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崩溃——哈布斯堡的徘徊与没落》
第12节

作者: 南阳太守_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次推选影响深远,因为谁也没有想到腓特烈三世的统治将延续53年。在这53年中,选侯、教皇如过眼云烟,只有常青树腓特烈三世屹立不倒。他的江山虽屡受挑战不甚稳固,但他却借着“剩着为王”的必胜法则真正确立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帝国权威。况且他也主动寻求这种神授权威。
  此时的教会内部再次陷入分裂,巴塞尔公会议推选出来的菲利克斯五世伪教皇与罗马教皇尼古拉五世,分庭抗礼。腓特烈三世积极支持罗马教皇对抗菲利克斯,最终逼得这位伪教皇自行辞职。作为回报,罗马教廷自“卡诺莎之辱”以来再次允许皇帝对帝国范围内的教堂施行控制权,并为腓特烈三世加冕称帝。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哈布斯堡家族先前尽管做了几任德意志国王,却从未有人被教皇加冕为皇帝,腓特烈三世因此成为哈布斯堡家族第一个皇帝。

  腓特烈要好好利用一下教皇给与的宗教神威。他努力实现中世纪以来已经逐渐破碎的基督教二元世界的理论——教皇掌管精神世界、皇帝统治世俗世界,试图让家族对世俗世界的神圣统治权变成现实。这不仅仅是对他们自己领地的统治,而是作为神特选的王朝对整个文明世界的领导权。他首先承认伪造文献——“大特权状”是有效的,确认“大特权状”是帝国法律。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AEIOU”说法。

  AEIOU乃是德语“Alles erdreich ist Osterreich unterthan”的缩写,正好是拉丁字母中的五个基础元音,用英语翻译过来就是“It is for Austria to rule the whole world”(奥地利皇室注定要统治全世界)。他精通魔法玄术,命人将他所有家产都神秘的刻上字母AEIOU,使家族对帝国的统治带有“君权神授”的色彩,使哈布斯堡王朝是作为神特选的王朝统治整个文明世界(基督教世界)。腓特烈三世对自己高贵的血统信心十足,在他的神秘魔法下,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神圣罗马帝国有机联系起来,波西米亚和匈牙利王位、德意志王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位在哈布斯堡家族这里成为事实上的世袭职位。正是因为这种在欧洲政治格局中的高级地位明显违背了近代早期欧洲的政治现实,哈布斯堡家族和德意志一起才迟迟没有进入到民族国家的序列之中。哈布斯堡认同的的是中世纪普世帝国的传统学说,当新的权力竞争理论逐渐占据欧洲各国的政治舞台的时候,哈布斯堡同德意志却在事实和假想之间纠缠不清,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最终让这个帝国面临着撕裂的危险。

  日期:2012-06-03 15:17:01
  7、1453年
  公元1453年是大明帝国的景泰四年,是特别平常的一年。但在欧洲历史上,这一年具有转折性的意义,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三件大事。
  一件是持续了116年的英法百年战争终于结束。这场战争从1337年开始,到1453年以波尔多英军投降为结束。断断续续的战争期间,尽管法国国王逐渐取得对罗马教皇的优势,但因与英国进行战争,尚无暇顾及欧洲中心事务,对神圣罗马帝国也很少造成挑战。战争让两国发展出不少新战术和新武器,更重要的是英国对法国的侵略,使法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少女贞德被英军捉住处死这件事情,让法国的民族义愤达到了顶点。此时,战争的性质已经由亨利六世和查理七世争夺王位的战争转变为民族解放战争,法兰西人民的民族意识在欧洲大陆第一个觉醒,这使得法国具有相交于其他国家最先进入民族国家阶段的优势。所以战争胜利之后,法国的瓦卢瓦王朝在夯实统治基础后,开始把视线转向东面,成为哈布斯堡家族最为强劲的对手。

  更为重要的事件则是奥斯曼土耳其于1453年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标志着中世纪的结束。拜占庭的陷落影响深远:
  一、神圣罗马帝国再也没有拜占庭帝国这样的东方屏障作为缓冲地带了,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帝因其领地的位置将不得不单独面对伊斯兰教徒的进攻,苏莱曼大帝和后来的继任者们成为哈布斯堡王朝又一外患;
  二、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女儿索菲亚长大后嫁给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索菲亚佩带着拜占庭帝国威严的双头鹰徽记来到俄罗斯。这样早先信奉东正教的东斯拉夫人,便宣称继承东正教的衣钵。索菲亚协助夫君联合、扩张俄罗斯领土,伊凡三世一举从大公变成东正教皇帝,以后的继承人更是自称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并立,独立于欧洲政治系统。

  三、拜占庭的教士们逃到罗马,他们携带的希腊文圣经和希腊罗马时代的典籍让罗马人惊讶不已。虽然他们早先已经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但原文典籍的“发掘”更加促进人们对自由时代的向往,他们开始把先前的古代称为“黑暗的中世纪”,以一种全新的“人文主义”思想推进欧洲人的精神再造。
  第三件事情就是古登堡发明了铅字印刷术。虽然遥远的东方早已开始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但欧洲人对书的复制仍然停留在手抄阶段,况且只有教士才有资格抄写圣经。普通人只能在教堂里聆听教士的指导,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圣经,教会在精神世界里掌控着人们的思想。古登堡发明了铅字印刷术后,使得圣经的快速复印成为可能。虽然此时欧洲人能看懂圣经的人还是少数,但他的发明也间接促进了文艺复兴,使众多作品得到最为广布的传播。

  不过我们的皇帝——腓特烈三世对于上述三点并未同等的看待,对他而言,土耳其的进攻才是最让他揪心的事情。
  对于土耳其人的进攻,腓特烈几乎无所作为。他虽然于1468年成立了圣乔治骑士团(Order of Saint George),但没有提供足够多的资源,所以屡屡遭到失败。
  真正抵挡土耳其人的是匈牙利将军约翰?匈雅迪(John Hunyadi),这位将军曾在贝尔格莱德成功抵挡了土耳其人的围攻。他和捷克的乔治?博迪布拉德(George Podiebrad)一起,在腓特烈统治的前半期抢了他的风头。腓特烈三世权威的主要来源是他对拉迪斯劳夫的监护权,因为拉迪斯劳夫是波西米亚和匈牙利的国王兼奥地利公爵。腓特烈顽固地拒绝放弃对拉迪斯劳夫的监护,即使后者已经长到了奥地利传统承认年龄的12岁。

  腓特烈的拒绝让奥地利等级会议于1451年组成了迈尔贝格同盟,匈雅迪和博迪布拉德后来也加入进来,他们围攻刚刚从罗马加冕回来的皇帝,腓特烈三世焦头烂额,在释放了拉迪斯劳夫后,丧失了很大一部分权力。
  日期:2012-06-04 10:07:22
  8、腓特烈三世
  匈牙利王国大将军和摄政约翰?匈雅迪1456年击败奥斯曼土耳其10万大军,不幸的是他在当地感染疫病而死去。但匈牙利人看到了胡尼亚迪家族的实力和决心,所以当拉迪斯劳夫也于1457年死去后,匈牙利等级会议就选举匈雅迪的儿子马提亚斯?科维努斯为国王。
  波西米亚也选择博迪布拉德为国王,不愿继续被哈布斯堡统治。
  而此时腓特烈三世也受到兄弟阿尔布雷希特六世的挑战,这位兄弟率领大军入侵下奥地利,而当地人却以雷鸣般的掌声夹道欢迎他的到来。

  顿时波西米亚、奥地利、匈牙利全面陷入对皇帝不利的局面。皇帝采取的策略是什么呢?
  出乎意料:忍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