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人不是反应多快,而是在关键的时候,总是把握了几个对的大方向。努力纵然是必须得,但是要在正确的方向,不然任何事情都是适得其反。
在作出跳槽,升学,投资等确定时,需谨慎,按照自己内心的方向走,不被眼前利益驱使,才能越走越远,越来越顺。
小小的正确,积累了未来的幸运和成功,而正确方向的选择其实在每一天。
日期:2011-2-17 10:22:00
试用期不合格,谁说了算?
不少手下带人经理滥用试用期,想当然的认为试用期就是其一言堂,说让员工过通过就通过,不通过就直接解雇。还有的企业想要解决短期用工问题,急需招人的时候,招募员工,当试用期结束前,会以不胜任或者不符合录用条件等多种理由,与员工解除劳动关系。
设计公司的Peter成功应聘设计部助理经理一职,试用期两个月,顶头上司是设计经理Naomi,Peter硕士毕业,英语六级, 面试的时候老板和他一拍即合,签订两年的劳动合同。在距离通过试用期还有1天的时候,Naomi以试用期内未通过考核不能胜任工作,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通知Peter未通过试用期,将其辞退。Peter不服,上述劳动仲裁经济赔偿。胜诉。
Naomi是香港人,在和Peter合作过程中感觉俩个人工作不合拍,便想当然的通知HR将Peter辞退,这是不符合劳动法的。
首先,在助理经理的岗位,Peter表现尚可,而面试的时候,Peter学历,经验都符合该岗位的职位说明,面试中Naomi的肯定都证明,Peter是符合录用条件的,最明显的证据是,如果Peter不符合录用条件,那么他应该连面试机会都没有,又怎么会签订劳动合同?
对于试用期内未通过考核不能胜任工作,公司没有列举出事实证据证明Peter不能胜任,而只给出一个结论是不能说明问题的,相反,Peter举证很多其完成的工作。
不符合录用条件企业不能单方说了算。
根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同时,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依据现有证据,Peter是符合用人单位的录用条件的,并能胜任工作,公司是不能立即解除的,经过协商,A公司赔偿Peter后,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者要善于保护自己的权益,试用期不是企业单方面说了算,要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日期:2011-2-21 16:33:00
听外企HR说事之——投递简历时间要领
《爱情公寓里》的胡一菲在关谷神奇求职那集说:“现在的HR筛选简历之前,随便在一堆简历里抽出去几份,直接扔进垃圾桶里,因为他们不需要运气不好的人加入公司。”
哈哈哈哈,看到这里我想,至少我不是这么封建迷信的HR,但是有关投递简历的时间,倒是有点小窍门给大家分享。
一般来说,筛选简历、打面试电话都在上午,在上午人的精力较充沛,而候选人投递到简历平台上的排序是以最近投递排在第一个位置为原则,即使投递到HR公司收件箱的简历,也是以这个来排序,除非HR在简历平台做关键词或指标筛选,否则顺序不变,做筛选的HR估计也不多。
那么经常是有些职位,打几个电话或者只看了前几个候选人就挑到合适的人选择,那么HR只好作罢,这个case就 over了。后面的简历,HR根本就没看到。
所以,能有幸看到此篇文章的您真幸运,记住可以使用邮箱里的定时投递功能,或者每天早上起来在8:00左右投递到网络平台上,那么成功的几率无形中就提高了。
日期:2011-2-21 16:52:00
《听外企HR说事之——你为什么离职?》
很多面试者听到这个问题,都有点儿蒙,“能不能说真话?”估计很多人在面试时脑中都在盘旋这个问题。诚实的“本我”,和被现实打击的“自我”,不断斗争着,光火交错。到底怎么回答呢?
根据我在员工关系工作中与员工进行离职面谈的经验,员工真正离职原因包括:与主管不和、主管没有给与发展空间、薪资太低、工作压力大、主管安排加班太多、上班太远、工作内容与期望不符、继续求学、自己创业……
当我做招聘时问到求职者离职原因时,我得到的答案就不同了,一般是:公司效益不好、公司被另一公司收购、公司搬到杭州、行业不景气、组织架构重组职位消失等公司原因;当然还有一部分个人原因:如更好的职位、更好的薪资、更有名气的公司、行业更有前景……
其中奥妙,君可想象。
这个问题本没有标准答案,需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巧妙回答。尽量采用一些客观原因回答该问题,并能众人理解的理由,比如,购房后上班太远,实在精力透支,离职也是没有办法的选择,老板也觉得很惋惜,这是人人理解的;或者家里有事,自己不得不选择离开公司,处理家里的事情;如果选择主观原因,那就是寻求个人发展空间,前公司规模有限,没有自己的更大空间。也尚可。
根据我的经验,员工选择离职有80%与其主管有关。但是,这个绝对不能作为面试时的谈资,哪怕和HR谈的再畅快,也不要一吐为快,说出所有自己真实想法。如果面试中一直说前公司的坏话,或抱怨前主管如何不称职,这样的面试者,给人的感觉很不成熟,未来公司也会成为其话柄。
记住,巧妙的隐瞒,不意味着欺骗。
版权属于:外企人力资源总监
请勿转载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