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货币惹的祸——透过金钱来解读历史》
第41节

作者: Lov_vinccy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6-04 12:10:33

  赚了不少钱之后,第五琦升任宰相,又建议铸造以一当五十的“重轮乾元重宝”。
  两个“重宝”流通后,可想而知,市面上物价立马暴涨,并且刺激了民间的疯狂盗铸,本来安史之乱之后民众就穷,再这么一折腾,穷人都只有饿死的份了。
  史书上说“饿馑者相枕于道”,第五琦由此被问责,最后被判流放。而杜甫的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正是这一时期这种掠夺性货币政策的真实写照。
  好不容易搜刮一点人民的财富,唐肃宗却不珍惜利用,他借用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居然与回纥兵约定“土地、贵族归大唐,金银财宝及全城子民任回纥掠夺”。
  有唐肃宗这种“置人民于不顾”的精神,“安史之乱”怎么可能会被轻易平定?
  内忧外患之中,唐肃宗登基仅3年就一命归西,“安史之乱”也还继续乱着。
日期:2012-06-04 12:11:43

  “安史之乱”后来还是被平定了,但大唐帝国的赋税制度却已被“安史之乱”彻底打乱,货币体系根基开始动摇,大唐帝国也由此衰落下去,再不复盛唐之辉煌。

  至于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个枭雄,有太多相似,相似得让你不得不感叹历史之神奇。
  他们共同造反,后来一个占了西都长安,一个占了东都洛阳,各自也都称了帝,而且都叫“大燕皇帝”。
  更绝妙的是,两人都只顾着造大唐的反,儿女教育工作做得不怎么好,安禄山后来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所杀,而史思明最终也被自己儿子史朝义所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史家父子这对造反家,不仅称了帝,还造了钱,钱造了两种,一种叫做得壹元宝,另外一种叫做顺天元宝,得一、顺天,也不知道这史思明和他儿子咋想的。
日期:2012-06-04 12:12:43

  读历史,轻飘飘的一个词“安史之乱”,谁知道这竟代表3600万生灵涂炭!

  根据有关记录,安史之乱爆发之初的公元755年,唐帝国有人口5292万,5年之后,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人口锐减为1699万,仅仅5年之间,全国每10个人里面就有7个要么战乱兵祸而死,要么饥寒交迫而死。
  再强盛的帝国,没有人,也要垮了下去。
日期:2012-06-04 13:28:06

  8.10装糊涂
  “安史之乱”打乱了唐帝国原有的统治基础——租庸调制。
  在战乱影响下,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为了保障税收和粮食需求,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美好的租庸调制再也维持不下去了。
  各地叛乱逐渐平息后,国家重新趋于稳定,唐德宗于公元780年实施“两税法”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取消租庸调制,仅保留保留户税和地税,税赋总额量出为入,各州分摊;户税按照财产等级划分的“户等”(家庭等级)征钱,地税按亩征收谷物,户税、地税均分夏秋两季征收,故称为“两税法”,不定居商贾人士征税1/30(后改为1/10)。
  这种税法成为我国后来封建社会所奉行的基本税收制度。
  实施两税法实施的初衷是希望按照财产和田地等级纳税,打击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的现象,但由于土地合法买卖,也会导致土地兼并集中的趋势总是越来越严重,而政府长期不对“户等”进行调整,越到后来,越富的人相对而言出钱越少。
  以上两条,以后历代封建王朝莫不如此。
日期:2012-06-04 13:28:38

  一个王朝建立之初,财产和田地等级划分尚算合理,但越到后来,越不合理,土地兼并再度盛行,贫富分化日趋严重,一旦遇到灾荒、战乱、滥役劳力,再加上折腾货币掠夺民众,普通人民便活不下去,就只有起来造反。

  也就是说,“两税法”和折腾货币,奠定了以后中国王朝更替的基本模式。
  针对于唐朝来说,“两税法”的实施还造成了另外一个严重后果:更加缺钱。
  “两税法”有一个很重要的“户税”,这个税以前是以实物(布、绢或者土特产啥的)为主的,但现在改成了钱,这使得国家税收收入发生重大改变,以前收上来税都是粮食、布匹为主,现在改成了以铜钱为主了。
  钱都集中到政府手中去了,社会上流通的铜钱数量就自然越发稀少珍贵了!
  刚刚施行两税法之时,一匹绢折钱3300文;14年之后,最多折1600钱;到40年之后,大约只能折钱八九百钱了。
  你立马就明白了,这叫“通货紧缩”,东西越来越贱,钱越来越值钱了!
  这可与我们现代社会大不一样啊!

  北京北四环路边上的房子,1998年每平米才3000多元,5年后的2003年就变成了5000多元,再过5年后的2008年,价格已经上涨到20000元/平米……
  还不买,2010年给你上涨到30000元/平米!
日期:2012-06-04 13:29:03

  大家都晓得,这叫通货膨胀,钱越来越不值钱了。

  你想不想知道蹊跷在哪里,区别在哪里,秘密在哪里?
  原因不在房子或者布匹上,唐朝那几十年间一匹绢的价值不会怎么变的,变的是在社会上流通的铜钱数量;从1998年到2009年,建造一平米房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语)” 也没有怎么变过,变动的只不过是人民币的数量。
  那为什么会出现一个降价,一个升价的情况呢?
  因为唐朝政府不能随心所欲的供应铜钱(受制于铜的开采),而我们现在的政府却可以“点纸成金”,变魔法一样随便供应纸币。

  接下来你要问了,看起来相反的两件事情,哪一个对老百姓好呢?
  嘿,你终于问到点子上了。
  那我告诉你,任何一个对老百姓都不好,归根结底都是政府掠夺老百姓的财富,归根结底都是把财富尽量往政府和少数富人手里集中!
  只要朝廷不想着为老百姓干实事,而是和老百姓进行经济博弈,因为朝廷有制定规则的权力,所以不管怎么样折腾货币,与朝廷关系密切的权贵们可都是常赢将军,每一次都能大赚特赚穷头老百姓的财富。

日期:2012-06-04 13:30:27

  就来看看唐朝的“钱越来越值钱”的事儿吧。
  老百姓缴税是以钱来上缴的,而且是规定好的,但老百姓可不会造钱啊,它需要卖掉粮食或者布匹才能换回来钱,粮食和布匹价格下降的越厉害,政府实际收到的财富就越多;至于富人们,为什么富,就是因为有钱,物价下跌,钱可以买更多的土地、更多的房子,更多的粮食、更多的布匹,甚至买更多的奴婢妻妾……
  韩愈、白居易等好几个为民着想的贤臣们,都看出来这个猫腻,几次上书要求把户税改成征粮食或者布匹,可皇帝就是装糊涂不愿意改。

  唐穆宗的时候有个叫做杨於陵的大臣就说,过去铜钱四方流通,现在都收到官府;过去大批铸钱满足流通,现在减少铸钱炉搞自残;过去钱都境内流通自家用,现在搞到国外也通用;商人要大量存钱用于放贷,掉到河沟里茅坑里又有不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