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大唐寻花问柳的文人骚客们》
第14节

作者: __花无心__
收藏本书TXT下载
  如此,你佺期公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苍天呀,大地呀,冤枉呀,真是天大的冤枉呀。佺期公双手抓住牢门,拼命摇晃呐喊。
  室友们面无表情地望着他,形同虚无。而此后的文学史家们也只取其长而不理其冤,“大抵薄其为人而又肯定他们在律诗中的地位。”于是此冤便成了沉冤,才子的一世英名也沾染上了污点。
  眼看着死到临头,唐中宗忽然下了一道圣旨:“圣旨垂明德,冤囚岂滥诛。”明确表示对武周大臣不能滥杀,这简直就是及时雨呀,再加上诬陷的人始终提供不了人证物证,于是才子死罪被免。
  佺期公听到后仰面长叹,老泪纵横。

  ---待续---
  日期:2012-02-18 19:26:27
  那些年,佺期公生活在灌州,时时刻刻惦念着家乡和亲人,究竟什么时间才能实现回家的愿望?什么时候才是再拜贤明君王的那一天?没有人能告诉他。
  在灌州,他就是一片落叶,随风飞舞,孤独得几乎要疯掉了,心也彻底空了,空的像暴雨袭击后的无人的街市,飘飘摇摇无着无落。作为一个从肌肉到骨髓全为诗文而生的诗人,他变得更加敏感更加抑郁了。
  在灌州,面对一个又一个挫折,他曾一度想要放弃自己;面对一同前来的族人的为难和责骂,“戚属甘胡越,声名任秕糠。由来休愤命,命也信苍苍。”也一度心如死灰。
  在灌州,思念和无法排解的悲伤让他笔下的文风大变,沉郁悲壮,情真意切。如《初达□州》、《岭表逢寒食》、《□州南亭夜望》等诗,情调凄苦,处处惹人伤怀。
  每每此时,他就会想自己的沉冤不白,让洗冤雪耻的决心一再支撑着自己挺过去,这一挺就是五年。五后之后,也就是公元710年,他终于接到平反通知,从灌州北上,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回到长安。而那些跟着一同流放的族人怕再遭报复,说什么也不肯重回故里。
  回到长安,佺期公才发现“上京无薄产,故里绝穷庄。”房屋家产都没有了,原籍相州的族人都纷纷避乱去了。而这时魁多不到15岁、东美不到10岁。经韩老太君决定,让家人带着东美到长安陪伴父亲,魁多和夫人仍然留在英麓。

  尽管被再次任职,做了不大不小的官,但再不如从前,“身名已蒙齿录,袍笏未复牙绯。”大丈夫生不能洗冤屈,展所学,伸其志,博个书生万户侯,世间还有比这更痛苦的事了吗?这些年积郁在佺期公心里的那股浊气总也无处倾吐,只能在眉间纠结,渐渐的,他病了,从内而外。
  是该掐灭虚幻想像的时候了。
  一直以为自己很强大,羸弱的身板掐住了生活的咽喉。现在躺在病床上,才发现,原来,自己轻如草芥……
  如果说人生如戏,遇到的障碍就是各种关卡,那么现在,佺期公真的玩累了------既然电脑死机了,心中所想都无从施展,那就不玩了吧,游戏终结,无非就是一死而已。
  一世祖沈佺期去了。但他终究是遗憾的,他的后人们也是遗憾的,因为“前人论沈宋,大抵薄其为人而又肯定他们在律诗中的地位。”一句最终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对他的盖棺定论,冤屈一直都在延续。
  悲夫!
  一世祖沈佺期去了,东美公承袭了皇帝的封赏,成人后恩补为礼部员外郎(相当于外交部司长)之职。韩太夫人也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钦赐“庐州管辖三千里,英麓排来第一家。”英邑沈氏宗族应为魁多公一支,东美公一支就是以后留居在陕西的沈氏一支……现在,那些隐秘的陈年旧事,那些飘逝的鸡毛蒜皮,都被时间偷走了,唯独那一句“……薄其为人”仍清清楚楚地写在文学史上。

  悲哉!
  ---完---
  日期:2012-02-19 22:43:56
  六 宋之问
  档案:

  名:宋之问
  字:延清
  民族:汉
  祖籍: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
  出身:家世低微
  生卒:656年~712年
  成就:与诗人沈佺期共称为“沈宋”

  代表作:《度大庾岭》、《渡汉江》
  诗风:初期:靡丽精巧,后期:平实自然。
  千古名言:“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桂林风景异,伙似洛阳春。”、“强饮离前酒,终伤别后神。”、“明朝望乡处, 应见陇头梅。 ”
  死亡方式:被赐毒药,死于徙所。
  简介:
  上元二年( 675年),19岁,进士及第。与杨炯被召分直内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参军。
  永隆二年( 681年),25岁时,又与杨炯同入崇文馆充学士。

  天授元年( 690年)秋,34岁,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敕召宋之问与杨炯分直于洛阳西入阁。1很快由从九品殿中内教跻身五品学士,为时人钦慕。
  长安二年( 703年),47岁,迁司礼主簿。
  神龙元年( 705年),49岁,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次年春便秘密逃还洛阳,探知友人张伸之与王同皎等媒诛宰相武三思(时张柬之被贬),后使人告密,擢任鸿胪主簿,“由是深为义士所讥”。
  景龙元年( 707年)七月,51岁,太子杀武三思父子后死事,宋之问上表歌颂武氏父子功德,请造唐中宗神武颂碑,探获赏识,于次年迁考功员外郎,并与杜审言、武平一、沈佺期、阎朝隐等首选修文馆直学士。
  景龙三年( 7O9年),53岁,由于倾附安乐公主,遭太平公主忌恨,被下迁越州(今浙江绍兴市)长史。
  景云元年( 710年)六月,54岁,临海郡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以宋之问尝附二张及武三思诏流钦州(今广西钦州市东北),后以赦改桂州。
  先天元年( 712年)八月,56岁,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被赐死于徙所。
  日期:2012-02-19 22:47:59

  【文】 无耻诗人,舍我其谁?
  在历史的河流中,生命是寂静的,有的书写着卓绝,如战国时候的屈原;有的诠释着荣耀,象北宋的苏轼;但也有着特别另类的,比如秦朝的叔孙通、唐朝的宋之问和现代的郭沫若,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平告诉后人什么是羞耻。 
  宋之问,这个诗坛上的超级败类,天生“伟貌辩给”,不仅有着韩寒的头脑,还有着黄小明的外形和郭德刚的嘴皮子,简直就是天下少有的奇才,如果生在现在的话,那肯定是一个实力派偶像,粉丝无数,走到哪都会引起轰动和围观。可是这样一个难得的人才在当时不仅没有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反成了过街老鼠,处处惹人讨厌,遭到全天下人的唾弃,还留了个千古恶名。

  事情怎么会这样呢?
  聪明的你肯定会马上回答,他之所以混得这么差,关键就在于人品太差。没错,此话一点不假。记得司马光曾经说过:“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无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而宋之问恰恰就是那个“才胜德谓之小人”。在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里,做人要德才兼备,德字放在第一位。而宋之问完全背离了此道,有才无德。所以即使他的才华大过了天去,也是一个小人,死不足惜。

  但是,宋之问真的就一无是处了吗?
  想知道答案,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翻开历史看个究竟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