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大唐寻花问柳的文人骚客们》
第27节

作者: __花无心__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是杜审言曾经为了应合丞相陆元方赠送自己的《早春游望》而合的诗,既然同在异乡为异客,他起笔就从“宦游人”的角度来应和朋友的心理感受,仅用了一个“新”字便紧扣题目中的“早”字,瞬间接近了情感上的距离,也显示了早春“物候新”的非凡景象,为下文粗笔勾勒出总体画面的轮廓来。
  紧接着,诗人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层次分明的写景,以“出”、“渡”、“催”、“转”四个传神的动词相连接,赋予“云霞”、“江春”、“淑气”、“绿萍”四物以人格化的性灵,呈现出流动的画面,将江南早春描摹得淋漓尽致。
  正陶醉于江南美景的时候,杜审言忽然读到朋友格调古朴的游春诗,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潸然泪下。只用一个“忽”字就道出了惊喜之情,让诗情陡转,由兴发而转感伤,为美景渲染出浓厚的感情色彩,增强了诗歌的容量和深沉感。
  “和诗”一般都是依循“原唱”的内容或韵脚作诗,唐人的和诗是和内容,到了宋代才开始流行和韵。而杜审言却在这首诗里二者兼顾,下笔若有神助,不亏为五言律诗压卷之作,闻一多先生因此赞美道:“造诣已达盛唐境界”并认为,杜审言晚年的诗虽然受过王绩的影响,却已进一步把它变为纯粹的唐代诗风。“他的诗现存三十多首,造诣已达盛唐境界。”、“如果从诗的对仗工稳和通体匀称来说,杜固然远不如沈、宋,但他好诗的数量却驾乎沈宋而上,所以这批诗人中,除去王杨,杜审言还隐然有领袖群伦之概。”

  也正因为有着深厚的文字功力和文化底蕴为支撑,杜审言恃才而狂,至死不改,你奈他何?
  ---待续---
  (顺便纠正下,《登襄阳城》在前文曾提过,是杜审言写于被贬峯州、途径襄阳的路上,而非洛阳。)
  日期:2012-04-12 10:00:58
  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意料,被贬至峯州的杜审言在第二年春天就被朝廷召回,授以国子监主薄职位。
  当权者翻云覆雨,古今皆然。
  辗转之后,东都洛阳又在眼前,车水马龙的街繁华依旧。杜审言身披官袍,一颗孤苦无依的心总算得到了抚慰,一扫往日落魄之气,再次容光焕发,一如身边明媚的春光。
  隐约春滋味,依稀浅草香,几缕淡烟飘逸,正是人间好光景,“文章四友”之一的崔融却抛开了春天,突然与世长辞。向来号称写起文章来连屈原、宋玉都只配打下手,玩起书法来王羲之都得臣服的杜审言闻讯后二话不说,立即披麻戴孝,为其送终。
  是崔融的官职比他大?还是崔融年长于他?
  恰恰相反,是杜审言年长于崔融,之所以有此惊人之举,是因死者生前对他曾有知遇之恩。

  是的,做为诗人,他狂,他不可一世,他目中无人,但他也有自己敬重的人,知恩图报,甚至还跟对方做了儿女亲家。对友人的至情至性,也可以从他的《赠崔融》中得到验证: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
  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

  看,在声势浩大的出征队伍的送行者中,杜审言一送再送,反复叮咛,依依不舍,情深意重。而让他如此敬重的崔融不仅是诗人,还是诗歌理论家。闻一多先生评价他:“不以人废言而论,融的某些作品,亦有可传价值”,如五律《吴中好风景》“竟不像一首律诗,简直是从西洲曲化出,极为生动,颇带歌谣风味,是从古诗到律诗过渡期间的绝妙佳作”,而一首《关山月》“尤见浑厚”,“无怪要令杜审言那末倾倒了”

  失去妻与子,又痛失友人,这让已是花甲之年的杜审言万分伤感,心里又多了一层寂寞。身边唯一的儿子杜闲也有自己要做的事,哪能天天陪着他?唉, 一个人的世界万籁俱寂,只能守着一轮明月,一壶酒,在诗歌里放纵着心情,将往事逐一拼凑,而那些凌乱的画面始终无法复原……
  ---待续---
  日期:2012-04-13 15:56:22
  面对一系列相继而来的风雨,杜审言仍是旧时的那个狂客,只是心中的寂寞空前膨胀起来,对于生活的热情与欲望逐日递减,越来越憔悴,很快就萎谢了。
  奄奄一息时,宋之问和武平一前来看望,轻言询问,他吃力地从床上抬起瘦弱的身板,笑言道:“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两人嗯嗯啊啊,还没想出怎么应对,他紧接着说道:“今且死,但恨不见替人也。”让听者顿时气结。
  这是何等狂人!
  如果杜审言知道杜甫后来更出名,会不会欣慰并失落地笑,原来还是有人可以取代我的,只不过还是姓杜的,你们还是没门!哈!哈!哈!

  极尽狂妄之能事的诗人最终敌不过病痛的折磨,于孤寂里结束了自己悲怆的一生,向另一个寒冷宁静虚无里走去,年六十有余。
  狂人一死,世间便多了一个套语:“恨不见替人”恃才傲物的性格原本是骚人墨客的通病,但能贯穿一生并至死不改的,除了杜审言,天下能有几人?
  还记得,民国第一才子钱钟书年青的时候也目中无人,不好拜客访友,更讨厌、憎恨他人拜访,客来常以病谢,积函多不作复,并声明:“即使司马迁、韩愈住在隔壁,也恕不奉访!”当父亲来信,让他拜访大名士章士钊先生的时候,也不屑一顾。
  ------这就是钱钟书,青年时期的钱钟书!
  年少轻狂,谁不曾有?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钱先生却越来越谦虚了,当被誉为“文化昆仑”后便更谦虚了,继续埋头于书桌,孜孜不倦,对曾经的年少轻狂还颇感羞愧,甚至亲自向恩师吴宓先生道歉。
  这是真正的年少轻狂,真正的文人气质,一代大师的风范。
  可是骚人杜审言不仅年少轻狂,而且一狂就是一生,并将这种乖张的个性隔代遗传到了诗圣杜甫的身上。
  世人皆知,漂泊一生忧民一世的杜甫是个经常食不果腹的主儿,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流落在成都,寄居在剑南节度使(一个比省长还要大的官职)严武的府上,不仅受到热情地款待,主人还为他在朝廷讨了个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虚职,故有了杜工部之称。即使这样,性格“褊躁傲诞”的杜甫对严武的态度却十分恶劣,甚至有一次醉酒时站在严武的床上,叉手大声呼叫:“严挺之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挺之是严武的父亲,在古时直呼人家老爹的名字是犯大忌讳的,从这点可以看出,杜甫真的是杜审言的嫡亲孙子。

  但,追溯历史,杜审言临死前对宋之问、武平一前来“省候”的态度仍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就在杜审言死后,武平一表奏皇上,高度评价他的文品声望,追溯了为皇上所器重并被征召为学士的荣耀,奏请皇帝“宠及幽泉,假饰终之仪,举哀荣之典,”。宋之问也为这个同馆同事写了情辞哀婉的《祭杜学士审言文》,文中的“维大唐景龙二年,岁次戊申,月日,考工员外郎宋之问谨以清酌之奠,敬祭于故修文馆学士杜君之灵。”和“孟冬十月兮共归君,君有灵兮闻不闻。”情之深意之切,都表露无疑。既然宋、武二人与杜审言有如此交情,杜审言临别时怎会如此刻薄无情,说出那样尖刻、傲慢而不近情理的话语呢?

  都说稗官野史、小说家言不足凭信,皇皇正史亦何其乖舛!
  ---待续---
  日期:2012-04-16 14:58:15
  夜幕下的洛阳城寂静无声,几乎连夜鼓神钟的余音也遥不可闻,一颗流星悄然飞过,留下无边的月色守护人间万姓。
  杜审言弃了世界,世界也弃了他,只有那四十多首诗仍在风里翻飞,时隐时现。

  最为伤心的,自然是杜闲。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