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大唐寻花问柳的文人骚客们》
第40节

作者: __花无心__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6-12 16:35:57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唐天子李隆基正是千峰中的独秀之峰,励精图治、勤政不缀的他采用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空前的发展,超过了他的先祖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强盛繁荣、流芳百世的“开元盛世”,为唐朝锦上添花,又怎能不萌发骄奢之心?即使他具备了伟人所具有的才干、意志和精神,即使他对政治鞠躬尽瘁,但他仍是一个凡人,仍要食人间烟火,极力满足自己的一切愿望,包括虚荣心。正是壮年的他一心要象自己的祖母武则天封禅少室山那样封禅泰山,昭告天地、彪炳功绩,为自己刻石记功,此事在朝廷一宣布,立刻引起轰动。

  时任中书舍人的张九龄和燕国公张说都一致反对,认为京城离西北边界太近,离山东又太远,而边境外突厥部向来与大唐不和,其可汗小杀又野心勃勃,若皇帝远离京城,很有可能有所行动,更何况此举将惊动百姓,劳民伤财。
  只是,臣子反对又怎样?天子去意已决。
  泰山封禅这事一敲定,玄宗便命张说负责张罗与东巡有关的事务,并亲自挑选陪同登山的官员。按照老规矩,封禅以后,自三公以下都能迁升一级,所以人人都渴望被选中,但张说有私心,多推荐两省录事、主书和自己亲近的官员,甚至还有自己的女婿郑镒,并吩咐张九龄草拟诏书。
  尽管张说是自己的前辈,尽管他对自己有知遇之恩,但向来处事以社稷为重、不论亲疏的张九龄实在看不下去了,忍不住提醒恩人:“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今登封霈泽,千载一遇。清流高品,不沐殊恩。胥吏末班,先加章绂。但恐制出之后,四方失望。今进草之际,事犹可改,唯令公审筹之,无贻后悔也。”

  “事已决矣,悠悠之谈,何足虑也!”
  忠言逆耳,张说哪里听得进去?张九龄望着他自命不凡的背影,摇了摇头,开始为这次行动昏天黑地地忙碌起来。
  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十一月东封泰山,起于长安,前后历时45天,活动规模之大现在仍可通过一幅名为《金桥图》的画卷窥其一斑------此画由一起陪同前行、号称“三绝”的吴道子和无忝以及陈闳分工合作而成,再现了唐玄宗骑着“照夜白”骏马,在百官卫士的簇拥下,经过金桥一带时的隆盛场面,堪比阎立本画的《步辇图》中唐太宗李世民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盛况。
  在这次重大的祭祀活动中,张九龄鞍前马后的奔波劳累,身在雄伟高峻、直连云端的泰山上的惊喜和感慨,又岂能一一言表?
  封禅回朝后,身为九品官的郑镒靠了岳父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五品官,兼赐绯服。玄宗对大殿上突然冒出来的这个年青人感到很奇怪,就询问原因,郑镒一时无话可答。这时极富幽默细胞的宠臣黄幡绰又来调侃,他说:“这是靠了泰山之力”------“泰山”一语双关,既指封禅一事,又指岳父,实在太形象了。
  闻言,玄宗颇然大怒,好你个张说,竟然假公济私,提拔亲信,哪还把朕放在眼里?
  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张说随即被罢相,向来与他走得很近的张九龄便被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出为冀州刺史。
  张九龄怎能不委屈?身在异乡为异客,前后两茫茫,他愤懑,他孤独,也更思念亲人,不得不上疏固请,请改授江南一州,以便照顾家乡年老多病的老母亲和妻儿。唐玄宗是个痛快的人,“优制许之,改为洪州都督,俄转桂州都督,仍充岭南道按察使”。
  这是一段让诗人对朝廷深为感戴的曲折遭遇。骤失宰相的依靠,却获皇帝的恩遇,说明他的才德经受了考验。为此,他踌躇满志,在湖口遥望庐山瀑布的时候,也不忘记用诗歌表达此种微妙的情怀: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 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 空水共氤氲。
  诗言志,山水即人。你看,瀑布水自高处落下,穿过重重阻碍,摆脱层层迷雾,终得阳光普照,更闻其声,积天地化成之功,不愧为秀中之杰。此“天地氤氲,万物化醇。”之境,不正是诗人遭遇和情怀的绝妙写照吗?
  这真是,行云流水不复常,名士气度却常在,怀壮志,襟开阔,掀风鼓浪,劲舞高歌,大气磅礴,尽显豪放。
  ---待续---

日期:2012-06-13 19:52:14

  落日催行舫,逶迤州渚间。虽云有物役,乘此更休闲。
  瞑色生前浦,清晖发近山。中流澹容与,唯爱鸟飞还。
  ----《自湘水南行》
  尽管这次出任桂州带有被贬性质,张九龄却极少悲情哀怨。从湖南乘舟逆湘江入桂,家乡越来越近,夕阳下,两岸巍峨的青山夺人眼目,江中碧绿的流水撞击船头,那哗哗的声响让他的心情格外舒畅,就像飞鸟回到了窝巢。
  传说,远古时代的圣明君主舜出巡南方而死在“苍梧之野”,张九龄仰慕他“不以荒服之外,不以黄屋之尊,巡狩而来,殂落于此。勤倦之造,永结于黎庶。”一心要以其为榜样,为家乡人民做点实事。
  果然,他下车伊始,就“黜免贪吏,引伸正人”,大力整顿吏治,还经常亲自处理各种案件,“狱无大小,咸得其平”,洪、桂两州因之“泽被膏雨,令行祥风”。此外,他还以岭南按察选补使的身份“按察五岭,德化而风美”,深受当地群众的称道。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