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大唐寻花问柳的文人骚客们》
第31节

作者: __花无心__
收藏本书TXT下载
  牢狱之灾并没有让陈子昂成为识时务的“俊杰”,他依然是从前的那个他,才气逼人,锋芒毕露。武则天不搭理他,也不废掉他,只当是一个摆设,一个花瓶。但是,她在内心是非常欣赏陈子昂的男人气和英雄气的,无论是从一个女人的角度还是从一个皇帝的角度,只不过他的做事方式她接受不了,一心要磨平他的棱角,杀杀他的锐气。

  英雄无用武之地,这让自负的陈子昂心生悲凉,那份怀才不遇、不为世人所知的强烈孤独感便自然而然地投影于诗歌之中,“孤凤”、“孤英”、“孤鳞”之词随处可见。尽管如此,他的孤独也绝不表现为沮丧沉沦,自哀自怜,而是英气勃发,高傲不屈。
  堂堂七尺男儿,一腔热血,只身行走在中国古代最繁华的朝代,身边却一片荒芜,壮志难酬,怎不叫人扼腕叹息?
  ---待续---
  日期:2012-05-02 09:55:40
  正当陈子昂大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时候,金微州(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省一带)都督仆固始叛乱,南下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使得边境安全受到严重危胁。这让心系国家又素有英雄情节的诗人再也坐不住了,急忙上书武则天,请缨杀敌。

  武则天一看,好事啊,既能满足他的愿望,又对武周帝国有利,还能让自己面前少了一个婆婆妈妈啰里啰嗦成天只知上书规劝批评的,何乐而不为?于是玉手一挥,陈子昂便得到了以将军乔知之的幕僚身份而奔驰边疆的机会。
  正是人间四月天,嫩绿浮枝,花上枝头,春意正浓时,陈子昂却一身戎装,佩宝剑,骑骏马,跟着浩浩荡荡的唐朝大军奔赴金微州去了。
  万里跋涉,故土已被远远地抛在了身后,就连无边的春色也悄然而逝,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条伸向荒芜的古道,是风沙迷漫的荒漠,是一道道废弃的亭堡,是惨死沙场的将士们的暴尸荒野。此情此景,让路过的人们触目惊心,不能不想起汉代三十万大军在此与匈奴作战并惨败的情形。漫漫黄沙中,那些捐躯沙场的将士们都已化做了枯骨,连同他们的青春、梦想以及爱与恨……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 磨灭成尘埃。”苍苍丁零塞,夕阳殘照,西风漫卷,吹拂着诗人的衣襟,也翻弄着历史的画册,一页又一页地往前翻,只见白骨蔽野,血流成河,一将终成万骨枯。
  伫立在荒原之上,陈子昂遥望着丁零人的居处,让思想款接天地古今,忧患丛生。
  荒芜的边塞与疯狂的战争让陈子昂变得深沉、成熟起来,诗风也由往日的豪气干云转变为沉郁悲壮,慷慨苍凉,音节铿锵,有力地抨击了边备空虚、将帅无能、丧师辱国以及塞上遗孤得不到体恤等弊政,表达了自己对广大兵民的同情,在唐代近三百年间数以千计的边塞诗中,呼喊出了关切时弊民瘼的第一声。
  两兵对决中,尽管判兵气焰嚣张,但唐军展开的进攻如海水泛滥,一个接着一个涌来的大规模人浪,在前后波浪之间留下死亡的泡沫,让判兵为之惊恐,节节败退,最终落荒而逃。
  紧紧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唐军便抗着胜利的大旗回京都洛阳去了。

  但是,凯旋归来,并没有让陈子昂的心情轻松起来。因为亲眼目睹了西北边塞政治与军事的危急形势,更激发了他内心的抗敌报国之心,又开始向武则天上书谏言,还呈上了《为乔补胸论突厥表》、《上西蕃边州它危事三条》等卓有成见的书表,陈言边塞将领腐败,“至将不选,士卒不练”、“故猛阵对寇,未尝不先自溃散,遂使夷狄乘利”,并警告当权者:“匈奴不灭,中国未可安卧!”。

  所谓愤青,原本是鲁迅先生发明的新词,用来形容对社会现实心怀不满的愣头青。这些愤青言用异与常人的言行,很好地推动了社会进步,功莫大焉。可惜的是,现在的人们把到处拍砖的也归入了愤青的行列,实在是有失忠厚之旨,既不温柔也不敦厚。而有着侠客风范、执着上书谏言的陈子昂便是武周时期的愤青之一。
  面对如此愤青,武则天心里明白,这是武周帝国最忠实也最让自己无法消受的臣子,他不趋炎附势,也不畏惧迫害,更不在意官场规则,只知上书谏言,严厉批评朝政,说的唱的全是逆耳忠言。真的,他就是一颗仙人掌,碧绿的色彩让人眼前一亮,而那浑身的尖刺又让她唯恐躲避不及,于是只能放在一边,不管不顾。
  受到冷落的陈子昂无处施展政治才能,倍感失落。时间就是生命呀,眼看着头发都要白了,却不能报效国家,这怎不让他叹息声声、栏杆拍遍?
  ---待续---
  日期:2012-05-02 13:30:19
  鲁迅言:“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到是不暇顾及的”于是,他总在夜间飞禽都归巢入睡的时候,还象蝙蝠一样奋斗,呐喊,以至忘了自己是在寂寞里飞翔。

  鲁迅和“奔驰的猛士”们的寂寞和悲哀的命运是由谁来决定的?当权者。
  极富政治才能和热情的陈子昂是武周朝的猛士之一,尽管他有超凡的见解和足够的勇气,尽管他的呐喊声一直在金銮殿上回旋,但始终无法动摇武则天的决策,反而一再受到打击和冷落,枉费了一颗赤胆忠心。当所有政治主张都成了一纸雄文,万分惆怅的他只能将平生意都付诗歌中。
  《感遇》收集的不只是诗人深情的浩叹、热烈的赞美和凄恻的叹息,还有对时弊的批驳之声,丰富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较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更复杂的思想感情,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揉合在一起,没有一丝齐梁浮艳之气。而贯穿于诗歌中的是对新的人格理想的呼唤和塑造,一如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在乱离时世发出梗概多气的歌唱,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在忧患人生中发出昂扬不屈的人格追求,具有明显的英雄豪杰性格。

  由于受到阮籍《咏怀》的影响,《感遇》中的一些诗也带有老庄思想的深刻烙印,与《咏怀》诗如出一辙。但由于诗人所处时代、生活经历以及自身性格的不同,二者仍存在差异:陈子昂的生活领域比阮籍的更广阔,又曾出塞,因此他的诗歌表现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意义较阮籍《咏怀》更为丰富,而又因“忧济在元元”的政治主张,直陈弊政,勇于谏争,积极干预政治,也是阮籍《咏怀》诗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既近于阮籍而又不同于阮籍的诗风,词旨幽邃,音节豪宕。

  也只有在诗歌中,陈子昂才能汪洋肆意地活,是一个飞扬文采的诗人,一个行侠仗义的英雄,一个指点江山的政客,傲岸的身影巍然而立,有着从世俗牢笼里挣脱的独立不羁的灵魂,再不希求帝王大臣的青睐,更不希求锦袍玉带的荣耀,只一心向着自己崇拜的古代英雄靠拢,即使隔着时光的河流,也要与之遥握,沾两手古意。
  “自古皆有死,徇义良独稀。奈何燕太子,尚使田生疑。伏剑诚已矣,感我涕沾衣。”涛涛不绝的洛水之畔,令人敬佩的不只有荆轲,更有田光先生。当“图穷匕首见”的刺杀方案确定之后,燕太子丹若有所思地叫住他,反复叮嘱千萬不要泄露了这个秘密。田光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点点头便回到家中,毫不犹豫地拔劍自刎,以绝太子之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