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
第10节作者:
陈士陈观水 未完待续明日更新
日期:2011-08-18 19:05:37
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原创连载)之一二
当然可以不买!
不买美国国债,这“钱”就留在咱中国手里了,可这“钱”本身不能吃不能喝啊!“钱”的价值是“用”,也就是“消费”。“用”不出去的“钱”,再多也没“用”。“钱”要“用”得出去,就得大家都认可这“钱”能“用”,可以换东西。
在国内,咱大家认可人民币能“用”,可以换东西,这种认可,是因为咱中国政府作了保证,咱得相信咱政府不是?相信人民币就是因为相信咱人民政府!相信咱人民政府也就自然相信咱人民币!
在国际上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流们所建立、控制的现代世界“消费型社会”中,通常认可美元能“用”,可以换东西。事实上,国际间大多数交易都是用美元来结算的。相信美元就得相信美国政府!可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报告,今年美国联邦公共债务总额将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99%,预计2012年将达到103%。据测算,当前美国政府每花一美元,其中就有40美分是借的,而美国人均负有的联邦公共债务为4.6万美元,这还仅仅是面上的美国联邦公共债务,其实,美国政府问责局前总审计长大卫•沃尔克估计早在2007年美国的实际债务总额就高达53万亿美元,而当时全美国的资产按公允价格计算最多价值50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早就资不抵债了。如果一旦周转不灵,不能按时还上某一笔欠债,美国就会破产。
但只要美国还能时不时地还点钱,还能周转,还能拆东墙补西墙,就能撑着不破产。
现在我们明白美国国债的重要性了,一旦没有人买美国国债,美国政府就没法周转,没法还钱,就玩完了。要真是这样了,咱手里的美元也就没“用”了。因此,要想手里的美元有“用”,咱就不能让美国政府玩完,就不得不买美国国债。而买了越来越多的美国国债后,咱就更不能让美国破产了,不然这些国债就都废了,为此,自然还得继续买美国国债,帮助美国周转。
简单点说,咱中国辛苦工作挣来的钱,左右都不是咱的,迟早那都是美国的,人家够高科技吧!
咱刚才说的才是中国对美国,这一对一的情况,也仅仅涉及到国债与货币,现实世界里是整个西方主流各国对广大非主流各国,那是多对多的情况,还会涉及什么期货啊、股票啊、保险啊等等等,这就复杂了,是门大学问,称为“金融”――西方主流掌握的现代世界“消费型社会”核心技术。
这么看起来,“金融”实在厉害,可再厉害也还是“危机”了!毕竟人可欺,天不可欺!从来人算不如天算,人工算计出来的规则,岂能对抗天造地设的法则?当年西方的“殖民”也好,今日西方的“金融”也罢,都不可能真正颠覆财富守恒定律。
望不到头的金融危机,其实就是一次、一次次财富守恒定律对于现代世界“消费型社会”“金融”规则,所进行的风险提示与宏观调控。在金融危机中失去了本就不属于自己的一切或一些后,与其惊呼“谁动了我的奶酪”,不如认真想想失去的奶酪是否真的应属于我。更需要反省,我曾经动了谁的奶酪,需要想明白,谁的奶酪就是谁的,谁也别乱动谁的奶酪。顺便说一句,“谁动了我的奶酪(Who Moved My Cheese)”是本从西方流传过来,曾经风靡一时的畅销书的名字,此书花费了大量笔墨讲述寻找、失去、再寻找奶酪的过程,据说揭示了如何应对“变化”的深刻主题。纵观全书,却只字不提奶酪是谁动手辛苦做出来的,只关注“消费”,无视“生产”,看来西方不自己动手做奶酪真的已经很久了,久的已经忘记了不动手做新的,奶酪迟早是会吃完的常识,这也是所谓的习惯成自然吧。
金融危机中,经济学巨匠亚当•斯密的话重又回荡在整个西方:“一个国家的财富不是货币的数量,而是其人民的生产能力”。
面对金融危机,看来的确需要重温一下经典经济学理论。谈及经典经济学理论,不由想起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定理――路径依赖,意思是人类社会的制度变迁与技术演进有很强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不论“好”、“坏”),都可能陷入对这种路径的依赖状态而无法自拔,不愿意再作出什么改变。简单点说,由于惯性的力量,人类社会的演进往往陷入一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状态。
之所以想起这个,是因为美国奥巴马总统。
面对危机,临危受命的美国第44任总统奥巴马,擎起“变革”大旗,甚至以“我们相信变革”为题写了整整一本书,书中描述了他的治国方略,并收录了他的八篇竞选演说。小奥总统的就职演说,更是明确提出了他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方略,那就是仿效当年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应对1929年危机时的“罗斯福新政”。遗憾的是,奥巴马时代的美国已经不是罗斯福时代的美国。罗斯福时代的美国,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而奥巴马时代的美国,已经“产业空心化”了,拥有的最大本事是花钱。因此,小奥总统借鉴前辈老罗总统的策略应对金融危机,效果自然有限。
况且,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在自己建立的现代世界“消费型社会”中习惯了大手大脚花别人钱的清闲日子,还能安安心心干活吗?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真要放弃通过“金融”等手段不劳而获,实打实地劳动,自食其力,真的都能过上原来那种住大房子、开好车子的生活吗?西方要努力生产多少日子才能还上欠的债?仅仅美国的国债可就是天文数字啊!
当然,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大政方针,总算取得一些成效。这当然归功于小奥总统“变革”的勇气与决心,推出了斥资数百亿的一揽子“美国制造”计划,一方面在国内打造新制造业产业链,一方面大力拓展海外市场,自己动手做奶酪虽然辛苦,但毕竟没有耕耘哪来收获?事实上,从虚拟经济回归实体经济,重振制造业,既是美国在近年危机中的紧急对策,也是美国避免下次危机的长效措施。
同时,有了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珠玉在前,重起炉灶的“美国制造”自然不能东施效颦。为此,“美国制造”这次东山再起的重点确定在了建设新能源产业集群上。回顾历史,这样路径依赖式的选择也在情理之中。西方主流们一直认为,在近几百年里,伴随科学技术进步,不断提升的资源使用能力,尤其从只会使用木材等可再生资源到能够大规模使用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为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动力,从而使大规模消费成为可能,最终支撑起一个符合西方利益的现代世界“消费型社会”国际运作体系。现在,当这个体系难以为继的时候,再次寄希望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希望能通过再次发掘使用某种新能源,来解决现有的危机,也就让人不难理解了。其实,不仅是美国,西方主流各国近年来大都对新能源产业青眼有加。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