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
第9节作者:
陈士陈观水 直到公元1453年,当时曾经强盛的东罗马帝国已衰败不堪,国土仅剩下首都君士坦丁堡及其附近一小片地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皇帝穆罕默德二世御驾亲征,一番苦战,伊斯兰铁骑终于夺关破城,东罗马帝国末代君主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东罗马灭亡,欧洲基督教世界顿失屏障,门户大开。其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旌旗指处,所向披靡,仅仅七十六年时间,便兵锋直抵欧洲心脏维也纳。
君士坦丁堡失陷后,众多希腊学者逃往西欧,带去了希腊—罗马传统知识,成为推动“文艺复兴”的重要因素。思想的变革,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最终促成了西方工业革命。当然,经济是基础,促成西方社会变革的不会仅仅是思想。
事实上,攻占君士坦丁堡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国势大盛,很快成为一个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强盛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切断了传统的欧亚贸易通道,存续了千百年的丝绸之路消失了,西方失去了来自东方的丝绸、香料、茶叶等物资供应。众所周知,这些物资对西方社会生活极其重要。比如以胡椒为代表的各种香料,可以帮助西方人保存食品,在没有电冰箱的古代欧洲,失去了香料,就意味着要吃腐烂变质的食物了,想想吧,臭臭的,烂烂的,上面还会有白花花的蛆虫,怎么吃啊!而君士坦丁堡本是胡椒运往欧洲陆路通道的必经关口。
上帝没有帮助西方基督徒们守住君士坦丁堡,但上帝是仁慈的。当上帝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往往会打开一扇窗,这也符合财富守恒定律。这次关了一扇门的上帝,干脆推倒了一堵墙,墙的外面,是蔚蓝色的海洋。
失去了传统东西方贸易通道的欧洲开始疯狂地寻找通往东方的新道路,到东方去,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到充满丝绸、香料、茶叶的天堂去,美丽富饶的东方激励着欧洲人前赴后继涌向海洋,于是大航海时代开始了。
君士坦丁堡陷落39年后,哥伦布发现了欧洲与美洲间的新航路,君士坦丁堡陷落45年后,达•伽马找到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君士坦丁堡陷落66年后,麦哲伦实现了首次环球航行。君士坦丁堡陷落后不到100年,一个新世界展现在欧洲面前。
我们说过,土地的有限性往往是人们对财富守恒定律的最初最直接认识,而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尤其是美洲的被发现,颠覆了欧洲人的财富守恒观念。欧洲人蜂拥到美洲,在以百万为单位屠杀了当地的土著印第安人后,占据了他们的土地,现在土地对于欧洲人而言,似乎不再是有限的了。
“我们欢迎陌生人,”富兰克林在《移居美国指南》(一七八二年出版)一书中写下这样的文字“因为这里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容纳所有的人。”
财富守恒定律由此似乎被颠覆了,真是这样吗?
未完待续明日更新
日期:2011-08-17 19:13:28
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原创连载)之一一
似乎真是这样!
随着大航海时代,一条又一条新航线的开辟,一船又一船的欧洲殖民者漂洋过海,陌生的土地,熟悉的资源,哪里的黄金都发光啊!一个庞大的全球殖民体系犹如布满地球全身的血管,将各种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欧洲,使欧洲的工业革命成为可能。现在对于西方而言,不再有限的绝不仅仅是土地了。
当然,对于整个人类而言,财富守恒定律依然有效,显而易见,西方主流们从未有过的富足生活是建筑在对广大非主流们的殖民与盘剥上的。
似乎摆脱了财富守恒定律的西方主流们,很快便因挥霍过度,而又感到资源的不足,开始了对全球资源愈演愈烈地争夺,终于上个世纪上半叶短短不过四五十年间,居然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地球上的大多数国家被卷入了这两场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战争,虽然对于战争的起因众说纷纭,但最贴切简洁的解释,还是二战中纳粹德国的话:“要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梨寻找土地。”
血与火中,古老的财富守恒定律再显神威,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战争策源地的西方主流社会,失去了本就不应属于他们的殖民世界,亚非拉广大非主流国家,拿回了他们曾经失去的土地与资源,整个人类获得了一个相对和平的现代世界。
“和平”的原因是两次世界大战展示的科技力量,再一次向人类提示了财富守恒定律的威力,让任何人都明白能为我们带来越来越舒适生活的一切科学技术,同样可以越来越简便地毁灭我们自己。“相对”的原因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流们必须依靠高科技的军事暴力维护、控制现代世界“消费型社会”这一国际运作体系。前面提过的海湾战争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美国发现伊拉克吞并科威特,企图多掌握些石油“生产”,好在整个石油生产消费链上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谈谈价钱,指望着能多分上几文,立刻带着西方主流们在伊拉克一下子“消费”了大量军火,然后伊拉克就闹腾不动了,这原来石油生产消费链上各个环节的利益是怎么分配的,还得怎么分配。
暴利的背后是暴力!
对我们这些生活在中国的平民百姓而言,海湾战争或许并不比好莱坞电影真实多少,我们真切的感受更多来自于从沿海到内地,一家家工厂中众多同胞,广大兄弟姐妹们成年累月不断加班后那布满血丝的眼睛,以及他们与梦想同样枯竭的口袋。累死累活地工作,却换不来有尊严的收入、生活和未来。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从工厂的楼顶坠落,当希望无法融入天空,青春只能在大地留下绝望的印记。同样绝望的是那一家家工厂的老板们,他们从整个生产消费链中获得的收益,难以支付高一点的工资,根本无法支撑那些青春的梦想与希望。
在此,我们不妨来看一组数据:
一双售价100美元的耐克鞋,支付给中国制造企业的费用实际上不足10美元,中国制造得到的不到售价的十分之一;一个售价10美元的芭比娃娃,支付给中国制造企业的费用实际上不足1美元,中国制造得到的同样不到售价的十分之一。2010年美国人均GDP为47132美元,而中国人均GDP为4283美元,也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
“相对”“和平”的现代世界“消费型社会”,“消费”决定着“生产”,西方主流们凭借掌握的购买力决定着整个生产消费链上各个环节的利益分配,你“生产”得再辛苦,人家不承认你的辛苦,你也就白辛苦了。
因为在生产消费链上能获得的被分配利益极其有限,拿着微薄工资的我们不可能有充足的购买力,咱中国只能一次次感叹内需不足。因为在生产消费链上能获得的利益极其丰厚,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流们有充足的购买力。为此,我们不得不把自己辛勤劳动生产出来,自己又买不起的东西,用低的可怜的价格卖给花得起钱,又不愿多花钱的西方主流们。
为谁辛苦为谁忙!
一场辛苦一腔怨!
不是你我的怨,是人家西方主流们的怨。比如美国,就一直抱怨他们买中国东西花了太多的钱,也就是他们所谓国际贸易理论上说的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过大。为此,美国要求中国多花钱买他们的东西,当然前面说过他们都“产业空心化”了,实在没什么可卖的了,唯一值得买的高科技他们又要留着打战用,不愿意卖。事情到这份上似乎很难办?其实,透过现象看本质,重点不在于中国买什么,而在于中国要给钱。明白了本质,事情就好办了,中国给钱就是了,具体方式是买美国国债。这样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我们再梳理一遍,中国辛苦生产出来的东西,交给美国,换来钱,然后用这钱买美国国债,钱又回到美国,再被用来买中国辛苦生产出来的东西。
有网友要问了,咱中国凭什么非得买美国国债?这要是不买呢?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却有着一个对于中国很不好的答案。
这一个对于中国很不好的答案是什么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