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人笔下的情色北宋》
第25节

作者: 音有误周郎顾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6-26 08:20:09

  (正文)
  真正对欧阳修触动和改变的不是“环滁之山”,而是维扬山色和颍州西湖。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欧阳修从滁州调任扬州,在这里,欧阳修的已彻底变成了一位既是忧国忧民慷慨陈辞的文章太守又是吟风弄月放浪形骸的颓然醉翁。
  朝中措
  平山阑槛倚清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这首词有一题: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所以并不是欧阳修在扬州时所作,而是在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所作。当时欧阳修已回到京师,好友刘原甫即将出守扬州,他为好友践行而作。虽为践行,但词中所描写的词人在扬州时的生活状态却是他后半生的缩影。
  滁州有“环滁皆山”,那扬州呢?欧阳修到了扬州四下转了一圈,发现城外蜀冈中峰大明寺是个好去处,古朴幽雅,只是感觉到有些美中不足,于是在大殿之外修筑一堂。作于堂上,向南望去,江南之山皆历历在目,似与堂平,故名曰平堂山。根据叶梦得《避暑录话》的描述,平堂山壮丽为淮南第一,上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真、润、金陵三州,隐隐若见。真州是今天的仪征一带,润州是今镇江,金陵是今南京,站在平山堂上面对词江南美景,一览无余,平山堂可谓是驰目骋怀。环堂左右,老木参天,堂后有成片的竹林,遮天蔽日,却是避暑的佳地。

  欧阳修的避暑方式不是一般的与众不同。在大清早天气还比较凉快的时候就和朋友们来到平堂山,让人到几十里之外的邵伯镇采摘荷花回来,分别插在盆中,放在客人之间。然后呢,自己是饮酒了。但人家饮酒不像是我们现在轮番劝酒或依次敬酒,而是命一个歌伎从盆中取一枝荷花,让客人依次摘一只荷叶,摘到谁那儿荷叶摘完了,那这个人就满饮一杯。如此这般,从早一直到晚,往往戴月而归。

  也就是欧阳修这样的文豪,能想出如此文雅的酒令看来他已从“盗甥案”的阴影中彻底摆脱出来了,所以词人在词中一开始就是在平堂山上倚杆而立,天色晴空一片,眼望群山或隐或现。“山色有无中”取自杜甫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对于这句词,当时有人比较搞,认为平堂山附近的山距离都比较近,欧阳修为什么会有“”山色有无中的感觉?看来欧阳文忠公是“短视”。何意?就是近视!呵呵,不会吧,先前是从欧词中能找到罪证,现在又能从欧词中都能看出来作者是近视,欧词的功能也太强了吧!对于这种颇有些滑稽的说法,欧阳修的学生苏轼笑了:“长记平堂山上,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取醉翁语,山色有无中。”苏学士山色有无中,非烟雨不能然也。就是说平堂山地处江南,经常烟雨濛濛,所以才会有山色有无中的感觉。猛一听,苏轼的解释很合理。但是有位伟人曾经说过一句话,世间就怕认真二字,到了明代,这个认真的人出现了。卓人月在《古今词统》中对有对苏轼提出了质疑:“词的第一句是平山阑槛倚清空,既然是大晴天,哪来的烟雨?苏轼你还怎么解释呢?”是啊,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要说的是,提出欧阳修“短视”的那个人其实就象我们现在的某些人,为了出名借名人上位,不惜发出一些奇谈怪论或自爆其丑来吸引眼球,以期博名,这种目前网络上常用的手段不曾想一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使用的很老练了。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最好的应对就是见怪不怪,其怪自败。现实却是很少有人做的到,反而是竞相传播转载。当时的苏轼倒是没有为其助阵,但站出来反驳反而帮那个人捧了场子,几百年后的卓人月不小心又帮了一把。还好这个人的名字没有流传下来,看来古人明辨是非的能力到底是比我们今人强很多。

  这句词的理解不须那么深奥,近山即是“有”,远山就是“无”。虽是借用杜甫诗句,但放在这首词中,却还是给人以美感,大自然的美。
  词人的思绪由远及近,自己在堂前亲手种植的一株柳树,这些年来在春风的沐浴之下应该也枝繁叶茂了吧。
  欧阳修在平山堂堂前种植的柳树,被人称之“欧公柳”,可笑的事情又发生了。徽宗年间一个官声不大好的人叫薛嗣昌,出任扬州太守,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可能是想攀附已故去多年的欧阳修,于是在“欧公柳”的对面也种了棵柳树,自榜为“薛公柳”,结果人们纷纷嗤之以鼻。他一离任,“薛公柳”随即被人砍伐。有一出东施效颦!
  下半阙“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三句有人认为是欧阳修赞美即将赴任的刘原甫,而笔者认为应该是作者的自我评价。词人在西京做推官时就已“文章冠绝天下”,后又接连出任滁州、扬州、颍州太守,并在滁州时已自诩醉翁,,所以这三句即使词人对自己这些年的总结评价,又是把内心世界向世人的告白。最后两句在劝慰好友的同时更在表明心迹,行乐须及时,莫要等到年老体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