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大唐寻花问柳的文人骚客们》
第22节

作者: __花无心__
收藏本书TXT下载
  眼看着上官婉儿站错了队,她的老娘舅谆谆告诫,一定要与武三思、与武家保持适度的距离,将来老李家总归是要算旧账的。而她已被封为沛国夫人的母亲郑氏更是时常提醒和责备:“上往囚房陵,武氏得志矣,卒而中兴,天命所在,不可幸也。三思虽乘衅,天下知必败,今昭容上所信,而附之,且灭族!”可惜上官婉儿已然身陷迷宫,哪里还能听得进去?

  ---待续---
  日期:2012-03-12 22:45:20
  尽管不是舞者,可上官婉儿偏要在政治斗争的刀尖上舞蹈,先是倾向于维护李氏正统,后又迎合韦氏的淫威,帮扶武氏,机关算尽,却总也算不透人生的结局,最终成了墙头草。
  有了中宗做靠山,她仍然觉得不稳固,又在韦皇后身上押了宝,最奇妙的手段便是将武三思引荐给韦皇后当情人。
  这武三思本是个寡廉鲜耻的小人,之所以有权有势,完全是仰仗他的姑妈武则天。当武则天这个充满魔幻色彩的传奇老太太撒手人寰,他非但没有按照常人的逻辑走向人生末日,反而让安乐公主当了自己的儿媳。
  为了保住武家日渐衰微的地位,为了武家和李家可以像武则天生前所期望的那样,能世世代代交好下去,上官婉儿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把武三思引荐给韦后当情人。由于有武三思的加入,韦后势力大增,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左右着朝政,把唐中宗的权柄完全架空。

  有上官婉儿、韦皇后和安乐公主这三个金字塔上的女人保驾护航,丧家犬武三思又迎来了自己的春天。迎来春天的他经过一番精心运作,使得曾经制造玄武门事变、对李唐复国有功的张柬之等五大天王开始走向下坡路。
  张柬之等人也曾试图除掉武三思,只可惜中宗李显迟迟不点头,反而数次圣驾光临武三思的宅邸,反倒将自己流放偏远之地。
  武三思怕夜长梦多,来了个先下手为强,暗中委派杀手追杀五大天王。当杀手到达五位功臣流放地时,张柬之和崔玄暐已经病逝了,就让桓彦范和袁恕受尽非人折磨,然后乱棍打死,又将敬晖一刀一刀活活地剐死……此时距离他们对武则天发动兵谏还政李显不过一年零六个月。  
  挥挥手,曾经的功臣灰飞湮灭。武三思的心情好到了极点,忍不住口出狂言:“我不知世间何者谓之善人,何者谓之恶人;但于我善者则为善人,于我恶者则为恶人耳。”
  狂,狂得无以复加。
  疯狂的结果,是让向来不受韦皇后待见的、血气方刚的太子李重俊忍无可忍。武后在世时,武家人欺负李家人也罢了,现在武后不在了,你武家人还这样牛,这天下还是李家的吗?
  太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随既发动了唐朝历史上的第三次玄武门之变,寒光一闪,便结束了武三思和他的儿子武崇训的命。然后带兵斩关而入,叩击阁门,大声喊上官婉儿出来受死。

  这个已经44岁的才女顿时花容失色------这是她担任皇家大秘以来首次遭遇的凶险。
  在这危急的情况下,她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斗争才能,没有吓得痛哭流涕,也没有跪在皇帝面前哀求,而是镇定自若地对中宗和韦后说:“观太子之意,是先杀上官婉儿,然后再依次捕弑皇后和陛下。”巧妙地将自己的命运和中宗韦后放在一起。
  这还了得?李重俊的父亲唐中宗和后母韦皇后一时大怒,急忙带着她和安乐公主登上玄武门躲避兵锋,命令右羽林大将军刘景仁率飞骑二千余人,屯太极殿前,闭门自守。
  当李重俊集合兵马冲击玄武门的时候,唐中宗依照上官婉儿的意思,向门下的叛军高声劝降。虽然他是个糊涂蛋,但毕竟是名正言顺的正牌皇帝,影响力还是有一些的。叛乱的羽林军见皇帝亲自发话了,当场倒戈,血流成河,正值大好年华的李重俊就这样死于父母之手。
  至此,上官婉儿不得不佩服母亲郑氏的先见之明,并暗自庆幸,谢天谢地,总算躲过了一劫。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韦皇后见武三思死了,伤心欲绝,马上下了道懿旨:“将太子首级,在三思、崇训父子柩前致祭。”和安乐公主亲自到灵前吊奠。更让世人震惊的是,窝囊废唐中宗还为给自己戴了绿帽子的武三思亲自举哀……
  ---待续---
  日期:2012-03-17 17:18:39
  一场虚惊之后,作为历经两朝的笔杆子,上官婉儿将全部心思都用在李唐王朝的文案工作上,“独当书诏之任”还主张增加学士,扩建书馆,奖掖文人,鼓动并勉励宫廷上下写诗、赛诗、评诗、论诗,营建出了文学史上的盛唐。
  这一时期是上官婉儿红得发紫的巅峰阶段。
  在她的倡议下,天下大兴文学之风,各种各样的赛诗会像今天选拔“超女”、“快女”的节目一样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皇宫里更有帝后王公率先垂范,文人墨客热情参与,赋诗唱和,流连竟夕,醉不思归。

  在一次次群贤毕至的诗会上,在巍峨富丽的宫室中,在奇珍美酒的盛宴前,一群饱学之士正搜尽枯肠,吟诗作赋。尽管都是有才之人,但在这九五之尊的御宴前还是免不了紧张,甚至“战战惶惶,汗出如浆”而那位高坐彩楼之上、风情万种的女人便是他们唯一的“评委”------上官婉儿。从小长于深宫的她却颇具巾帼豪情,其气概绝非普通柔弱女子可比,加之才华横溢,故而能让众多的男性宫廷文人倾伏。

  当比赛进入紧张的评选阶段,上官婉儿在一片期待的目光中,曳着长裙,笑容满面地走向台前,一任鬓边的发丝在风里飞舞,只是快速地浏览着手中的诗稿,然后天女散花一般,一张张随手抛下。台下那百十位却满怀着热衷,仰望着,忐忑着,那昆明池畔的点点灯火似乎也亮不过他们眼中闪烁着的热望……
  当上官婉儿大声宣布手中最后一张诗稿的诗人名字时,台下应声的那一位便被赐以金爵,让在场的所有文人们都投来又羡慕又嫉妒又无限失落的目光。
  回望历史,那台上的万种风情,台下的闹热场景,仍历历在目。
  嗟乎!万韵难赋河洛史,千笔难书洛阳风。
  那一次次比赛,“称量天下”的上官婉儿都是其中的焦点人物,不仅主持风雅,还常常代帝后捉刀作诗,且“众篇并作而采丽益新”考评裁判时也能一语中的,切中要害,就连沈佺期、宋之问这样一流的诗人也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在她的努力下,宫廷诗歌已经超越了歌功颂德、绮错婉媚的审美趣味,开始朝着盛唐诗歌“神来、气来、情来”的审美追求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以一介女流,影响一代文风,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极少见的。作为唐中宗文坛的标志者和引领者,上官婉儿比普通的诗歌作者更能体验到时代风骚,故能最终超越她祖父创制的“上官体”,在“采丽益新”的基础上注入刚健之气和开阔之境,促成了唐代诗歌从初唐宫廷诗到盛唐之音的转变。
  才华横溢的上官婉儿佳作不段,从慈恩寺到三会寺,从温泉宫到流杯池,从城中的会议到田野的宴游,随处吟咏,一首首山水诗让世人目不暇接。
  你看,在登高远望,赏自然之时,她觉得自己是一个“物外者”,已从繁琐的宫廷生活中脱身而出,完全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霞窗明月满,涧户白云飞。书引藤为架,人将薜作衣。”在这月明风清、白云入户的山里,她以藤条为书架,以薜萝为衣衫,宛若自由自在的自然之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