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大唐寻花问柳的文人骚客们》
第32节

作者: __花无心__
收藏本书TXT下载
  陳子昂万分崇拜田光先生,并一心要將自己也塑造成这样的勇士,强烈的愿望一刻也沒有停止过,却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很完美,就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就象“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李白,就像“左牵黄,右擎苍”的苏东坡,是典型的儒将,更是诗人中英雄。
  如今,奔走在洛水边上的陈子昂以笔写我心,一直在呐喊,那么寂寞,那么悲怆,唯有身边的杨柳依旧笑春风……
  ---待续---
  日期:2012-05-03 11:43:35
  平淡无奇的日子也偶有浪花闪烁。
  毫无征兆的,一条爆炸性的新闻突然在洛阳的大街小巷疯传------堂堂御史大夫赵师韫在外出公干途中被人杀死于一家驿站,凶手是该驿站的服务员徐元庆。草民杀高官,这还了得?
  为什么这个服务员要杀朝廷要员?整个武周帝国的注意力一下子都被吸引了过来,  
  作案动机是报仇,徐元庆为父报仇。原来,赵师韫曾任下邽县尉,是县令的属官,专司当地的治安工作,他在任期间,使得徐元庆的父亲因为犯罪被正法,此后不久,自己便被升任京官。

  孝子徐元庆怒了,一心要报杀父之仇。可是一个平民百姓,怎么才能接近赵师韫这样的大官呢?左思右想之后,他隐姓埋名,到驿站做起了服务员,期望有朝一日能在此遇见赵师韫。
  功夫不负有心人,杀父仇人还真被徐元庆等来了。赵师韫为公事出差,恰好路过他所在的驿站并留宿。徐元庆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干净利落地杀了他,然后从容地束手待缚,这慷慨激烈的行为,即便是古代的烈士也不过如此。
  案情并不复杂,只是如何对凶手量刑,这在社会上引发了激烈争论。
  正方认为,草民徐元庆是故意杀人,而且还是蓄意谋杀,砍头都是轻的,需凌迟处死。因为此例不可开、此风不可长啊,如果不来个雷霆手段,草民们会以为杀官的后果不过如此,再多来几个光脚不怕穿鞋的,这还了得?
  子夏问老师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孔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对待杀父仇人,如果自己是睡在草垫子上的草民,也要拿盾牌当枕头,不去做官,决不跟仇人共同生活在同一世界上。不论在集市上还是在朝堂上相逢,都要马上动手杀他------腰上别着家伙就抄家伙,没带家伙的就是赤手空拳也要上。

  在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并成为政治行为和社会生活的主导思想的武周帝国,反方则认为,徐元庆虽然是蓄意谋杀,但动机是为父报仇,而为父报仇是天经地义的,没错,一点没错。
  一件小小的谋杀案挑战了最高治国纲领,挑战了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让法律的“体 ”和“用”凸现出尴尬的矛盾,到底该怎么判?------难煞人也!
  这块烫手的山芋最终被交到了武则天的手上。才智过人的武皇思前想后,最后说:“要不,就放了这小子吧。”既然民心思放,皇帝也愿意放,看来徐元庆可以捡回一条小命了,这真是皆大欢喜的事。可是,就在这个时候,突然传来一个不和谐的声音:“放不得!”
  说这话的人正是任右拾遗的愤青陈子昂,为此,他还写了一篇气势恢弘的长文《复仇议》,认为,按照国法应该被判处死刑,国法不可不依。但是,念
  在这小子是为父报仇,情有可原,所以建议在杀了他之后再在其家乡立碑,大张旗鼓地表彰一番。此建议轻易化解了“法”和“礼”的矛盾,两头都被顾及,嗯,高,非常高。
  事后,《复仇议》被附进了法律文献,成为后来判决同类案件的参考,也成了陈子昂履历表上光彩的一笔------在《旧唐书》中,此案是被记载在他的传记里的。

  有趣的是,洋洋得意的陈子昂怎么也没有想到,后世的柳宗元在任礼部员外郎期间,在翻阅历史卷宗的时候,看到此案的相关文件便大为不满,竟然针对自己的文章写了一篇《驳〈复仇议〉》,认为礼和法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其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被你陈子昂这么一搞,礼与法便对立起来,简直是误导世人。
  大法官柳宗元还不依不饶地反问陈子昂:徐元庆的父亲到底是因为什么才被赵师韫杀的?如果他的父亲当真犯了法,论罪当死,赵师韫杀他只不过是执行国法,那么杀他的就并不是赵师韫本人,而是国家大法。那么徐元庆谋杀他就分明是仇恨国法,是犯上作乱,理应处死,凭什么还表彰他呢?可是,如果徐元庆的父亲没犯法,赵师韫杀他只是出于个人恩怨,这就是赵师韫的不对了,滥杀无辜嘛。徐元庆想为父亲鸣冤,可是官场一片漆黑,官官相护,可怜他一介草民,上告无门,这时候他还能怎么办呢?那么,徐元庆谋杀赵师韫就是合乎礼、合乎义的,执政者们向徐元庆道歉还来不及呢,又怎能判他死罪?

  有血性的、有情怀的儒家“礼”的思想被柳宗元运用的非常到位,但他还不罢休,又搬出了《公羊传》中:“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这条被人遗忘的儒家主张,彻底颠覆了陈子昂的完美建议,还在《驳〈复仇议〉》末尾写道:“请把我这篇文章附到相关的法律条文之后,以后再遇到同类案件,不能听陈子昂那臭小子的,得听我的!”

  哎呀,如果大才子陈子昂听到这句话,会不会脸有尴尬之色?
  ---待续---
  日期:2012-05-04 11:55:00
  世界很虚枉,很闹腾。
  正当陈子昂觉着生活无味,一如鲁智深所说的:“嘴里淡出个鸟来”的时候,武周朝爆发了一场规模不大却影响深远的战争------契丹族起兵反周。

  这个契丹族本是个混杂的游牧部落,唐时居于河北、辽宁一带,在帝都长安之东,占地两千里,酋长还被赐姓为李。这一年,因管辖他们的营州都督残暴不仁,激怒了契丹诸部,李尽忠、孙万荣两位酋长于五月起兵,攻陷营州,杀了都督。这还不尽兴,李尽忠自命“无上可汗”,又带兵直奔檀州(今北京密云),冲进大周的本土来了。

  老虎头上动土,这还了得?
  消息传到东都洛阳,武则天大怒,好你个“李尽灭”,竟敢起兵造反,搞赤祼祼的女性歧视,看我武媚娘怎么收拾你。为了平叛,也为了让武氏集团趁机大展雄威,女皇命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赴边地以备契丹,誓要“昭我王师,恭天讨”。
  七月,兵多将良的梁王大军出发啦,一排排整齐的方阵向东而去,军容整肃,威武雄壮。送行的人们几乎由此联想到了他们凯旋而归的场面。未能一起出征的陈子昂满怀惆怅,正站在送行的人群里送别随军而去的好友崔融,劝其以国家大义为重,“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于焦虑战事之时,又尝离别之情。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大周朝这几十万大军刚与叛军交战,就中了人家的圈套,连吃败仗,几乎全军覆没。败报传至神都,朝中大惊。
  武周这只大老虎竟被契丹这只小老鼠戏弄至此。

  前方失利,敌军骄横,百姓涂炭,这一连串坏消息让武则天火冒三丈,武三思不行,那就换建安王武攸宜,朕就不信治不了你这小小蛮夷。她再次调集大军讨伐契丹,以雪国耻。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向来忧国忧民的陈子昂在这国难当头之际慨然应征,以军中参谋的身份随武攸宜东征,并在大军出发前,积极协助主帅做各项准备工作,还代武攸宜写了《上军国机要事》、《为建安士誓众词》等重要文书。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