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
第55节作者:
陈士陈观水 原来对于婴儿,被举得高高晃来晃去,无疑是有着风险的。出生四个月以内的婴儿还不能认人,将父母和其他人看作是一样的。而一旦出生四个月以上,婴儿通常已能认人,能认出父母。所以,当出生四个月以上的婴儿被举得高高晃来晃去的时候,会得到两个信号,一个是这个动作很危险,会伤害到自己,另一个是做这个动作的是父母,他们是会保护自己的,所以不会有危险。好了,既然没有危险,当然就不必恐惧了。而当婴儿长到一岁以后,就会明白父母做的这个看似危险的动作,其实是非常安全的,这是一种游戏的方式,于是婴儿开始享受这个过程,被举得高高晃来晃去的时候会开心地笑起来。这种感觉就像他们长大后坐过山车或我们大人看恐怖片时的感受。
好了,现在许多网友想来已经明白了让那些圈外人甘心接受差别对待的办法了,这个办法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很简单。
这究竟是个什么办法呢?
从“一样”开始,到“不一样”,也就是从“一视同仁”到“差别对待”。
一开始,都是一样对待,然后根据各人不同的能力、品德、表现等等,逐渐在待遇上拉开差距。事实上,如果过了很久,对于不一样的人仍然一样对待,那只能表示这是个“奖惩不明”“好人坏人分不清楚”的地方,我们前面说过,西方人的公平要求的是一样,而中国人的公平要求的是不一样,一个“好人坏人”都一样的环境,对中国人而言是个不公平的环境,而中国人是特别讲究公平的。
行文至此,我们不妨讲个小故事:
他犹豫了。
日期:2011-10-30 10:34:22
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原创连载)之八五
杀?
还是不杀?
这是个艰难的决定。
因为眼前这个杀手不太冷!
他以前从未遇到过,也从未想到过,会有这样的杀手,这般的刺客,会被这般的刺客追杀。
现在,这般的刺客就站在他眼前,身上五花大绑,冷冷的目光如刀般射向他,如果目光可以杀人,他想他已死去多时了。
这已是第二次了,眼前这个刺客已是第二次出手要杀他。
他已放过了眼前这个刺客一次,并不是因为他慈悲,因为他本不是个慈悲的人,像他这样踏着对手的尸体,一步步走到权力峰巅的人是不会慈悲的。但他还是放过了眼前这个想杀他的人一次,因为他由衷地欣赏或者更确切地说敬佩这个人。
在这个尔虞我诈的世界,在这个每时每刻都可能被算计的时代,居然有一个人来杀他,来杀身边有着层层护卫的他。这个单枪匹马的人是不可能杀了他的,只可能被他杀了。但这个人还是义无反顾地来了,一次、两次,不屈不饶,不抛弃,不放弃,他相信只要放了这个人,还会有第三次。所以,他终于还是下了决心,他决定杀了这个人,他不想冒险。但他有一个问题,他决定最后问眼前这个人一个问题,一个困扰了他很久的问题。
猜一个被刺客追杀的人最可能会问刺客什么问题呢?
“为什么?”
不错,就是“为什么”。
“为什么来杀我?”他问:“为什么还来杀我?”他真的很想知道答案,知道为什么这个刺客还来,还来杀一个明知道杀不了的人,这个刺客与其说是来杀他,不如说是来自杀。
“因为你杀了人。”刺客回答。这似乎很简单,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从古到今,天经地义。
“你杀了智伯,我上次就说过,智伯是我的主公,我是智伯的门客。我要为主公智伯报仇。”刺客接着说。
“但你也曾是范氏、中行氏的门客,智伯灭了范氏和中行氏,你不但不报仇,还投到智伯门下,做了他的门客。现在我灭了智伯,你为什么偏偏只为智伯报仇?”他依然困惑。
“因为范氏也好,中行氏也好,他们对我和对其他人一样。只有智伯,他对我和对其他人不一样……”刺客的脸上忽然出现了光彩,似乎正回味着在智伯门下深受器重的情景。
答案,这就是那个一直困扰着他的问题的答案,这就是那个可以让人舍弃生命的原因。他轻轻点了点头,“还有什么心愿吗?你最后的心愿!”他决定再给眼前这个人一个机会,或许……
“事到如今,我只有一个心愿!”
日期:2011-10-31 22:30:04
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原创连载)之八六
“如果可以,请让我砍几剑你的衣服吧,就算我为主公砍你报仇了,我死也瞑目。”刺客说着,突然仰起头,眼中隐隐有了泪光。
“好!”他脱下衣服:“我帮你了结了这最后的心愿吧。让你可以安心地去。”
一剑、两剑、三剑……刺客接连对着他的衣服砍了数剑。
“主公,我知道你对我好!我一直记着!一直记着!我尽力了!尽力了!尽力了!”
刺客仰天长啸。
凄厉绝望而又有着几分如释重负的声音在天地间回荡。
世事无常,长歌当哭,岂能皆如人意,但求问心无愧!
最后,刺客一剑刺穿了自己的胸膛,血从剑刺处汩汩冒出,慢慢浸染了大地。
拼得一死酬知遇,甘洒热血写春秋!
残阳如血,斜斜照着刺客死而不倒的身躯,血色残阳下这身躯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笼罩了他和他身后的众多护卫。
许久许久,他躬身一拜,对着如血残阳下,刺客那死而不倒的身躯。
以上这段讲的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著名的刺客故事,说的是春秋战国时赵襄子灭了智伯,智伯的门客豫让谋刺赵襄子不成,最后自尽。这个故事被司马迁记在了《史记•刺客列传》中,在文章的最后,司马迁写道“志士闻之,皆为涕泣”。这里我们关注的是,豫让曾先后在范氏、中行氏、智伯三家门下当门客,但只有智伯被人灭杀后,他才出手为智伯报仇,对于之前投靠过的范氏、中行氏的灭亡,他并不在意。他这么做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公平”,因为范氏、中行氏对待他和对待其他人一样,而智伯对待他和对待其他人却不一样,所以他觉得自己只有舍身为智伯报仇才“公平”!这就是人性!这就是中国传统的人性!
按着差序格局,原来我们都是太阳,如果我们对所有身边的人,都保持同样的距离,那么我们散发出的光和热将一样地照射到他们身上,他们会得到一样的光与热,他们也将一样地对待我们,这真的是我们能做到的吗?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这真的公平吗?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紧要关头,你会发现身边的人都弃你而去,因为对于中国人,这样做才是“公平”的。还记得“财富守恒定律”吗?太阳的光与热总是有限的,给这个人多了,自然就给那个人少了,如果给每个人都是平均一样的,自然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多的。
人有的时候,要的真的是不多,只希望有人能对自己好一点,仅仅好一点就很满足了。这似乎很好做到,但实际上却有很多管理者做不到,做不好。我们的许多管理者,往往发现信任也罢,重用也好,无论是物质奖励还是职务升迁,都似乎没有取得期望中的效果,他们为此很是苦恼。其实,他们已拥有和运用了足够多的管理手段,投入了足够多的管理资源,只要再做好一点,就能达成管理目标,但偏偏就是这一点,许多管理者总是做不到,做不好。这一点是什么呢?相信读过前面的文章,很多网友已经知道了答案,但或许还有些网友一时尚未想明白,下面就索性公布一下答案吧。
日期:2011-11-01 21:53:03
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原创连载)之八七
管理对象得到的应是和别人得到的不一样的,他必须是被差别对待的,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唯有如此,管理对象才会有意识地表现出和别人不一样,展现出他的与众不同,他的卓越不群,以特殊的贡献回报他得到的不一样的特别待遇,以保持一个他理想的“公平”环境。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