮而尽,推杯换盏中,一些记忆说着说着就重现了,一些事情谈着谈着就笑得落泪了……
  烟波流云处,星沉月落,不知人间变迁。
  想必,灯火阑珊里,他们扶墙而归不知醉,在深巷里留下长长的身影如若谢公楼。
  ---待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