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的职业性格》
第2节

作者: 陈鸿毅
收藏本书TXT下载
  前一世纪九十年代初之前,国家对大中专毕业生一直是统包统配的,初上职场的年轻人基本上无须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你的职业发展轨迹是早就被画好的,国家把你安排在某个单位的某一岗位上,你就开始捧上了一块“铁饭碗”,不管这碗的大小是否适合你、也不管碗里的饭你爱不爱吃,你都得捧着,你没有选择,否则就只有失业一条路,这也就谈不上什么职业发展的自我管理。而在更早以前的计划经济条件下,讲的“我是一块砖,天南地北任党搬”,人们的职业意识普遍萎缩,对诸如“职业性格”这样问题的思考,在当时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

  职业生涯规划只有在市场经济的社会条件下才能被催生。当今社会的择业条件、择业观念,都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职业流动性增加、被老板炒了鱿鱼或是反炒老板的鱿鱼,都是今天社会的常态,人们面对巨大的职业压力的同时,也开发了自己的职业活力,从而使人们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真正负起责任来。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为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些大公司也帮助青年员工设计职业发展规划。

  前几年,我会在十一月份左右,到一些高校给即将走出校门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开个职业生涯规划讲座。那个讲座还比较受学生的欢迎,但我知道,他们喜欢这个讲座,并不是因为我为他们介绍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和规划指导,他们对我的讲座真正感兴趣的,是应聘的时候如何对付HR, HR对应聘者设计的各种问题、给予应聘者各种表现机会的目的究竟何在,应聘者该如何应对等等。应该说,掌握一些应聘的“实战技能”,了解一些HR的“机诈”,确实也是他们所需要的。讲座之后,照例是互动,或是学生提问我作答,或是台上台下互相讨论。

  使我颇为感慨的是,认为自己“读错了专业”,竟是许多学生在互动中所抱怨的,也是他们提问时的前提。象下面这样的对话,在大学生与我之间是经常发生的:
  陈老师,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对于一些读错专业的学生,似乎针对性不是太强。能否请您对这样一些学生提供一些指导意见?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你所说的读错专业的学生,应该包括你自己在内吧?
  那位学生默认。
  你学的是什么专业?又为什么认为自己选错了专业?
  我是读会计的,其实成绩还算不错,但这个专业就是不适合我。

  为什么你认为这个专业不适合自己?
  因为不是我的兴趣。我喜欢旅行,喜欢演出,喜欢交朋友,还喜欢象您那样在台上讲课。还有一个情况也很糟糕,我发现自己对数字不是特别有感觉,一大堆的数字,老让我犯困!再说了,我这个人话多,心里藏不住事,财务工作嘛,难免要保密啊啥的,我没法保证自己嘴巴不漏风。
  (如果他对数字真的如他所言“没感觉”,这个学生在财会职业上恐怕不会有什么成就,他确实是选错专业了。)
  我继续追问:你当初为什么选了这个专业?
  不知道,志愿是自己填的,当然也参考了老爸老妈还有老师的意见,好象都觉得这好找工作吧,稀里糊涂就填了。
  ……

  我想,假如这个学生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就有老师或其他长辈对他的职业性格作过分析,“稀里糊涂就填了”这样的事就不那么容易发生了。然而,在大学生当中,当初“稀里糊涂就填了”这样的事,实在是不胜枚举。
  职业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成就自我之途,选择了一种职业,意味着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选择了一种人生状态。人在进入职场之前所受的所有教育,说到底就是为从事一种职业做准备的;而一个人即使离开了职场,退休了,他的身上仍然存留着终生都抹不掉的职业印记。职业之事,可谓大矣,不可不慎。了解一点职业性格的道理,对人们不走错路、少走弯路,实在是非常有必要的。

  古希腊伟大哲人苏格拉底曾经语重心长地对人们说“认识你自己!”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性格是什么样子的、自己真正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一无所知,又如何谈得上“认识你自己?”
  就说巴尔扎克吧,这位十九世纪的伟大作家,后世甚至有人把他的成就和马克思相提并论,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堪称“理论的《人间喜剧》”,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可喻为“形象的《资本论》”。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伟大作家,年轻时由于钱财的驱使,一度就曾经选错了职业。他当过出版商,经营过《巴黎时报》,甚至当过木材商,结果全都是不但没赚到钱,连沿街吆喝叫卖的爽快都没赚到。为了还债,他又相继经营过印刷厂、铸字厂,结果又是债上加债,债台高筑。沉重的债务差点令他年轻时的写作梦想成为永远的梦想。当他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路”而开始写作的时候,还常常因为被债主追逼而带着正在写的稿子,从搁楼里狼狈逃走。

  在营销界提起汽车“营销之神”乔•吉拉德,可谓无人不知。入行第三年,他就以个人年销售1425辆汽车的成绩,打破了汽车销售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这就是说,他一个人就平均每天卖出了3.9辆汽车!从此,他就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营销员”。多少体育运动的世界纪录都已经一再被后起之秀打破,人类体能的多少极限被一再冲决,但“营销之神”乔•吉拉德的业绩至今无人超越。

  跟许多人一样,吉拉德先生最初也完全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在从事汽车销售之前,他曾干过38种工作,简直可以说的胡乱从业。他甚至当过小偷,而即使当小偷他也很不“称职”——被人逮个正着的时候,总是比有所斩获的时候多得多,几回下来,只好乖乖“金盆洗手”。所幸的是,他遇到了一位职业规划师。这位职业规划师力主他去从事销售工作。从此,世界上少了一个蹩脚的小偷,却多了一位业绩在半个世纪之后仍无人超越的汽车销售“单打冠军”、“营销之神”。

  举巴尔扎克、吉拉德作例子来讲,听起来显得太远了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坚信“人人是人才”这句话无论如何都是正确的,所谓的“失败者”,许多时候其实只不过是那些选择了一些不适合自己做的事的人;所谓的碰壁者,更是因为还没找准自己,因此而没找准属于自己岗位的人。两千多年前的庄子讲了个名叫支离疏的“超级残疾人”的故事,此人“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畸形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然而即使是这样一个人,还是挫针治线,足以糊口;鼓筴播精,足以食十人。这天底下,好歹还有个他的位置,何况健全人?又何况有着自己的专业背景、有着一技之长的现代人?

  我读到过许许多多求职者四处碰壁、创业者出师不利的叙述,但我不敢肯定在这些“失败者”中就不会有巴尔扎克们,就不会有吉拉德们。我相信,他们只是还没有找到那个“自己”。不论是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还是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上看,这都决不是什么安慰话。
  日期:2009-02-13 22:28:05
  其次,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职业性格决定着工作绩效和未来的职业成就,我们才会真正有勇气在应聘面试时不去委曲自己而满足“社会期许”。
  求职者经常陷入社会心理学所谓的“社会期许效应”,从而导致自己的求职失败——注意,这里的失败并非只是你被淘汰,而是指得到了一个你并不理解其岗位特征、因而终究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你的“鸡肋”的职位。
  这个“社会期许效应”,我这里作个简单的解释:任何组织都必须甄选出性格与其岗位相适配的成员,才有可能实现这个组织特定的任务和目标,所以,对一个人的职业性格作出准确的评鉴,是一个组织甄选合适人才的重要步骤。比如你为了应聘销售经理这个岗位,可能会面对主考官放到你面前的某一份测试问卷,你在其中很可能会遇到类似于如下这样的一个李克特量表题:

  你的性格很外向——
  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不确定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这个时候,你会选择在哪一点上打勾呢?如果你知道人们一般地认为外向是一个销售人员必要的性格特质,那么,哪怕你并不真外向,或实际上的相当的内向,为了“先得到职位再说”,你也可能会在“a.非常同意”这一选项上打勾,这种为了满足他人或岗位期待的选择,就是所谓的“社会期许效应”。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