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货币惹的祸——透过金钱来解读历史》
第42节

作者: Lov_vinccy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还有人发现了更为严重的情况,铜钱融化销毁了铸成铜器更赚钱,售价是同等铜钱价格的三、四倍……
  嗬,300%的利润,还不拼了命销毁铜钱铸铜器?
日期:2012-06-04 13:31:03

  8.10谁害死了我们的大唐
  也不能说唐帝国的中央政府没有做事情,为了解决“钱荒”问题,政府出台了很多措施。
  一是放开小铜矿开采,奖励采铜。
  793年,唐德宗公告天下说天下铜山任人开采,铜则由官府收买用来铸钱。
  由于容易开采的铜矿山历代都开采差不多了,新开采小铜矿成本高昂,没有什么利润,赔钱的买卖自然没有傻瓜愿意去做,所以这一条等于没有说。
  二是采用收购民间旧铜器用来铸钱,并且严厉禁止销毁铜钱铸成铜器。
  这一条嘛,想想都晓得了,300%的利润啊,马克思咋说的来着?
  至于收购旧铜器嘛,不可能有人蠢到故意把400文的铜器销毁了铸成100文的铜钱!
  三是要求那些有钱人,都把钱拿出来用,禁止人们藏钱。

  唐朝CEO下诏规定,人们存钱不能超过5000缗(音min,同贯,等于1000钱),超过部分限1~2各月内购买实物储存;后来标准又放宽到超过10000~100000贯,应在1年内花完,超过100000贯,2年内花完。
  可是,问题是,人家自己挣来的钱,存起来当财富,花不花关你朝廷屁事啊,凭什么你要求人家多少天多少天之内必须花完呢?
日期:2012-06-04 13:31:38

  更何况,平头老百姓本身也没有多少钱,真正藏钱的人恰恰都是与官府沾亲带故的贵族,或者有权有势的军阀,人家不用,你又有什么办法?
  尤其是,有了唐太宗的表率作用,我们大唐朝的皇帝们,不管再荒唐,都还是做出一副“爱民如子”的样子的,不会动辄武力搜查民众住所,所以这些办法最终都成了空话。
  这个办法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政府动不动说老百姓总是爱储蓄,不爱消费,所以政府不得不“替你花钱”,还打着“消费拉动GDP”的口号!

  哎,政府为啥不想想自己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情况,也不想想那些平头老百姓究竟有多少钱?
  看看动辄存钱几百万、几千万的人,都是些什么主儿?房产改革人民口袋掏空,教育改革逼得父母发疯,医疗改革等于提前送终,企业改革群众下岗停工,好不容易挣下几千上万块钱,生活丝毫没有保障,老百姓哪敢随便花钱?
  你去买“苹果四代”,我买回四袋苹果,谁不知道消费啊?如果我渴了、饿了、想炫耀了,我自然就会去消费,反之,如果我要存钱用来对付养老、医疗、买房以及孩子教育等问题,你再鼓励我消费我也不敢啊!
日期:2012-06-04 13:31:58

  四是唐帝国出台政策禁止商人们携带大量钱币出境,类似于今天的外汇管制,凡是出境,规定每次只能携带多少多少铜钱,甚至禁止携带出境。
  结果就是导致了“商贾皆绝”,严重妨碍了社会上正常的经济贸易和商品流通。
  五是忍痛割爱损失一点政府的利益,由官府出面购买布帛,提高物价,增加社会上铜钱的流通量,鼓励人们交易中使用布啊、绢啊的进行交易。
  六是允许“除陌”,就是和南北朝时候的“短陌”一样,以不足值铜钱充当足值铜钱。

  唐宪宗时规定“以九百八十文充一贯”,到唐穆宗时规定“以九百二十文成贯”;至昭宗末年,“京师以八百五十为贯”。
  ……
  就这样,表面上看政府很努力的出台了很多措施增加铜钱流通,看似很为民众着想,实际上,由于不放弃政府自己的既得利益,这些措施最终都成了空话。
  甚至,由于某些规定,铜钱的紧缺的情况反而愈加严重。

  社会上缺钱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税收以铜钱为主,如果真为老百姓着想,改了这个才是根本,这个措施不改,其他的所有政策都是在糊弄和哄骗老百姓。
  就像现在,中国大城市房价不断上涨,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央银行印钞太多,在于政府控制土地供应。
  这两条不改,其他看似为老百姓着想的任何措施都是忽悠,甚至都是变相抬高房价。
日期:2012-06-04 13:32:23

  不管怎样,缺钱、缺钱,缺钱已经成了唐帝国的一个不治之症了!
  凭心而论,唐太宗的“民为重,君为轻”以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理念是贯穿到后代的血液中去了,唐帝国终其一朝,除极少数皇帝之外,绝大部分皇帝都比较爱民。
  唐朝恢复了隋文帝曾经建立过的“义仓”制度,每到收获季节,“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需要根据富裕程度的不同把一定的粮食存入义仓,贫困户和少数民族免收,如果到了灾荒年份,就需要把义仓里的粮食发放给灾民。

  放高利贷的事儿各朝都有,但唐朝法律规定,不许搞“利上加利”的野蛮盘剥,借债人还款的时候,如果所还利息已经超过本金一倍的,债务就此终止。对于要求别人用家产来抵债的情况,如果对方家产超过了你借出的金额,就视为“赃款”,这就杜绝了黄世仁强抢白毛女之类的恶劣事件发生。
日期:2012-06-04 13:32:46

  再美好的朝代,也有他衰败和灭亡的时候。
  为了解决缺钱的问题,唐朝中后期有一个CEO曾规定,交易金额超过100贯,必须一半使用粮食或者布匹,到了后来,干脆规定超过5贯的交易就必须使用粮食或布匹。

  在一些偏远地区,人们也的确用盐和布匹充当货币,甚至有用朱砂和头巾做钱来用的,云南一带还在用他们的贝壳,汉中一带人们干脆用活鸡、活鸭来做钱。
  然而通货紧缩的发生,使得人民都不愿意种田,因为产出来的东西太贱,卖出去的钱根本不够缴纳赋税,所以不少人干脆冒着杀头的危险私贩茶盐。
  到了唐懿宗、唐僖宗时期,关东一带连续数年水旱灾害,农民以蓬蒿为粮、以槐叶为菜,但在宦官专权的体制之下,税收征管的力度却从未放缓,通货紧缩的情况下,老百姓负担愈发沉重,即使拆屋卖儿,却连税吏的酒食之费都难以凑齐。
  唐朝后期,为了增加政府收入,实行盐茶专卖政策,以低价收购盐茶,利用专卖权高价卖出,谋取暴利。这时候,黄巢、王仙芝等私贩盐茶的商人,趁机结成群体与政府对抗,在农民的支持下,最终演变成农民大起义,攻入长安,彻底打烂了唐王朝统治的根基。
  起义军虽然被唐末名将李克用以及起义军叛徒朱温击败,但唐王朝却自此摇摇欲坠。
  后来,朱温鸩杀了最后的两位唐朝皇帝,建立了叫做“梁朝”的新公司,辉煌的大唐就这样与我们说“拜拜”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