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1月,我们的专用芯片第一次试流片。Mitch带着芯片样品,立即赶到了惠州,我们紧张地开始了芯片的测试。 之所以紧张,一方面因为这是我们产品的核心所在,更因为我们按照一次流片成功的预计,已经和美国TVB签订了供货合同。第一批产品预计将要在1995年2月到达美国,届时TVB将在完成系统测试后,正式开通卫星电视付费频道。三天的测试很快就结束了,谭自强报告芯片一次投片成功。眼看产品经过近一年的研发,就要投放市场了,公司上下空前欢喜。Mitch立即返回美国,准备正式生产投片。 没过两天,谭自强悄悄地找到我,“谢耘,有个不好的消息,我们刚刚发现芯片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我大吃一惊:“是什么问题,为什么开始没有发现?”
原来,当时测试时,技术人员只是注重了功能的正确性测试,没有去测试片上存储付费授权信息的存储器的电流消耗量。这部分存储器中的数据是不能丢失的,要能够用纽扣电池维持十年的时间,所以其消耗的电流要在纳安培水平上才行。Mitch走了以后,他们才想起测这个指标,一测吓了一跳,电流高达毫安培量级。这意味着使用纽扣电池数据只能保持几天,而不是原来设计的十年。“所有的频道你们都测了吗?”我焦急地问。“100个频道分为4组,每组我们都测过了。”“一定要封锁消息,不能再让更多的人知道,也不要报告给公司领导,我们赶紧商量一下。”我第一次用命令的口气和谭自强说话。
这个消息对我来讲如同晴天霹雳。 我在心中紧张地盘算着如果芯片不能使用,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确定芯片的问题,重新修改设计再去投产,至少需要两个月的时间。而在客户那边,由于我们是新产品,所以没有系统可靠性方面的优势。一旦芯片的问题曝光,客户采用其他厂家的系统几乎成为必然,同时我们潜在的客户也将对我们系统的可靠性产生疑问,哪怕在我们改掉缺陷之后。
而且,当时公司经营情况不好,从上到下对这个项目寄予厚望,如果丢掉第一个合同,对公司将是一个沉重打击。一番盘算下来,我更加从头凉到了脚—因为我根本看不到任何能够补救这个缺陷的办法,而其导致的结果又如此严重。 几个人坐在一起,费尽心思,除了重新投片以外,也没有想到其他任何出路。我突然想到,除了那100个正常的付费频道外,我们在芯片上还设计了4个“每次观看付费频道”(Pay Per View Channel,简称PPV)。“4个PPV频道你也测过吗?”“100个都不好用,那4个怎么可能没问题?”谭自强显然没有信心。“我们还是测一下看看。”我坚持道。
我在旁边紧张地看谭自强的测试。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奇迹竟然在我们走投无路的时候出现了—这4个频道的电流消耗与我们设计的完全一样!大家简直无法相信这个结果。反复的测试表明,这不是白日做梦。可是,最初的激动很快就演变成新的无助—TVB准备上4个频道。但是通过分析,由于PPV工作方式与普通频道不同,4个PPV频道只能当做两个普通付费频道使用。真好像刚爬出泥潭,又跌入深渊。
显然,我们产品就是这个样子了,出路只能从客户那边来想了。我强迫自己静下心来,排除将要发生的灾难性后果对我心理的影响,又开始了冥思苦想:从客户的商业计划分析,由于他们是第一次开通付费频道,所以尽管客户计划开通4个频道,但是开始只会先上一个,半年后再上第二个。看来我们只能在这其中找机会了。我把谭自强等找到一起,讲了我的设想:先用两个PPV频道作为一个普通付费频道用,让TVB按时开通第一套付费电视节目。随后的半年当中,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芯片的修改。然后再用新的机器,换回前期交付给客户的带有缺陷芯片的产品,当然到时候要找一个恰当的理由。
这样,我们的损失最大也只有前期的供货,而得到的是第一个合同的顺利执行以及市场形象的维护。 这个主意有点出乎大家的预料。大家还探讨了肖萌提出的,通过4个PPV频道,用授权管理系统来实现多个普通付费频道的可能。肖萌也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毕业生,比我低四级,原来在公司负责卫星电视接收机的产品开发。他在电视加密收费产品准备生产的时候,加入了这个项目。 经过权衡,我们一致认为尽管我的建议风险很大,但是也只有这一条路可走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带着装有缺陷芯片的产品,在客户和公司其他人员,包括总工程师和其他高层领导都不知情的情况下,我抵达了美国,开始向客户销售。
三个月后,卫星转发器涨价,TVB决定暂时只开设一个付费频道。自然我们也就不用更换新的机器了,尽管当时修改后的芯片已经投产。 一场灭顶之灾,以我们没有任何损失的结果,消解得无影无踪。
是命运?还是天助?只是这个过程,让肖萌提心吊胆了几个月的时间—他同第一批产品一起,被派到美国做现场技术支持。 这是我第一次作为风险的直接承担人面对严重的危机,而且主动采取了以前我自己不可能采取的方式来应对。它让我相信自己确实从周博士那里学到了一些做事的真谛,大大增强了我面对挑战时的信心,也开始习惯在工作中应对各种出乎预料的险情。
几个月后,我大学的同学甄宏加入了我们的队伍。在得知这件事情的经过后,他不太赞成地说:“谢耘,你的胆子也太大了。”确实,从公司的管理规则来看,我是没有权力在高层不知情的情况下处理这件事情的。可是当时的具体环境使我至今确信,我的做法是惟一能够保护公司利益的选择—如果报给高层领导,由于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理解的局限,他们很可能否定我们的建议;而且,我设计的应对方案,也没有对客户不负责任。当然,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做过这种越权的事情。不过,我的胆量确实是被这次经历给练出来了,恢复了一些我少年时代“敢说敢干”的性格。
日期:2006-4-21 09:36:46
【连载四】 亲情幻境
集团总裁张云峰和其他的几个核心高层管理人员,是某著名IT公司的创始人,当他们外请一位“高人”出任那个IT公司的总裁后不久,他们自己便纷纷离开,创办了新的公司。新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利用当时社会转型的一些机会,曾经赚过很多钱,其财务软件产品,也曾做得相当出色,应该说比当时的用友公司影响更大。所以后来新公司在广东省惠州市投资,在寿华科技园旁边成立了集团公司。不过这个时候,公司的经营情况已今非昔比。为了让集团公司再有新的发展,张云峰三顾茅庐,请来了正在养病、刚刚离任的南方某市电子仪表局前局长,出任集团公司总经理。在他们共事的前期,两人之间非常信任,张云峰在北京每天早上第一个电话,总是打给远在惠州的总经理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