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那些事儿》
第1节

作者: 沧海一粟110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5-5 13:44:00
  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生在帝王将相家或平民百姓家都是注定改变不了的事情,但人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只要选择了,就没有了回头路。
  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生活。
  每个人都与众不同,但结局都一样,逃不过死神的手掌心。不同的是有的人被历史所记载,有的人默默如尘埃被遗忘在了某个角落。
  我们的主人公虽然没有生在帝王将相之家,却爬到了权力的巅峰之上。让我们从头说起吧。

  清道光三年正月初五,即公历1823年2月15日,当人们忙着置酒席、接“财神”时,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磨店乡(今肥东县)李氏宗族喜得贵子,这个在“财神”诞辰降临人世的婴儿就是主人公李鸿章。
  在这么喜庆的日子里来到这个世界,这是不是预示着李鸿章必将富贵一生呢?这个现在还无从知晓,可以肯定的是他出生在一个“耕读之家”。
  在封建社会中,这种小地主家庭相当于现在的中产阶级,政治权势不大,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境地。
  家中,李鸿章共有兄弟姊妹八人,排行第二,本名章铜,字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可谓是人丁兴旺,但人多嘴就多,经济状况拮据就在所难免了。
  人穷一点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贫穷,因为习惯了贫穷的帽子而安于现状。李鸿章不是这样的人,虽然他不能选择出生在富豪之家,但他有做官求富的心态。
  李鸿章出生之日,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西方殖民主义者把侵略触角伸进神州大地之时。虽然清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但丝毫不影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规律。只要有了权势,就不愁钱财,自然就会跻身于富人的行列。

  日期:2012-05-07 09:34:22
  2.
  为了提高家庭政治、经济地位,深受儒家伦理道德和“学而优则仕”思想影响的李鸿章便梦想着通过科举取士来改变自己和家里窘迫的状况。于是,他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条传统封建士大夫的人生模式迈出了一步又一步。
  李鸿章的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李文安,6岁时,他便在父亲开设的私塾(相当于小学)中学习。书房叫棣华书屋,又叫棣书屋。这里“门临方塘,水光照屋。菊花三径,杨柳数株”,是一所方塘花树环绕的水阁,环境优雅安静,是读书习字的绝佳场所。以前,父辈们曾在这里谈经论艺,如今,这里又成了李鸿章兄妹切磋学问的场所。
  乡村的私塾生活宁静而又平淡,就好像一杯白开水一样。但李鸿章对于读书做学问却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并且对烦人的八股文章也表现出足够的耐心。这也许是天赋使然,但李鸿章更加坚信是他那颗为官求富的心态起了作用。

  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命运。自己的心态往往是自己真正的主人,所以目标的高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其实,学习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耐心比拼的过程,谁咬牙坚持到最后,谁就可能获得成功。
  虽然乡野中的这种平静隐逸的生活就像冬眠一样,让人都快失去了知觉,但小村庄注定盛不下李鸿章,翅膀慢慢变硬后,他更加向往外面的大世界。
  1834年,李文安到费氏墨庄就馆,12岁的李鸿章也陪同父亲前往攻读。1835、1836、1838年,李文安连续三年赴京会试,没有功夫授徒,李鸿章便拜堂伯父仿仙为师,继续攻读。此外,他还曾受教于徐明经。
  在这三位先生的严格督导和学问的陶冶之下,天资聪颖的李鸿章在义理、经济之学和科举考试制艺技巧方面进步较快,18岁时便考入县学成为秀才(相当于初中毕业)。

  此时,李鸿章把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应付科举考试上,目光局限于应制时文和试帖诗等,所以还谈不上什么学术性研究。
  这种为了考试而学习真是害人不浅,但没有办法,在当时的社会,这是寒门学子通向仕途的唯一途径,若想鲤鱼跳龙门,就只能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
  科举是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时已经经历了一千多年了。
  清代的科举考试分三个等级:童试,乡试,会试。童生在通过童试,获取秀才功名前,什么也不是,顶多算个读书人,在村塾或家塾中教教书,混口饭吃。有不少人终生应试不中,须发皆白,儿孙满堂,却仍然是个老童生,只有带着说不尽的遗憾被一抔黄土掩埋,真是可笑又可怜。
  幸好李鸿章有乡野生活的草根经验,是一个实际而不迂腐的书生,不是一般人儿,科举考试难不倒他。在他眼中,科举只不过是登上仕途的跳板而已。
  日期:2012-05-07 12:10:34

  3.
  时光如梭,时间总是在人们不经意间悄悄溜走。
  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文中这样写道: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的确,岁月无情,在弹指一挥间,我们便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1842年,在不知不觉中,李鸿章已经满20岁了,成了一个大小伙子了。他身躯颀长,眉宇间透露着精悍之色,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标准的帅哥。但他不只是徒有其表,除了一表人才外,还拥有宏大的抱负和志向。
  在弱冠之年,蓄势待发的李鸿章在回首往事展望未来之际诗兴大发,写下了《二十自述》七言律诗之作。
  蹉跎往事付东流,弹指光阴二十秋。

  青眼时邀名士赏,赤心聊为救人酬。
  胸中自命真千古,世外浮沉只一沤。
  久愧蓬莱仙岛客,簪花多在少年头。
  丈夫事业正当时,一误流光悔后迟。
  壮志不消三尺剑,奇才欲试万言诗。

  闻鸡不觉身先舞,对镜方知颊有髭。
  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竞何为?
  这是《二十自述》诗中具有代表性的两首,美好的青春年华稍纵即逝,人岂能蹉跎岁月?所以,李鸿章要克服“因循”积习,珍惜年华,刻苦攻读,做类似于西汉终军、贾谊式的年青时就扬名于世的响当当的人物。
  诸葛亮曾说:志当存高远。生活中不能没有理想,是鹰就要搏击长空,是鱼就要畅游大海。李鸿章不是凡夫俗子,他一定会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宏图大业。
  日期:2012-05-08 09:22:28
  4.

  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相当于高中毕业),时任京官的父亲李文安望子成龙心切,特意从北京来函,让他入都,准备来年的顺天府乡试。
  收到父亲的来信后,李鸿章兴奋异常,因为这是他第一次出远门,而且目的地是人人向往的京城。曾多少次在梦中出现的场景,如今就要变成现实了,终于等到了实现抱负的机会。李鸿章自然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诗10首,抒发胸怀。
  就要出远门了,对这个家还真有点恋恋不舍,突然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深情。毕竟,这里是李鸿章生活了二十年的地方。
  夫人周氏帮忙打点行装,亲朋好友也前来为他饯行。接着,李鸿章便踏上了北上的路途,一路泛舟策马,观赏沿途美景,心情那叫一个好。
  经过一番长途跋涉,在满天霜华的季节,李鸿章终于来到了天子脚下。

  在他眼中,京城满是神奇。这里是大清国的政治和文化中枢,在蓝天和白云下,有高高的红墙、宏伟气派的宫殿以及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有谈吐文雅的官员以及从天南海北汇集的无数人才俊杰。
  一切都是未知,一切都充满着期待。
  从跨进京城的第一天起,李鸿章的内心就立下了誓言,一定要竭尽全力跻身在朝堂之上,来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
  日期:2012-05-08 11:01:08
  5.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