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大唐寻花问柳的文人骚客们》
第29节

作者: __花无心__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崇文尚武的大唐,文人亦习武,出门常佩剑,这种风俗延自于春秋战国时期。千古文人侠客梦,即使到了宋朝,文人都不习武了,但骨子里那股豪侠气概却一丝一毫也不曾递减。
  庄子是一个侠客,陶渊明也是一个侠客,陈子昂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侠客。虽然没有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他也铁骨铮铮,从小就有凌云壮志,一心要肩扛正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立志成为一名绝世侠客,就象自己后来在诗中写到的:“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路遇不平,便拔剑相助,济富救贫;见老弱病残,则倾其所有,尽心帮扶。小小年纪便在家乡赢得了“乐善好施,劫富济贫”的美名。

  一腔浩然正气让少年陈子昂不怒自威。在一次与劫匪拼杀时,劫匪允诺,如果陈子昂赢了,便将劫来的财物归还原主。陈子昂答应了,即使对方是职业打手,而自己只是业余水平,胜算的可能微乎其微。
  劫匪一亮剑,陈子昂也奋力拔剑,面无惧色。他拔剑的动作,他那长剑反射出来的寒光,还有他凌然的目光,都让劫匪心里暗暗发毛,开始恐惧,甚至怀疑面前这位意气风发的少年是不是一位深藏不露的高手。就在长剑出鞘的那一瞬间,劫匪突然双膝一软,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承认自己输了,愿意把劫来的财物全部归还,并发誓永生不再做劫匪。

  气场强大的陈子昂未战先赢,无形之中的霸气直接影响了成年后的诗歌创作,而他身上闪烁着的初唐其他诗人少有的忠、义、豪、侠的人格精神更与其家学渊源有关。
  陈氏家族自始祖陈胡公满开始,经西汉陈平,东汉陈寔、三国陈祗、直到陈子昂,共绵延了六十一代。历史如此悠久的陈氏家族向来不甘寂寞、待时而动、建功立业的家族传统,正是陈子昂积极用世精神的重要来源。当他后来追溯家族渊源,且对陈胡公满建立的产业津津乐道时,也表露了自己强烈的功名心。
  由于极爱练剑,在十八岁的那一年,陈子昂误伤他人,后悔不已。向来沉默的父亲看在眼里,趁机对其点拨启发,最终,让儿子“慨然立志”,从此谢绝门客,专攻文典,即使这改弦易辙艰辛异常。
  为了求学,陈子昂二十一岁时还曾一路跋涉,到咸京西安读太学,在那里接触了许多名家,逐渐成为文界瞩目的新秀。
  真的,陈子昂是一个天才。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遍览经史百家,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烂熟于胸,心中最爱的是陶渊明的诗歌,因为他的骨子里流淌着一种对自由的渴望。

  丰富的知识充实了精神世界,也激发了他求取功名和报效国家的愿望。当他了解到,巴山蜀水之外还有一片更加辽阔更加美好的天地时,便毅然决定出川,北上洛阳。
  当时的洛阳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文人们络绎在洛阳道上,个个踌躇满志。当朋友们知道陈子昂即将远行时,便设宴饯行。
  正是花好月圆的春夜,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他们推杯换盏,描画未来。不知不觉,天快亮了,启程的时间就要到了,于是伤感顿起。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春夜别友人》

  离别在既,不作哀声,离愁别绪却如琴弦上的淙淙清音动人心扉,情思至幽至雅,难怪清人纪昀说:“此种诗当于神骨气脉之间得其雄厚之味,若逐句拆开,即不得其佳处。如但摹其声调,亦落空腔”
  挥手作别,朋友们悲伤不止,其中一位大声说道,子昂兄,不必如此感伤!你能写出如此好诗,证明你实力非凡,相信到了洛阳,一定会大有作为的!
  闻言,陈子昂心中一暖。踌躇满志的他相信朋友所言,更坚信东都洛阳是自己的梦中家园。于是,就在二十六岁的这一天,收拾行装向一个陌生的地方出发。
  春风里,他上路了,沿着那条漫长的古道走得无比坚决。却哪里知道,前方等待自己的,除了鱼跃龙门的艰难,还有漠漠无边的孤独……
  ---待续---

  日期:2012-04-21 21:09:58
  人生有许多时间在路上,或汽车,或飞机,想走多远就到多远。但是古人却不同,他们要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交通不便,路途迢遥,关山阻隔,这种空间上的距离导致他们晤面困难,每一次离别都象是生死离别。于是长亭外,总有以泪相送的人,让敏感的诗人们总在做着离别的功课,愁肠百结。你不叫他伤心,真是没天理呀。
  陈子昂一路东行,大步流星。那青春的面容、那昂然的壮士风度和那儒雅的诗人气质矛盾地揉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特殊的魅力,让路人纷纷侧目。而他只是不管不顾地大步向前,以广阔的青山绿水为背景,构画出一幅立体图画,仿佛一粒呼啸而来的子丨弹丨,穿越时空之门,瞬间击中曾经或明媚如阳光、或忧伤如秋水的灵魂。
  诗人脚步匆匆,看山河壮美,春色蓬勃,也有诗酒相携、踌躇满志的时候,但一个人走得久了,便满面尘埃,有的只是跋涉之苦,寂寞之心,心情便渐渐低落起来。眼看着故乡已远,黄昏临近,炊烟缥缈的乐乡县出现在眼前,自己却没有一个亲朋可以投靠,只能走向简陋的旅店时,又怎不让敏感的诗人为之惆怅,倍感寂寥呢?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晚次乐乡县 》
  在漫长的旅途中,“野戍荒烟”与“深山古木”原是惟一的安慰,却也被暮色吞没。从“日暮”到“烟断”再到“木平”,夜色渐浓,整个世界都沉寂下来,唯有深山密林里传来“噭噭”的猿啼声愈发清晰而凄婉,让陈子昂隐忍已久的情绪再也无法控制,随着一个抒情性的设问句“如何此时恨”脱口而出,不仅抒发了内心无尽的乡思之愁,还使得诗的结构获得了开合动荡之美,严谨之中又有流动变化之趣,充分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乡愁古今同。
  山一程水一程,青年陈子昂象一匹离群的野马在春天的旷野上奔跑,在诗意的王国里流浪,目光执着,身影孤单。他跋涉,他奔波,不求依附,不为投靠,更不屈已,只想用智慧和勇气敲开理想的大门,得到某种平等性的君臣知遇,一如郭槐、乐毅等英才遇到燕昭王这样礼贤下士的君主,从此得以施展才能,建功立业,造福社会。
  晓梦带着淡淡的玫瑰芳香一直在前方吸引着追梦的人,那熔岩喷涌云雾蒸腾的青春和孤独无尽的跋涉没有退路。
  时光翩翩,在黑夜与白昼的边缘徘徊,彩翼华美纤细,而东都洛阳却总在千里之外。
  一再跋涉,一再奔波,陈子昂终于出蜀入楚了,眼前的风景让他欣喜又激动,《度荆门望楚 》便是此时写于友人的: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乘流而下,巫峡已相去遥遥,家乡更远隔重山,诗人乍入楚境,急切地想要饱览楚国风光,极目纵览中,只见楚天辽阔,气象开阔舒展。便兴奋地、情不自禁地歌唱起来:“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气势流畅的笔调中洋溢着对楚地风光的新鲜感受,和陈子昂的另一首五律《送魏大将军》都是初唐律诗中难得的佳作。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