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05-20 10:47:24
税收政策的走向
前面我们说到了税收政策在调整收入分配中的巨大作用,我们认识到,一个国家如果实施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收政策,就会拉大这个社会的贫富差距。而实施以所得税和财产税为主的税收政策,就会缓解贫富差距。那为什么我们国家一直以来实施的都是这样的税收政策呢?我们必须承认,在一个社会的发展初期,具有“劫贫”倾向的税收政策为社会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如果当初大举征收所得税、财产税,如何让一部分人快速的先富起来,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呢?不向富人征税,可以鼓励大家争当富人,去投资、去创业、去积累财富,贫困意味着耻辱,创业和投资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最为时尚的词汇,同时,国家经济的活跃度也随着全社会创造财富的热情而明显得到了提高。
加大贫富差距,确实可以促进社会的快速进步。但是,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当穷人没有钱消费,而富人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该如何花钱的时候,新的问题就出现了,新的需求在哪里?我们现在是不是处于这个时期呢?看看近期的新闻:在豪华车市场上,上百万的豪车被秒杀;惠州28岁少丨妇丨3.45亿港币买“香港最贵豪宅”;我曾在一个高档别墅的售楼部亲眼看见,一个衣着朴素的60多岁老太婆一口气买下了10套别墅,并称实在不知道买什么好。由此可见,富人的消费已经到了极致,社会迫切需要也完全有条件让“劫富”的税收政策出台。
那么我们现在是否看到了“劫富”的税收政策了呢?我们看到两件事情:一件是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的上调;另一件是上海、重庆房产税的试点。
先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上调。据说国家调整个税起征点的目的是减轻群众的税收负担,以达到拉动需求的目的。这个问题全国上上下下沸沸扬扬进行了无数的争吵,据媒体报道,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自4月25日起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来,仅半个多月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系统已收到超过20万条意见,创人大立法网上征求意见数量的新纪录,不可谓不热闹。无论支持提高起征点也好,反对提高起征点也罢,大家都纠缠在了纷繁复杂的计算之中。还是任大炮在一个节目中的说法比较实在“你们看看钱是不是少交了嘛”,对啊!少交了不就得了,说那么多干吗?节目中反对提高起征点的一方顿时哑口无言。但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我的思考也非常简单:国家税务总局每年的征税任务有没有减少?如果任大炮上缴的所得税少交了,而国家的税收一分钱没有少收,那是谁的钱多交了?答案也是显而易见的:又是穷人多交了。所以我是坚决反对提高所得税起征点的,我只认个死理:一匹狼一只猪一只羊关在一个圈里,既然狼改不了吃肉的本性,它不去咬猪,那肯定是咬了羊嘛,至于用了什么手法,怎么做的账目,我没必要去了解,进行那些无聊的争论。
再说说上海、重庆的房产税征收试点的问题。政府是不是下了决心开展财产税的征收了呢?我们先看看征收的成效吧:
上海:约20笔应征房产税已经缴纳,三个月入库税款只有百万元左右,甚至不到上海市的一套房款。
重庆:到4月28日,重庆已征收房产税79万元。
为什么只征收了这么一点的钱呢?是征收困难还是其他原因?我们只要看看房产税征收的实施办法就不难得知现在的结果了。上海和重庆的征收房产税办法虽然方法各异、大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完全相同的--------征收的对象都是对新购的房产征收。为什么说只要看这一条就能知道,虽然征收的办法虽然各异,但结果一定相同呢?因为这一条向我们透露出了个重要信息:房产税的征收肯定是雁过拔毛、等猪入锅的征收方式,这只猪买了房子自己跑进来要办产权证了,你把税交了再办,跳进来一只杀一只。这和欧美的按年度征收可谓大相径庭。这种试点,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质,甚至连连实质性的尝试都不曾进行。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我们国家的税收体制并未实质性的向“劫富”的方向转换,由所得税起点的提高可以看出,非但没有转向,甚至还有倒退的迹象。这对于已经处于贫富严重分化的社会,对于由贫富分化所引发的危机来说,丝毫起不到缓解的作用。所以从税收的层面来看,危机所带来的风险还在继续累积。
但是,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向富人征税是走出经济危机的唯一途径,不管统治者愿意不愿意,要走出危机,继续压榨穷人的老路子已经彻底走不通了。提高所得税,征收以房产税、遗产税势为代表的财产税在10年内势在必行。所以,当我们投资买房,必须想清楚这房子到底是不是你所需要的,我不敢肯定投机买房的对与错,但把买房作为一种投资,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一定是错误的。大家不妨想掂量下,当一个完整的个人资讯系统建立起来后,当地方政府卖完土地,开始陷于入不敷出的境地,而对多余的房产痛下杀手进行征税的时候,你自己手里有几套房子,你每年要交多少税?当每个人因为承受不了重税,都抛出手里多余的房子的时候,有多少房源会涌入市场,而此时你的房子还能值多少钱?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