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记录了人类终极社会的思想文化》
第8节

作者: 赵家大树
收藏本书TXT下载
  太极图从哪来?难以考证。孔子为《易》所作的十篇解读文章(后人称十翼)之一,《易传•系辞上》有这样的记载:
  原文: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译文:正是这样,一切的“易”都是从太极中产生出来的。从太极中产生出两仪,两仪产生出四象,四象产生出八卦。
  由此可知,太极图是远古时代人们总结出来的,宇宙天地万物“易”的源头,即万物产生的本源。
  那么,为什么太极图是一个圆形呢?圆形有两个含义:一是表示包含,二是代表运动。说明一切物质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并且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圆里的黑白鱼是什么呢?黑白鱼表示产生万物的本源是由两种物质组成的,一种叫阳物质(可见的、显性的);一种叫阴物质(不可见的、隐性的)。

  在一千年前,北宋有一位“易”学家,叫周敦颐,写了一篇《太极图说》的文章,对太极图有这样的描述:
  原文: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译文:太极从无极(一个圆)中而来,太极是运动的,运动的结果产生阳(可见的动态变化)。阳的动态变化(量变)达到极限,就安静(质变)了,因而产生阴(不可见的静态变化)。阴的静态变化(量变)达到极限,又转为动态(质变),阳又出现。这种动态的和静态的变化,是相互作用的,互为根本。因此,太极的阴(静态)和阳(动态)分开,就是两仪。

  简单地讲,无极是一个运动的圆,圆内由阴(静态)和阳(动态)两部分组成,就是太极,太极在运动中阴阳分开,就叫两仪。
  按照这样的推演,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四象就是阴(静态变化)在运动中再分开,成为两个阴(老阴少阴),阳(动态变化)再分开成为两个阳(老阳少阳)。八卦就是两阴再分,变成四个阴,两阳再分,变成四个阳。
  如果哪位朋友看过当代人所编写的解读《易经》的书,大体上都是这样理解周敦颐的意思的。这几乎成了人们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
  我们来看看孔子说的“两仪”,与周敦颐说的“两仪”有什么不同。
  孔子说,从太极中产生出两仪,两仪产生出四象,四象产生出八卦。孔子说的是“生”,周敦颐说的是“分”。
  “生”和“分”是一样的吗?不一样的吧。

  那么,两者有什么不同呢?如果“两仪”是从太极中“生”出来的,那么,两仪之中的每一个“仪”,都应该含有母体,即太极的阴阳成分呀!是不是!
  因此,按照孔子所说,太极生两仪,两仪应该有两个阴和两个阳。这和周敦颐说的太极分阴分阳,两仪立,即两仪只有一阴一阳,差别就大了。
  谁对谁错呢?宋朝初时是一个思想开放的时代,有人争论过这个问题,但后来大多数人都接受周敦颐的说法,放弃孔子的说法。有人说这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很明显,在宋朝以后,特别是在明清两朝,孔子的思想并没有得到人们真正的尊重和崇拜。孔子思想的原意被抛弃了,社会上流传的所谓孔子,只是一个被皇权树立起来的政治符号。
  暂且放下政治因素,我们从学术上继续探讨。因为这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果推广下去的话,就是天壤之别!这可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道德观、科学观的重大问题哦!
  既然这么重要,我们就不能再含糊了,有必要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有人说,少数服从多数。这句话没有错,但是有前提的,即每个人的思想都是独立、自由、平等、开放的,否则不能成立。宋朝以后的中国社会有这样的文化环境吗?没有。那么,大多数人接受周敦颐的观点,是不是正确,就值得怀疑了。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老子的说法。老子《道德经》有如下记载: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译文:无限大的道在运动中产生一(即德,但德不是独立的,而是和道结合在一起的);道德合一的运动,产生了天和地,就是二;天地相交(相互运动),产生和气,天地加上和气,就是三;天地之间,日与夜的交替是阴阳。日夜阴阳交替,通过大气的调和,产生了万物,就是三生万物。
  现在我们分别用孔子和周敦颐的观点,对老子这段话做一个分析。

  如果按孔子的观点,老子所说的“一”就是太极,包含道和德(即阴阳)。“二”是两仪,即天和地,天也包含道德(阴阳),地也包含道德(阴阳)。三是多数的量词,也包含道德(阴阳),万物也一样,都包含道德(阴阳)。
  如果按周敦颐的观点,老子所说的“道”就是无极,“一”是太极,包含道德(阴阳),二是两仪,即天地,天是阳,地是阴,天地分离,就是阴阳(道德)分开了。如此推演下去,万物也就有了阴阳之分,有道德之分,有些属于阴(有道的),有些属于阳(有德的)。
  从以上分析可见,孔子和周敦颐的观点差别更显著了。但谁对谁错呢?似乎各有各的道理,还是难以分出对错。
  我们再摘录一段现代中学教材生物课本的内容做个分析。高中生物课本有如下记载:
  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以细胞作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由细胞至组织,由组织至器官,由器官(或系统)至个体,由个体组成种群,不同种群组成群落,由群落及其无机环境构成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学过生物的朋友都知道,各种细胞虽然不同,但都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即由细胞膜,细胞质,和与遗传有关的核物质组成。生物之所以能繁殖生长,就是因为细胞不断分裂。
  那么,细胞是如何分裂的?简单的说,先是细胞核里面的遗传物质,即染色体进行复制,把原来细胞的遗传物质全部完整复制,然后细胞质繁殖分离,细胞膜包裹,产生出一个新的细胞。
  以现代生物学的原理来看孔子和周敦颐的观点,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了。所谓细胞分裂,“分”是表面的,“生”才是本质,因为在细胞内部,细胞核进行了遗传物质的复制,然后分裂。
  有人还有疑问,除了细胞分裂,还有什么可以证明“生”和“分”不同的吗?有。还有一个现代生物学的理论,叫全息系统。科学家告诉我们,生物的细胞是全息的。即一个细胞包含了整个生物体的遗传信息。所以无论动物、植物,还是其他生物,都可以进行单性复制,无性繁殖。
  我想,这已经是现代生物学的常识,我们对上述问题无须再争论了吧。

  为了加深大家对“生”和“分”属于不同概念的认识,我们再回顾一下远古华夏文化的重要经典《黄帝内经》。在《阴阳离合论篇第六》中有一段关于阴阳问题的论述,是这样说的: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