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05-13 14:02:59
中美战略经济合作会谈后的两国经济战略布局及发展
中美战略经济合作会谈已经结束,表面上看似乎还是老调重弹无任何新意。但是从谈判的细节中还是可以看出几个亮点来的。
我们先分析下会谈前的两国状态:
美国的QE26月即将到期,这次的量化宽松政策,虽然使得美国的出口竞争力有所加强,失业率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9%附近的高位;另一方面美国的固定资产价格也没有如奥巴马政府所预期的上涨(为什么美国希望自己的固定资产价格上涨呢?因为美国人玩的是金融游戏,我们前面说过了金融游戏的本质--------用商品的短期交易价格来混爻商品的价值。一旦物价下跌,商品的交易价格向其应有价值回归,金融游戏就玩不下去了。而美国人的消费,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其资产价值支撑下的所谓信用贷款来消费,资产价值下跌,就造成了美国国内购买力的下降,这就是美国希望自己的固定资产价格上涨的原因)。也就是说量化宽松政策并没有让美国走出困局。同时由于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狂涨;另一方面经过几个月的博弈,美国日用品的前期库存即将耗尽,而世界上暂时没有可以代替中国制造,有的人觉得造鞋子等日用品低端,但至少目前来说美国自己是造不出鞋子来的,中国企业通过消极减产终于将自己的人工成本上涨和原材料价格上涨造成的成本压力有效的传导到了美国,美国开始出现通货膨胀。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非但没有效提振美国经济,反倒让美国开始陷入了滞涨。由此看来,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即将面临破产,奥巴马搬起的石头终于砸到了自己的脚面。这时候奥巴马这个白痴急了,但他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一个擅长作秀的人是不会承认自己的失败的,他要证明自己的正确,是对石油的炒作行为破坏了他的正确,于是他组织了一帮人开始严打炒作行为,具体怎么严打我不大了解,我当时猜想可能他们多半也是约谈罚款之类的吧,这的确马上造成了大宗商品的一轮急速下跌。5月11日大宗商品再次暴跌,那一天的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报道让我得知了奥巴马的严打力度。根据报道,美国对冲基金帆船集团总裁拉贾那纳姆被判犯有内幕交易罪,称这是美国政府扩大对华尔街不当行为公诉的努力获得一项重大胜利。报道中有个情节非常有意思,说宣布判决时拉贾那纳姆坐在自己两名律师中间“一动不动,满脸惊愕”。加上突然调整白银、石油期货的保证金,等行政举措,看来这次奥巴马对大宗商品价格的严打比我们国内的力度来得大得多。但是奥巴马就算没脑子,怎么也不用自己的屁股来想想呢?仅仅凭行政手段真的就能解决物价上涨么?你放了那么多钱出去,又不让人家囤积炒作,你让人家拿这些钱放在窝里下崽子啊!所以我认为,只要宽松的政策继续执行,继续超发货币,大宗商品最后还是得涨价的,因为钞票没有地方去。这就是中美会谈前期美国经济的大背景。
美国的战略意图是:让人民币继续升值,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增加美国的出口,提升美国人的就业;他们希望中国来美国投资,这样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增加美国人的就业,另一方面可以推高美国的固定资产价格;还有就是美国希望中国放开自己的政府采购,这样可以增加自己的出口。
中国国内的情况是什么样呢?首先滞涨已经发生,因为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内货币超发和政策推动的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造成了物价的大幅度上涨。另一方面由于前期的刺激政策所造成的购买力透支已经开始慢慢显现出来;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投资随着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开始减少,造成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但是控物价仍旧是政策的主基调,允许经济增速适度减缓是既定的政策目标,对此可以理解为调整经济增长结构所必经的过程。也就是说:为了调结构,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是必然的,调结构的目标应该是------由出口和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转为依靠内需拉动经济的增长。此时政府最担心的问题就是物价的过快上涨会遏制到内需的提振。所以调物价就成为了所有工作的重点。在一轮紧缩的货币政策下,目前我们看到以食品价格开始出现回落;同时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国内物价上涨的压力终于得到了减缓。
由于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度下跌,这次中美战略会谈中国方面最关心的事情归结起来无非就是自己的外汇储备该怎么弄这个问题了。中国的外汇储备该如何在美国投资和采购,这是这次会谈中方最着急的事情。至于人民币汇率的问题,从近期管理层的多次表态显示,未来一段时期以升值抗通胀的目标愈发明确。也就是说,我们的管理层认为: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购买的原材料价格相对于人民币就便宜了,原材料便宜了就能够抵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国内物价上涨的压力。所以这次会谈前国内管理层就已经做好了让人民币继续升值的决定。
由此我们从表面上看,这次双方所努力的方向是完全一致的:美国希望人民币升值,中国也完全认同这个观点;美国希望中国对美国投资和购买它的产品,中国也希望对美国进行投资和采购;两国都希望能遏制物价的上涨。这么多一致的努力方向,能否通过两国的协作,来达成目标呢?
虽然表面看起来努力方向是一致的,但如果我们把具体内容细化分解,就会发现双方实质上的意图却相距甚远:
美国希望中国的投资,是希望中国的民企对美国投资,而不是国企,美国不缺巨无霸,缺的是能给经济带来活力的大量的中小企业,国企的投资根本不能给当地带来有效的就业,而且让这些靠财政补贴的国企去美国,只会破坏美国公平的竞争环境,损害到他们大企业的利益。我们一直说中国的国企进入美国,都被美国拒绝,但据我所知,我们的民企进入美国并未听说有啥阻碍,原因就在于此。
美国希望中国人更多的投资美国的固定资产和资本市场,一方面可以推高固定资产和股市等的价格,原因前面说过,另一方面可以对这些中国的有钱人征税,补贴他们日益亏空的财政收入。比如美国很多大城市周边就有特地为中国有钱人建的房屋,当地美国人是不会买这些房子的,客户都是来自中国的有钱人。
美国希望中国购买美国产品,却又限制中国对高端设备的采购,很多人不解,觉得太欺负中国了,其实道理也很简单。打个比方,你到一家店里,店老板问你想吃点啥,你说我啥也不吃,我只想买你炒菜的锅。你说,这个店老板会对你说啥?告诉你,这个锅我不卖,这个店老板算是够客气的了,换个蛮横点的店老板,直接叫你赶紧给我滚出去!所以说表面上看两国经济政策是能够做到互补的,但是从各国自己的利益出发,真正实现互补双赢却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
至于中美两国都把调控物价作为了政策的重点,按理来说这个方面两国的利益就应该更为一致了吧,在两国重重政策的打压下,通胀是否还会继续呢?首先看美国,奥巴马打击物价,它们主要针对的是油价,因为美国对石油的需求太大了,油价的上涨会遏制美国经济。但是对于美国具有出口优势的粮食他会打击么?打击粮食价格上涨只能使美国的出口逆差加大,所以我判断美国不会打压农产品价格。在美国不停止滥发货币且打压油价的情况下,多余的资金会去哪里炒作呢?我认为进入农产品市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由此可以判断,农产品价格完全有可能首先企稳,并可能带动下一轮的大宗商品的大幅度上涨。那是不是说石油的价格就不会上涨了呢?我不这样认为,美国打压油价,只是靠降低交易杠杆来压制,这只能是增加了油价的炒作难度,但没有杠杆的铁矿石都能暴涨,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油价上涨的步伐未必就此打住。因为石油出产国可以通过调节石油的供应来抬高油价,因为他们也必须维护自身的利益。再来说中国,道理也一样,中国政府说打压物价,但是为啥不狠狠的打压一下稀土的价格呢?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是稀土的主要出产国,我们非但不会打压,还要进行产业整合,哄抬稀土价格。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国内,大量的上游产业整合、垄断,这叫做提高定价能力,定价能力提高了,不提价就减产,例如煤炭和电力、石油。为啥会缺煤?为啥会断油?为啥会停电?这叫做减少供应量,支撑价格的上涨,和19世纪初倒牛奶就是一回事。是靠约谈下游企业,物价上涨能遏制的住么?中国的物价上涨通过出口加工企业再传导至美国,美国的滞涨也将继续深化,继而实现了又一轮物价的上涨。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