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人笔下的情色北宋》
第5节

作者: 音有误周郎顾
收藏本书TXT下载
  金罍(音雷):饰金的盛酒的大容器。
  春酲(音程):春日醉酒后的困倦。此处有的版本作“春醒”,其实是错误的,因为《木兰花慢》的韵律要求,所有的韵脚都是平声,若是“醒”字为仄声,不符韵律。
  清明时节的景色从一个“拆”展开,“拆”字说尽桐花开放之态。一阵细雨,洗净天空。杏树长得正炽,其势若火烧漫过整个树林,缃桃如同刺绣一般于田野,美景如画。此三句真可谓是苦心造诣。
  接下来就是踏青的具体描写了。“倾城”二字轻描淡写处,却让人感受到在城中压抑了许久的人们纷纷出城到郊外踏青的急迫心情。《东京梦华录》中有“莫非金装绀幰.锦额珠帘.绣扇双遮.纱笼前导.士庶阗塞诸门”的描述,其中“士庶阗塞诸门”不就是对“倾城”最好的注释吗?而“金装绀幰.锦额珠帘”也就是词中所说的富贵人家香车宝马,逶迤而来。

  游人中要数那些姿态姿态万千的“盈盈”女子最为惹人注目。她们或据地斗草,或占地寻芳,有的把自己打扮的妖艳无比,竟直接邀请那些富家子弟风流帅哥与其共赏美景。
  “向路傍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这句词描写的到底是何种情景,笔者实在是不知如何解释才能真正表达出柳永的词意。“遗簪堕珥,珠翠纵横”意为游者多富贵,斗草踏青、觥筹交错,兴致之高以至于忘乎所以,其典出《史记 滑稽列传》,而《东京梦华录》中有“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之句,看来北宋人民玩起来比我们现在high更happy!《武林旧事》更是有如下记载“至夜阑则有持小灯照路拾遗者,谓之“扫街”。遗钿堕珥,往往得之。”呵呵还有人专门挣这种钱,北宋果然富有奢靡,干什么都能挣钱,商机无处不在啊!

  身处佳地的人们“欢情”之下畅饮,陶然大醉,如玉山之倾倒。《世说新语 容止》中形容嵇康“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倾”。此情此景,已顾及不到明天整日酒困倦卧,且图今晚尽情暴饮狂欢!
  读《东京梦华录》,我们是看北宋的繁华,而吟柳永的词,我们放佛和词中的人们一起倾城寻胜,与众“盈盈”们一起踏青欢情,真正的走入了这个梦幻的年代。用词这种如此凝练的语言带给我们如此强烈的代入感,柳永无疑是做的很好的。
  日期:2012-05-12 11:34:14
  对于清明节这个重要的节日,许多小令词人也都有过描绘,因是小令,所以没有柳永的这种大场面,但对某一场景细节的描写,小令自有其优势。
  不禁想起郭德纲的相声,说女友要吃龙虾,结果他带着去了一家卖小龙虾的的小店,女友怒,郭反诘:小怎么啦?小就满足不了你啦!呵呵,轻松一下。

  小令高手晏殊的《破阵子》让我们看到两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在清明节时的欢快场面。
  燕子来时新社,
  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
  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
  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
  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新社:即春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春社日。梨花落后清明:古时有花历,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应三信三芳开放。春分节的三信是海棠、梨花、木兰花。梨花落后,清明即来。
  双脸:双颊。
  上半阙词人用典型的传统手法写景状物告诉我们时正值春日,池台上已长出碧苔点点,黄鹂也因春色而鸣啼,柳絮漫天飞舞。在这种佳节美景下,现出两个天真活泼的少女。采桑路上相遇,“今天你怎地这么开心,莫不是昨夜做了好美梦?”“嘻嘻,才不是呢。刚才和人斗草,我连赢了好几下呢!”不曾说完已是笑靥如花。

  如此清新欢快的生活之景,一美至斯!
  我们现今的人已无法再找到这种快乐的感觉了。同事头晚打牌,第二天见到他时神色萎靡,以为他输钱了,同事有气无力:一吃三,大胜!说完倒头于桌上呼呼大睡。唉,今人赢钱还不如宋人赢草!
  北宋词坛一向藏龙卧虎,在柳永离世后的三年,他笔下的那座“东南形胜的三吴都会”就出生了一位在长调创作上堪与之匹敌的词坛大家----周邦彦。他笔下的元宵佳节胜景则另有一番风味。
  日期:2012-05-13 10:41:58
  百度一下周邦彦: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专业写作词曲,这点很重要)。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和柳永有的一拼)。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对词的发展最大的贡献)。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这点承柳永)。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已佚。

  周邦彦出生在“自古繁华的钱塘”,生长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环境中,平日里看到的都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豪奢景象,慢慢的养成了放荡形骸、浪漫多情的性情。还好他出生在官宦人家,自幼勤学苦读博览群书。23岁时游历东京,入太学读书。初到时感觉到汴梁的繁华非杭州可比,又目睹了士大夫们的奢华悠闲的生活,周邦彦暗下决心一定要入仕,这样才能过上那样的日子。公元1084年,他终于等到了机会。神宗皇帝驾临太学,数百学子纷纷献上歌颂朝廷的文章,以期上达天听。周邦彦的《汴都赋》文采飞扬,更厉害的是用的好多字都是古字,以至于右丞相李清臣只能按偏旁来读。神宗很是诧异,于是擢升周邦彦为太学正。呵呵,从学生一跃为老师了。虽如此,但太学正职位比较低,只是个八品官,没什么正事,于是周邦彦整日混迹于青楼楚馆。随后的日子里他开始了外放生涯,直至公元1097年还京,随后提举大晟府,这使得他从一个业余的词作家变为一个职业的写词、作曲的乐官。这一职业使得他专心研究词曲,并自度出十几种新的长调(音乐家?是,音乐家!),这点在两宋词坛无人能及。由于他不仅精通音律,而且对音律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周邦彦对词的最大贡献在于词的律调的创制和审定,就是对词的写作规范化了,其程度甚至精细至四声中的每个声调的使用。佩服啊!而且周邦彦的词对写作技巧和手法极为讲究,构思巧妙,且“言情体物,穷极工巧”(王国维语)。如果宋词非要分流派的话,豪放、婉约、格律三大派中,周邦彦无疑就是格律派的宗师,开山鼻祖。他对南宋的词曲创作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周美成眼中的上元节吧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