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唐朝——那个帝国,那些往事》
第45节

作者: 湖畔非淩烟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6-07 12:20:49

  李密其人
  李密的出身和李渊一样,都是高干子弟,很容易让人产生嫉妒,继承父亲的爵位就当上了公爵。不同的是李渊的唐国公,李密的是蒲山郡公。
  李密,字玄邃,祖上是辽东人,曾祖父李弼在西魏时担任司徒,入北周担任太师、魏国公,祖父李曜(音yao四声)邢国公,父亲李宽蒲山郡公,李密继承父亲的爵位也是蒲山郡公。
  下面我讲一个李密挂角读书的故事。

  一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李密骑在牛背上,把《汉书》挂在牛的角上,牛一边向前走,他一边看书。杨素(杨玄感之爹,隋朝宰相)正好路过,看见这样的场景很惊诧,大有这么用功很有我当年的风范的意思,于是问李密:“你为什么这么勤奋啊?”
  李密认识杨素,下牛而拜:“为了勤奋而勤奋”。
  杨素又问:“你读的什么书啊?”语气温和,似乎在李密身上看到了他当年的影子。
  李密说回答:“《项羽传》。”

  杨素吃惊了一下,心想:和我当年一样。口中说道:“有前途,有前途”,自言自语的走了。
  李密想:我也知道我有前途,用你说啊。
  回到家,杨素对他的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以后的成就一定在你们之上。”
  杨玄感很不服气,口中虽然没说什么,心里很不痛快,比我强,那可不一定呀,老爹你看走眼了吧,你是不知道你儿子心中的志向啊?
  既然老爹这么看好李密,杨玄感倒有结识李密的意思,一来二去,两个人成了很好的朋友,在杨玄感眼里,李密的才能虽然超越了很多人,但是和自己比还是差那么一点点,顶多能当自己的一个左膀右臂。
  当然了在李密的心中也给了自己和杨玄感一个评价。相对而言李密的评价更加符合事实。
  一次杨玄感问李密:“天下如果大乱,你和我谁能当老大?”
  “两军交战,冲锋陷阵,斩将杀敌,我不如你;汇聚人才,招揽天下英雄为我所用,各尽其才,你不如我。”

  大业九年(613),杨广第二次讨伐高句丽,趁着这个机会,杨玄感起兵反隋,召唤李密,李密为杨玄感做了详细的战略计划,一共三策,分为上策、中策、下策。
  这是一个选择题,有三个选项,选哪个?就看杨玄感识不识货。
  在这个时候杨玄感表现出了他的真实水平,上策断杨广退路,成功速度快,但是风险大,杨玄感没有选;中策攻入关中,不仅风险小,还稳当,即使不能当皇帝,也可以割据一方,这两个计策杨玄感都没有选,而是选择了最蹩脚的下策,攻击洛阳,并且大言不惭的对李密说:“你的下策正是我的上策啊。”
  最后杨玄感用事实告诉我们,他不识货。洛阳坚城,易受难攻,杨玄感久攻不下,困在洛阳城外,直到杨广调来几路大军围剿。
  他对李密也越来越疏远,不听李密的意见(很多都是正确的),杨玄感的失败已是在所难免。
  杨玄感失败被杀,李密被捕,凭借着聪明李密顺利逃跑,他先后到过郝孝德、王薄的起义军,但是都不受重视,大概就是把他当成普通的知识分子一样看待,没有发现李密超人的才华和能力。
  抑郁不得志的李密,体会到了人生的竟然是这样的艰难,体会到了理想的实现是多么的渺茫,他悲伤,他愤怒,他无奈,他彷徨……
  走投无路的他到在乱世中活下去似乎都已经成了一种奢侈,军阀混战,黑社会抢劫,官军也抢,又发生了旱灾,没有吃的,李密用树皮充饥。
  后来他降低自己的标准,不立志成为一个大人物,而是只想在乱世中活下去,于是他化名为刘志远(志向远大的意思),找到了一份乡村教师的职业,我相信这只是一个权益之计,就像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就一翻大的事业一样。
  活下去是最基本的,如果连命都没有,权利、理想、金钱、利益等等本来看似美好的东西都只是空中楼阁,如水中月,如镜中花。
  事实证明,李密不是一位好的老师,平时他想的不是他的学生,而是他的理想,他那个成就大人物的理想。内心悲苦,想着想着眼泪就不由自主的留下,想止都止不主,最后诗兴大发,在墙上写了一首诗,大概意思和宋江的差不多。
  例如: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当然了黄巢和李密比还是小子辈,要是李密写应该是: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陈胜不丈夫!
  后来因为这首诗他被人告发(看见禁止在墙上乱涂乱画是件好事),所投奔的亲戚朋友都受到了牵连,被抓起来砍了头,而他却没有事,原因是那天他有事,不在家,因此逃过一劫。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