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艳秦淮河》
第3节

作者: 乃甄
收藏本书TXT下载
  昆曲以歌剧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不是象古希腊的戏剧是以话剧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戏剧来自民间。
  希腊悲剧流露着古代希腊人的智慧,哲学对话,反映着与其说是戏剧的故事,毋宁说是希腊人,对历史、对祖先、对人的一种解释,过程语调既是训诫式的,也是传授式的。
  希腊或是印度的古戏剧应是民族历史的一部分,由巫祭和加入宗教的仪式演变而成。
  徐渭在《南词叙录》云:“夫曲,本于感发人心,使奴童妇人皆喻,乃为得体”。
  昆曲是“大众文学”,是为大众而写而歌而演的。因此它基本上全是娱乐性的,是现实生活的一种重复和修正,专为寻求耍乐和消闲而设。

  中国古代的娱乐恐怕仍还远与社日节庆,而戏剧作为祭祀形式出现,原于古氏族的人神对话行为的象征,甚至冲突化的表现。但到了多民族统一期间,这些祭祀形式已不为国家历史所容许,既是戏剧作为巫祭在古代若还未被转化为礼节,约定俗成仪式,到了秦一统便不再成为历史了。但是《九歌》的巫舞,却以歌舞的形式流传了下来。

  帝王、贵族、富豪以及士大夫,或是由于礼仪所需,或是饱暖思淫欲,外眷官妓,内蓄家妓,为宴间花前,置酒寻欢的必需品,需要大量的乐伎,民间只好供应他们的需要。但一当社会不安或是事物转移,在宫廷豪富的乐伎又散入民间,与民间的新兴剧艺混合起来,这样循环自然促进了音乐剧艺的发达。
  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关于“优”的记载。“优”是国王的弄臣,是专为国王寻开心的。“优”是以说白、调谑为主,表演的过程中常与观众(国王)一问一答的对话,这种表演形式对中国戏剧的影响很大,在唐宋时期的勾栏、瓦子里的戏剧表演中,观众就有很大的参与性。甚至在宫廷,不然唐玄宗怎么会被呼为“老郎神”呢。秦汉之间流行“角抵”,出现了“优”和“角抵”的混合表演。“角抵”也就成了武行技术的源头。

  日期:2012-04-14 10:25:22
  中国戏剧是农业社会发展的产物。先秦时代,中国农业还很幼稚,散播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口也不集中,实在是没有支持闲暇娱情的财力。那时的娱乐,不管是民间还是宫廷仅是小规模的,,纯单人技艺性质的。但进入唐朝就有了梨园之说,《唐书、乐志》云:“置教坊于禁中”。
  中国的古戏剧是一种“民间娱乐”,是“大众文化”。因此,戏剧一定要在中国式的“消费性经济社会”成熟,而且人口积聚,才可能出现。跟“小说”出现的原因相同,必然要到农业社会的某一个阶段,才可能走上历史的舞台。到了宋元时才具备了这个条件,消费性的大都市出现了。开封的繁荣,《京都梦华录》中记载的桑家瓦子,是集购物、饮食、娱乐于一体的大型游乐场。至于宋徽宗私幸坊间,拜倒在名妓李师师的石榴裙下,是耶、非耶?

  南宋迁都杭州,是第一次北戏南曲的大融合。江浙本是中国农业文明最富庶之地,而且江南没有象中原那样饱受兵燹之苦,一时“大众娱乐”变本加厉起来。《武林旧事》云:“翠帘镇暴,绛蜡笼纱;遍呈队舞,密拥歌姬。脆管请吭,新声交奏,戏具粉婴,鬻歌售艺者,纷然而集……”
  “暖风吹得游人醉”,这种有闲的中层市民的生活方式,话本、百戏、诸宫调、队舞、小说、杂戏……中国的新文明,“俗文学”由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元杂剧的结构是一个戏分成四折,每一折是一套曲子,以这一套曲子的唱为主,声腔是从诸宫调演变而来。然后再加上插科打诨,形式上还是不够统一。
  明中叶以后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安定,再加上相对较低的赋税“凡商品税三十取一”,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生产。当时江南之地盛产的瓷器、丝绸大量出口到高丽、日本、东南亚和欧洲。在明留都南京这样的大都会聚集了一定数量的中产阶级和庞大的市民阶层,他们对闲暇文化的追求,使社会已化约到一个新阶段,衣食已不足以吸引所有人的关注,戏剧、说书、小说阅读甚至各式小曲唱词都应运而生,满园春色关不住了。

  苏州俚语称薰猪耳朵为“俏冤家”。有几个书生游虎丘,思饮甚切,可是袖中只有百十文钱,想到“俏冤家”价廉味美就叫童儿买来下酒,童儿久去不回,一书生突然唱道:“俏冤家你何事还不到”。可见小令时曲儿,人们竟随口唱来,自然流出。正如胡适先生《尝试集自序》中所说:“……第一流文学而皆以俚语为之,其时吾国真可谓有一种活文学出现”。

  日期:2012-04-14 13:43:37
  燕子,昆曲是中国戏剧的祖宗,在命中后期,只有在江南盛极一时。地方戏剧普遍的发展起来,那是后来的事,至于雅部与花部之争更是到了清中期,乾隆的时候了。
  日期:2012-04-14 19:06:06
  新兴的娱乐事业是市民生活之外知识的唯一来源,不只是在以后知识分子添加的礼教风化,而且他们在喜闻乐见之中,使他们感到生命的非压迫性的一面。戏剧发挥了“经验给予”和“异情绪的最丰富的感性满足”,人们可以选择地找到自己的替代身。
  明初的杂剧有一段是王国维引用过的,一个秀才做寿,雇了一班演杂剧的人,从末到净每人轮流唱一句,或是轮流唱一支歌,表演一点儿东西,最后由净出个洋相。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有个《张协状元》里面有许多穿插是跟故事没有多大关系的,可以看出来,是把各种技艺整段地未经消化地塞在里面,这是南杂戏把滑稽戏跟以唱为主的院本结合在一起的明显痕迹。
  昆曲由于它比较严谨,统一的戏剧结构,迎来了中国戏剧的高丨潮丨。万历年间,留都南京仅淮清桥、西水门一带就有昆剧班达一百三十几个,每次演出聚观者通城若狂。《东山谈苑》里提到过南京大司马冯飚请客,相约的戏班子来晚了,座上的客人虽是四方名士,可是喝了半天酒还不上戏,居然撕破脸与大司马发起脾气来了。冯飚不禁感叹:“无戏岂逐不饮耶”。

  昆曲是当时的流行文化,自然少不了大量如痴如醉的观众。他们津津乐道于某老板的拿手好戏,某老板的“韵致”,因此演艺高超的表演艺术家就成为一时的需要。在明武宗时代,华林班的花旦商小伶就是色艺俱佳的著名演员。商老板的表演细腻含蓄,善于通过幽微的情感,虽只有眉睫的细微变化,变中却蕴涵了“孤意”、“深情”,商老板最善长表演的是《牡丹亭》。在杭州的一次演出中,她的表演动情之至,全身心地投入在戏剧所描述的况味之中,待演到《寻梦》一折,她愁肠百转,心痛已极,唱着:“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得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竟一恸而终,真的就香魂归天了。商老板香消玉陨在舞台之上,引起了当时相当大的震动,大大的提高了昆曲在国粹文化中的地位。

  日期:2012-04-15 09:33:43
  中秋,苏州虎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