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宋之问出生在山西汾阳,也有人说他是虢州弘农人,到底哪种说法正确,现在都无法查证,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没有出生在官宦世家,但也算小康家庭。父亲宋令文是当时出了名的牛人,“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也就是说宋之问的老爸有三个绝活,那就是擅长书法,写得一手好文章,还是个力大无穷的大力士,简直就是文武双全呀。但还不仅仅是这些,他还当过左骁卫郎将和校理图书旧籍的东台详正学士,为人正直,最讲义气,给大家的印象都特别好,真是德才兼备。
虎父无犬子。宋令文的三个儿子也毫不逊色,个个勤奋好学,老大宋之问专攻文词,后来成为了一名骚人。老二宋之悌骁勇过人,拳脚功夫远近闻名。老三宋之逊则写得一手好字,尤其擅长草书和隶书。这一家子在当时非常出名,让所有望子成龙的父母都羡慕不已。要是搁在今天,那“三绝”宋令文肯定要被出版社追着写一本“虎妈式教育”,向大家传授传授家教经验了。
但是,事情的发展并不是人们想像的那么乐观。三绝的大儿子宋之问不光热爱书本,还满脑子功名利禄,时刻梦想着写几首足以让自己在江湖上扬名立万的好诗,然后出将入相,“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根本不屑于“郊寒岛瘦”的诗人形象。当然,这也没有什么错,因为在中国古代文人的心里,奋斗的目的,不外乎就是获得现世的回报或万世尊崇的声名。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做为一个文人,即使学富五车,如果没有生在官宦世家,又没有显赫的职位,很难实现自己的理像。但到了唐朝武则天执政的时候,这情形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因为武则天本身就是一名诗人,不仅自己有才,还特别的爱才,即使面对骆宾王那样尖酸刻薄的辱骂,还是忍不住一再夸赞,怪宰相在选拔人才上的失职。受此影响,上到满朝文武下至黎民百姓也都跟着写诗,唱诗歌,在全国掀起了一阵诗歌热潮,还常常举行一些诗歌比赛。所以说只要你有才,就能被发掘,被任用,以至飞黄腾达。
一心想要博取书生万户候的宋之问刚好赶上了这个好时机,心里也非常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所以他一心读书,一心写诗,最终凭借过人的才气和父亲三绝的指点,还没满二十岁就考中进士,一飞冲天,堪比燕雀中的鸿鹄。
少年得志,宋之问满心欢喜,他幻想着“宝马横来下建章,香车却转避驰道。”的美妙人生,带着亲人们满怀希望的目光,义无反顾的打马西去,却浑然不知,自己一路追逐的都是浮云……
---待续---
日期:2012-02-20 15:15:26
长安帝都自古繁华,先不说那宫室之美,街巷之多,人物之盛,光是那一城文化,半城王孙,就是三天三夜也看不完,道不尽。
如鱼儿游入大海,宋之问闯进这个花花世界,眼都被晃花了,只是一个劲地赞叹,又一个劲地幻想,生,我要在此出人头地;死,也要让自己的诗歌满城传唱。
他满怀期待的走进皇宫,在武则天身边当了一名文学侍丛,任教于习艺馆。
这习艺馆相当于现在的国立艺术学院,由武则天下令建造,专门用来培训宫女,学习的科目有诗文、经学、书法、舞蹈、棋术等。与一般人不同的是,风度翩翩能言善辩的宋之问宋教授天天混在美人堆里,虽然颇受青睐,却从来不为美色所动,眼里心上只有仕途和钱程。
可是,怎样才能一步登天?
宋之问日思夜想,始终不得其法。这一天他正在窗前冥思苦想,突然看见武则天被人族拥着从远处经过,张易之和张昌宗俩兄弟也紧跟左右,耀武扬威,煞是让人羡慕。
这兄弟俩是世家子弟,宰相之后。那被称为面如莲花的张昌宗是太平公主推荐给母亲武则天的。张昌宗又介绍了自己的哥哥张易之,女皇见他如此英俊,赶紧留在身边当了男宠。此后,这兄弟俩先被任为中郎将和少卿,后屡屡加官,因武氏年事已高,政事多委易之兄弟。于是,张家兄弟权倾朝中,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连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等人都争着为二人执鞭牵马。
他们可以凭借自己貌美无敌的长相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为什么才华出众、仪表堂堂的我就不能?宋之问忿忿不平地想。亲近武则天,这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吗?!
可是没有人推荐呀?
那就毛遂自荐!
求宠心切的他马上将这个大胆的想法付之于行动,大笔一挥,写就奇文一篇:“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明确表达了自己想要爬上龙床的强烈愿望,一片赤诚之心,简直可昭日月,令人动容。
信被传到武则天的手里时,她忍不住哈哈大笑,然后随手一丢,说:“真是天大的笑话,想我武媚娘国色天香,倾国倾城,怎能让他宋之问一亲芳泽?也不想想自己那熏人的口臭,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妄想!”随后又与张家兄弟笑成了一团。
真是丢人丢到家了。
宋之问知道后,恨不得马上找个地缝钻进去。
但是,他有一个难得的优点,那就是有错必改。从此后,每天坚持刷牙数遍,还花高价买来了除口臭的丁香,天天含在嘴里。真是用心良苦啊!
既然接近武则天不成,那就想办法接近她身边的红人吧。
于是宋之问又依附到张家兄弟的门下,开始了一段卑躬屈膝的生活。
---待续---
日期:2012-02-20 20:20:46
这张易之擅长音律歌词,就象当今的超女,红极一时。而弟弟张昌宗也略懂诗文。虽然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们仍然需要不断地取悦于女皇。而女皇是个文艺范,最喜诗歌。为了让她高兴,便自然而然地将目光转向写诗水平一流的宋之问,让其充当“枪手”,而这恰恰是宋才子求之不得的事。
在此期间,堂堂诗人宋之问宋教授做了一件事,确切地说,是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惊天地泣鬼神的事------给张易之端尿盆。
什么叫有辱斯文?
宋之问当然清楚。但他更清楚要想做个人上人,就要先做个人下人的道理,所以丝毫不以为耻,不仅抢去了下人的工作,还丢了天下文人的脸,把尿盆端得高高的,满脸笑容,恭恭敬敬。这脸皮之厚,这境界之高,岂是你我之辈可以达到的?
人至贱则无敌,宋之问从此“名垂千古”。
这件事情足够让世人震惊了吧?但宋之问意犹味尽,后来又做了一件更加骇人的事,那就是因为一句诗而杀了一个人。
被杀者是自己的亲外甥刘希夷。
刘希夷也是个诗人,不仅人长得极帅,还弹的一手好琵琶,最爱喝酒吟诗。有一天,他又喝了个痛快,有酒助兴,诗意便有了,随手写了一首《代悲白头翁》,前两句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不是有个潘岳曾经写诗给石崇说“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结果哥俩就真的在同一天被砍了头吗?太不吉利了,他急忙去掉了这句,重新写了句:“年年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然后细细品味,甚是得意。
有了佳作,满脸醉意的刘希夷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摇摇晃晃地拿去给同为诗人的舅舅宋之问过目。
宋之问一看,非常惊艳,尤其是“年年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句更是喜欢的不得了。这么美妙的句子要是自己写的,那武则天看到了会向自己投来多么赞赏的目光呀?
不行,好东西一定要占为已有。这个当舅舅的开始反复乞求外甥将这两句让给他。
要知道每个文人都把自己的作品看成自己的孩子,怎肯拱手让人,更何况如此佳句?刘希夷说什么也不答应,即使站在面前的是自己的亲舅舅。
宋之问大为光火,却又惦记着那句美妙的诗句,转来转去,左思右想,最后找了个外甥无法拒绝的理由,将他骗到自己的别墅里,让家奴趁其不备,用土囊捂死。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