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的职业性格》
第17节

作者: 陈鸿毅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有的婴儿特别闹,只要醒过来,就要哭啊吵啊没个安分的时候;
  有的婴儿似乎天生的好静,大多时候都是静静地吮吸奶水,静静地看着别人;
  有的婴儿特别容易受惊,有的婴儿动不动就微笑;

  有的婴儿看起来天生的喜欢跟人亲昵,而有的婴儿大多时候对别人似乎没什么兴趣……
  她问我:我敢肯定,人是外向的还是内向的,从他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大体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天生就是这样的!但是,这就是你常说的性格吗?那么,性格是天生的吗?
  有的人在众人面前显得乐观开朗、主动热情,尤其在稠人广众处更是左右逢源,与陌生人一打交道就仿佛对方是自己多年老友,有时说起话来会滔滔不绝,我们说,这是些外向的人。而有的人却沉默寡言,总是怕跟人打交道,而在独处静思中却能够得到更大的快乐,我们会说,他们是些内向的人。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哪儿有热闹,那儿就有他活跃的身影,成了典型的“没事找抽型”那种人,而有的人更喜欢安安静静地呆着,对那些喧闹的场合避之唯恐不及?
  为什么有的人好动、喜欢各种各样的冒险活动,每逢周末或长假,常常呼朋引伴去野餐,而有的人总是更多地考虑是否安全,宁愿在家里悠闲地阅读一本书?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尝试各种新鲜的玩意儿,见啥好象都好奇,而有的人更愿意遵循老套路、使用习惯了的东西?
  这是天生的吗?
  是的,天性如此。改变当然是可能的,但是微乎其微的,不能久长的。

  我一对学生夫妇,孩子取名君临,颇有帝王气象。孩子的名字大凡是父母愿望与性格投注的影子。小君临的高智商很早就表现出来了,小学三年级就在奥数比赛上取得不错的名次,但小家伙就是沉默寡言,再高兴也只是朝人微微一笑。小君临的妈妈说,我们都在努力使他外向一些,但成效甚微,真不知道他长大后怎么办啊!
  我的另一个学生的孩子,是个与君临同龄的小女孩,刚学会说话就叽叽哇哇得没个完,见陌生人总要主动上前招呼,还总是要求一群人乖乖坐着听她做演讲,不然她就不高兴,嘴巴嘟努得可以挂个小油瓶子。她爸也苦恼:打小这么好动好吵吵跟个男孩子似的,真不知道她长大后怎么办啊!
  两个当父母的,由于相反的理由,都为孩子“长大后怎么办”担心。
  我告诉他们说,担心是多余的,试图改变他们的天性更是有害无益的。他们的外向或内向,根子不在他们身上,而在当父母自己身上,外向或内向的生理基础是你们给的。你们先把他们造成一只青花瓷,又试图在成型后再把他烧成一把宜兴紫砂壶,这除了徒劳无功,而且无益。为孩子长大后怎么办去担心,类于杞人忧天——不论哪一种性格特质的人,今后都有适合他们职业发展的方向。

  我们描述自己的性格时,最常用的,莫过于“外向”、“内向”这一对词了。第一个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向与内向的心理学家,是一个叫做荣格的瑞士精神分析学家,但第一个对外向和内向的生理心理基础做出解释的,是巴甫洛夫。
  那我们就从巴甫洛夫说起。
  巴甫洛夫先生跟狗们的亲密接触,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狗们成就了巴氏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但这位伟大的俄罗斯人趴在狗窝里的另一个意外收获,知道的人大概不太多。为了研究狗的条件反射,他时刻关心狗的冷暖,经常深入狗窝,体察狗情,想狗之所想,急狗之所急,终于发现有两类不同行为的狗:一类动不动就摆出一副生命不息狂吠不止的架式,东走走、西嗅嗅的,没个安分的时候,看见同伴,它会主动上前搭讪,招呼;而另一类则喜欢安静独处,看起来对周遭的一切都缺乏兴趣,即使是伙伴们对它表示出亲切与礼貌,它也懒得理别的小朋友们。

  在实验条件下对两类狗的神经反应情况进行对比之后,巴甫洛夫认为:好动好奇好狂吠的那类狗,属于强神经类型,而好静好独处的那类狗,属于弱神经型。前者对刺激不敏感,所以需要较强的刺激来激发它们的神经反应,后者对刺激比较敏感,只需低水平、低强度的刺激就可以唤起它们的神经活动。他进而推测,人的神经系统也可以分为强型与弱型两种。

  到了前一世纪六十年代,沿着巴甫洛夫的足迹,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写了一本叫做《人格的生物学基础》的书,用总体唤醒水平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性格外向,有的人性格内向。外向的人,因为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中的总体唤醒水平比较低,所以需要较强的刺激,才能达到兴奋;而内向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大脑皮层总体唤醒水平比较高,只需很少的一些刺激就足够了,偏高水平的刺激会让他们疲劳,再高的话,他们可能就会感到震憾,没准就崩溃了。

  打个比方来说,对于一个睡得很死的人,你需要大声暴喝、重重摇晃他,他才醒得来;另一种人睡眠很浅,你只需轻轻碰触一下屋里的什么东西,就把他给弄醒了。大声暴喝、重重摇晃,会给他们带来严重的惊吓。
  这对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外向有的人内向,有人喜动有的人好静,有人倾向冒险有人更讲安全,有人好奇而有人不那么好奇,提供了生理心理学上的基础。
  这样,诸如跟人聊天、参加大型宴会、呼朋引伴、发表自己的见解等等,这类事对他们来说,就成为一些很爽的事。外向的人确实更适合当一个演讲家、记者、节目主持人、教师、外交官、销售员等等。
  而内向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大脑皮质,对那些即使是微弱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也是很强烈而且很快速的,要是再寻求过量的外界刺激,即使不崩溃,他们至少也烦得要死、累得趴下才算数。所以,面对促销活动、社交酒会这类嘈杂的环境,早点离开,对他们而言确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2,外向性与职业匹配
  (待续)
  <
  日期:2009-02-28 18:36:21

  2,外向性与职业匹配
  谈到性格特南与职业匹配,以下两个道理很重要:
  第一,一个人的性格具有整体性,是由诸多性格“元素”构成的,各个不同的性格元素之间,往往相因相果,相制相约,所以,仅仅诸如“外向”或“内向”这样一个元素,决非职业适应性的充分条件,甚至还不能说是必要条件,我只能用一个逻辑学之外的词来表达,它是适宜条件、优势条件。这正如一个男子长得帅,决不是博得美女欢心的充分条件,也未必是必要条件,而是比其他竞争者相对地多了个优势而已。猪八戒先生说过“粗柳箕簸细柳斗,世间谁见男儿丑?”,帅哥与猪元帅之间,只有相对优势,如果你以为帅是充分条件,以为帅就可以绝对地赢定对方,那么,你什么时候居然栽在老猪手下还稀里糊涂。当我们说外向的人适合当演讲家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你只要外向,听者就真的买你的账了。

  所谓性格与职业匹配,都应该从“有优势”这个意义上去理解。人这一辈子,如果真的能够把自己的优势发挥足了,把自身潜藏着的资源各整合到位了,所谓的“成功”,便只是发挥优势与整合资源过程的自然延伸而已,正如利润是有效经营的自然延伸。
  第二,世界上罕见谁是“外向”的人,同样罕见谁真的是所谓“内向”的人,其它性格元素也是如此。从任何一个元素上去评估你自己或别人的性格,作为一个具体的人,你或他都只是处在这一元素的某一个维度上。也就是说,说一个人的外向或内向,只是在外向性这一维度上他处于极高、较高、一般、很低、极低等不同的水平上而已。你真正需要弄清的是自己究竟外向到什么程度,或内向到什么程度,而不是简单地用一个“外向”或“内向”的标签,往自己的额头上一贴,以为这就算对自己已经很了解了。倘若如此,“认识你自己”这千古难题,未免也太简单、太小儿科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