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
第25节作者:
陈士陈观水 占卜关注的是“变”,其实《易经》学问的精髓也就在于一个“易”字,《易经》学问认为世间万物万事,诸般天象世相都是在变易之中的,西方近代科学提出的所谓动是永恒的观点,早蕴含在古老的中国《易经》中。甚至《易经》自身也是在不断变易当中。
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来,现在我们谈到《易经》,往往又将《易经》称为《周易》。之所以叫《周易》,是因为现在流传的《易经》相传是被整理过的,是被封神演义第一男配角周武王的父亲周文王整理过的。而早在周文王时代之前,还流传着至少两种版本的《易经》,一种传说出自上古神农时代,称为《连山易》,另一种则传说出自黄帝时代,称为《归藏易》。众说周知,《易经》的核心是八卦,八卦也就是“乾、坤、离、坎、艮、兑、巽、震”八种卦象,所谓“乾为天、坤为地,离为火、坎为水,艮为山、兑为泽,巽为风、震为雷”,以八卦演化出八八六十四卦,推演世间万事万物。相传《连山易》、《归藏易》、《周易》的区别就在于起始卦象不同,《连山易》以艮卦起始,《归藏易》以坤卦起始,《周易》以乾卦起始,由此后面的推演也就随之而变,各有奥妙了。可惜“连山”、“归藏”二易失传已久,现在也只有从《三字经》的“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的只言片语中寻觅一点踪迹了。
事实上,即便是如今尚流传于世的《周易》,能窥其中奥妙的人也已不多了。唉,咱中国的道理再好,如今毕竟不是主流啊!但前面“财富守恒定律”一章里说过“许多道理不是你不当回事就不是事的”。许多现代世界的高精尖科技问题,说到底都可按咱《易经》的道理解析。比如现在时髦的克隆技术,许多不明《易经》道理的人往往很是推崇,以为连续一代代克隆下去,可以解决许多问题,比如克隆自己的器官,以旧换新,岂不是可以常换常新,长生不老?其实,《易经》告诉我们,变易总是难免的,一代代连续克隆,必然会出现变异,想将人生化为永恒,超越时空,恐怕很难!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今我非故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感慨未能被上天多赐予一些时间去钻研《易经》,以避免人生过失的孔子吟咏着逝者如斯的惆怅,在川上仰望苍穹苦苦追问无穷无尽无休无止的变易中,人又该何去何从?
苍穹无语,宇宙有法,许多年以后,当各种各样的人类航天器飞驰在云端之上,我们不妨从宇宙深处回眸,从云端之上的航天器开始,从科学深处探索哲学深处的奥秘。
日期:2011-09-06 08:17:43
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原创连载)之三一(上)
由于宇宙中不均匀的引力、残留的大气和空间微小颗粒的碰撞,人类的航天器在太空中往往无法保持稳定状态,从而令人类很是头疼。
怎么办?
好办!
许多网友小时候想来都玩过陀螺吧?陀螺一旦旋转起来,就能稳定地转上许久。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有空气阻力和地面摩擦力,陀螺可以转上更久。这是因为高速转动的物体,有保持转动轴方向不变的特性,叫做自旋稳定或定轴性。
所以,我们只要让航天器像陀螺般旋转起来,就能克服太空中的种种麻烦,实现航天器的稳定。
面对无穷无尽无休无止的变易,保持稳定的最好方法就是主动积极地动起来,以变应变。
如此简单?
是的,就是如此简单,事实上,《易经》的“易”除了“变易”这个意思外,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简易”。从来道不远人,《易经》的伟大就在于,能将复杂纷繁的天象世相归而纳之为简简单单的八八六十四卦。而如此的归纳,便揭示出《易经》中除“变易”和“简易”之外的第三个精髓――“不易”。实际上,“易经”两个字,是大有讲究的,这个“易”字的讲究说到现在大家想来都能明了一二了,这个“经”字呢?其实就是“不易”的意思。中国文化中“经”是指路,前人开出的路,千万人验证过的路,无数人的经验,不变的原则、规律与道理。所以我们有“四书五经”,甚至将印度传来的佛学道理称为“佛经”,将西方传来的基督教道理称为“圣经”。“四书五经”也罢、“佛经”也罢、“圣经”也罢,说的都是各个文化、各个文明中各自认为永恒不变的道理,中国道家以为“道”是不变的,印度佛学以为“佛”是不变的,西方基督教则以为“上帝”是不变的,这些都是被认为超越时空而恒久不变的。而中国人对变化的态度就是“持经达变”,诸般天象世相的循环往复变化,在《易经》中都归于八八六十四卦,而每一卦其实都不过是两种爻——阴与阳的变化结果,万法归一不过是阴阳气运交融消长而已。
正如无论世事沧桑,人间代谢,循环无穷的历史中,古老的中国天干地支纪年法总是不变的,以六十年为一个周期,忠实地记载着风云风月。作为农耕民族的中华民族在四季轮回,周而复始的农业劳作中体味参悟着“易”与“经”的质朴与玄妙,从五行轮回到五德终始,从分久必合到合久必分,中国文化在沧海桑田中“持经达变”,不断适应,实现动态平衡,达成天象世相的和谐。
《易经》云:“时哉,时哉,于是协行。”
《国语》曰:“得时无怠,时不再来。”
《左传》记:“哀乐失时,殃咎必至。”
《礼记》载:“饮食必时”“寒暑不时则疾”。
类似言语,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不胜枚举,中国传统文化在政治、礼仪、祭祀、饮食、健康等各个方面都强调合“时”的重要性,强调适应的必要性。
比如中医治疗很强调根据节令的不同,在治疗中因时制宜,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对此就有专门论述: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肾有病,最佳的治愈时间是春季,春季没有好转,到长夏季必然更严重。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肝有病,最佳的治愈时间是夏季,夏季没有好转,到秋季必然更严重。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心有病,最佳的治愈时间是长夏季,长夏季没有好转,到冬季必然更严重。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脾有病,最佳的治愈时间是秋季,秋季没有好转,到春季必然更严重。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肺有病,最佳的治愈时间是冬季,冬季没有好转,到夏季必然更严重。
五行轮回,五季循环,治疗的关键在于适应季节的变换,抓住医治的最佳时机,便可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
其实,对于时间,中医药学历来颇多讲究,许多朋友现在觉得看中医吃中药似乎疗效不尽理想,往往归咎于医生的医术水平,这就有可能错怪好人了。医药医药,医与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现在许多所谓中医疗效不尽理想,问题不在于医,而在于药。
日期:2011-09-06 19:01:41
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原创连载)之三一(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