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修练,应该从“估值”开始》
第24节作者:
回形镳 日期:2011-08-21 15:32:29
(接上节)
科技研发的第三个阶段,咱们商人叫“商业推广阶段”,社会学家称之为“人性化阶段”,而科技界自称为“科技伦理阶段”。
其实都是一回事。
这反映出科学技术研发的成果与归宿,一定是普及到让人们更为实惠地享用。
咱们说的“科学科技倡明时代”,不能不说咱们的衣食住行更为便利,而咱们的劳动创富更可以趋向“无限”——可见科学科技不仅使咱们人类生存生活得到了便利实惠的“方法论”,也使咱们劳动创富有了无限拓展的“认识论”。
——咱们既可以从最细微的“粒子”,就开始了咱们的劳动创造创富;也可以直接在最宏大的宇宙中,认知咱们“万物之灵”的地位,从而向利用各项“宇宙能”的目标进发。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会不断地淘汰不成熟的旧认知、旧科技,而使科学科技越益成熟起来。
而这种“科技的成熟化”,体现的就是“人性化”。
比方说,咱们国内的农机业,设计出一种“单人式农耕机械”。这种设计本来是为使农民们可以不用传统的锄头,而用这种简便的梨田机械就行了,农耕效率也就大涨,设计理念的初衷是很好的。
但是,这种设计太根据“原理”了,而没有根据“实际操作”进行演进式设计。结果这种农耕机械就重心偏高,一遇地下有石头,就会翻个筋斗(俗称的“打飞机”),倒过来伤害农耕者——发生的还不是孤案,有好几起了,好像还引起了有关方面的“禁用”。
其实,这可以与老外的“割草机”划拉一下。他们在设计该项庭园割草的机械时,就是先考虑人们的实际操作问题,因此他们把这种割草机最初就设计为重心超低——就那么一小块扁扁的铁坨子,贴在地面上,蹦也蹦不起来;现在就干脆设计成“坐置式”的:扁扁方方的铁陀子,上面还有人体百十斤的重量压着,还敢蹦吗?还敢翻筋头吗?
结果这种以“人性化”来设计的农用园林机械,现在就越来越好卖,也就“商业推广”成功了。
现在咱们国内的汽车市场也一派鸡毛鸭血,大伙磕利润拼价格磕拼得头破血流。
却偏偏大众、日产、通用三家老外车系列“三枝并秀”。
为啥呢?
这三家正是几十年如一日,持续不断地对汽车实用功能进行“人性化研发”的。也就不仅实用功能可以开发得最好,“造价平衡”也就掌握得最好了:他们知道现在咱国内的汽车市场还是一种“普及市场”,怎么用最低的造价,却保证车行者最安全、体验也最好这方面,他们还是最老道的。
不像咱们的车厂,拼价格都拼得脑子发晕了。
——没用,不使自身的科技研发趋向人性化,再怎么“让利”、“薄利多销”,都会使消费者远离咱们。
只要问问消费者会不会花钱买垃圾回来让自嘎难受,就明白了。
不想使咱们的产品成为“垃圾”,就得注意注重“人性化的科技研发”。
没人性化的科技研发,自嘎的产品用多大的功,也只能往“垃圾化”那发展,也就最终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
而一到“产能过剩”的阶段,就算有央企那种“天大的”权力也没用,也阻止不鸟消费者老跑往境外购物。
可见吧,老说“产能过剩”的问题,说得挺严重的,因此有关部委办要急速扩权,去管着除了央企外所有中小企业,不让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了。
好像就可以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了。
切~,不懂道道的。
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不是“规模产量”的问题,而是“科技研发人性化”的问题,也就是说咱的产品是否“适销对路”的问题。
消费者脚得无害好用的产品,就会“热卖”,厂家也会根据消费者的热卖程度,进行生产的规模调节。
消费者知道哪家产品不人性化、不成熟了,自然就不光顾了,这些厂家的产品就滞销了,就“产能过剩”了。
——关你官家神马事,这么咋咋呼呼干么?
你官家既不从事科学科技研究,也不进行社会创富生产的,你以为可以轻轻松松坐在空调房里,就可以上帝式地取代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了吗?
不就想趁机扩张点“私人权力”,好销你那些“转基因粮食”、“三聚氰胺”这种“不成熟科技产品”,也叫“垃圾产品”吗?
所以吧,别整天思摸着“私权垄断”了,好像“垄断”才是办任何事的灵丹妙药。
而忽略了决定社会与国家进步与发展的,是科学科技的发展,因此叫“科学发展观”撒~。
日期:2011-08-21 15:46:14
(接上节)
那么,咱们就可以从以上科学科技研发的三个阶段中,不论是科学科技第一阶段中的“大胆探索的求证精神”,再到第二阶段的不断实验、实证、琢磨提高的“反复其道”的创造过程,最后归结于人类整体进步发展的“人性化创富”,都可以看到科学科技其实是人类文明文化中最为精粹的那部分。
——因此,科学科技倡明的年代,就是社会与国家倡明繁荣的时代。
相反,凡是科学科技的研发受压制,社会创造与社会创富就会慢慢萎缩,社会就会走向萧条,就会走向黑暗。
要不,欧洲那句著名的俗语:“黑暗的中世纪”,是怎么来的?
而从咱们中国西汉之前的“前期科技时代”来看,咱们这个社会的科学科技研发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
很多项世界科学科技成果未必是咱们发明的;但最终获得成熟乃至鼎盛的,一定是在咱们国内。
比方说青铜冶炼确实不是咱们发明的,在“三星堆文化”之前,还是老外那的“非普及性产品”,是专用来做祭祀等用具的。
但青铜冶炼与制作技术,一旦被成汤带回中原,不仅就有了“商鼎”那样的国家重器的制作,还制式化地普及到商戈兵器的制作。
一路发展到战国,青铜冶炼不仅出现了“百炼技术”、“锻造铬化技术”——看看那把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就明白了;还创造出了在青铜上的“错金错银技术”——如果该项技术不失传,后世哪还轮到神马“馏金”、“镀金”、“珐琅掐丝”说话呵?单这一项“错金错银”的工艺技术,已经把工业表面处理的两大难题给解决了:表面除锈、表面华贵装饰。
咱们搞工业的都知道,科学科技研发的发明创造过程,仍是一种不稳定不成熟的阶段;只有到商业化普及的阶段,科学科技才是一种“大工”状态,才是一种成熟阶段。
而科学科技研发到“大工”这个阶段,则:
一得凭社会有广泛性的能工巧匠。咱们社会的能工巧匠不少吧?还在鲁班那个时代呢,连“飞行器”都开始研究了。至于用“齿轮”这种巧借机械动力的活,鲁班也没少整吧?看看那时就已有的“水车”是啥?
二得借社会的体制之力。也就是说,咱的体制构建是利于社会交流、流通之便的,商品也就可以“货如轮转”地使科学科技研发成果令社会进步和发展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