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懂中国——回国三个月,我对中国经济情势的新认识》
第10节作者:
dalong016 日期:2011-08-03 02:16:29
(十)尽快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是解决当前经济困境和实施未来国家战略的必要必然手段
前文对中国当前的经济困境有所介绍,简单的说来就是:
一方面近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长期依赖房地产业,绑架了金融系统乃至国计民生,为了保持房价稳定的前提下稀释房地产泡沫保护国有的金融系统,同时在房地产业调整阶段,保持国民经济的增长,国家推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大货币的投放量,同时大搞高铁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投放货币的同时,可以吸收一部分房地产业的产能,支撑经济增长和就业。这一方面的一系列政策带来了大家对通货膨胀,高铁建设等等问题的关注。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的外向型经济结构,积累了大量产能,严重依赖海外市场,并在长期的外贸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国家外汇储备。因为巨额的贸易顺差,人民币在外来压力下,持续升值。加上前面所说的国内市场通货膨胀带来的成本上升,以及欧美日市场的萎缩,外贸企业生存日趋艰难,据说出现了不少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的现象。
以上两方面的问题,属于技术性的问题,技术性的问题一般都可以在技术上探求较好的解决方法。此外的贪污腐败高成本的政府和公共服务什么的(比如物流成本),属于结构性问题,在技术上很难解决,关键还是看体制内愿不愿意去做,所以不在本章讨论范围内。
大家可以看出,这两方面的问题,都涉及一个关键的因素——货币,所以,在货币政策上寻找突破,应该是解决以上两方面问题的大方向。
要想在一个问题上做出正确的判断,首先要了解它。接下来简单谈一下本人对货币和市场关系的理解(稍后我会再写一篇较详细的对货币演化过程,特别是关于贝壳币的个人心得)。
市场的本质就是商品的交换,等价交换的原则保证了交易的可持续性和整个市场的平衡。货币就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其根本功能就是为了使商品的交换能够方便的实现。至于在商品货币(金属货币)时期,其本身的含金量和制作成本,其实只是为了体现其信用保证交换的顺利进行而非其本身的价值,当货币的本身价值高过其标定价格,则会倾向于变成商品,相反如果本身价值低于其标定价格,只要信用可以保证,就无碍其作为货币流通。
在很多时候,作为一个爱思考的懒人和学术上的理想主义者,在思考复杂多变的经济学社会学问题时,喜欢把人文问题套到自然科学的模型中,特别是物理学和生物学的模型。在关键的元素特性可以实现完美契合的情况下,通常针对自然科学的模型进行逻辑推演,得出的结论也往往可以反过来解释指导经济学和社会学问题。相对于复杂的经济学和社会学,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更完善,有一系列成熟理性的工具和理论,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分析问题。即便客观世界同样复杂,但自然科学可以很好的进行简化,抓住最简单关键的变量进行分析。所以,我个人认为,用理科的思维和模型去思考经济学问题,往往事半功倍。
我在之前的帖子《人民币为何外升内贬——漫谈经济学中的热力学联想》已经做过类似的尝试。是否科学,还有待于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捧我的友人曾称之为“物理经济学”“生物经济学”,对于各位读者,我觉得至少可以提供一个特别的思维角度,值得一试。
在本贴中,本人将尝试用生物模型来解释宏观经济学问题。在这个模型下,把经济体(或者货币区)看作是有机体或者是一个细胞,商品是有机体或者细胞内的物质,能量就是所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我们知道,有机体存活的特征就是可以不断的进行“新陈代谢”,其实质是一系列有序的物质和能量的变换,需要不断的进行化学反应。一旦新陈代谢停止,机体即死亡。在市场这一有机体中,其诞生的标志就是商品的交换,没有商品的交换也就没有市场。
水对于生命有机体的意义不言而喻,因为除了扮演机体内部的功能结构之外,水主要充当新陈代谢中化学反应的媒介——几乎所有的生理化学反应都是在水环境中完成的,因为固体之间的化学反应通常是缓慢困难的,气体则不容易控制。原始的市场,是从物物交换开始的,相当于无水的条件下,有机体内的物质直接反应,这样的物物交换十分困难,市场的发展是艰难而缓慢的。为了降低交易的难度,作为商品交易媒介的货币诞生了。市场,这一人类社会的有机体里,有了水,物质和能量交换容易多了,于是商品经济大发展。
在生物学中,无论是从宏观的生态学,还是个体的生理调节,以至显微镜看不到的细胞内反应,都有一个核心的理念——平衡!在平衡的前提下,才能提什么进化、生长、效率这些命题。货币针对于市场也同样如此,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称关于货币政策和现象的学问为“货币生理学”。在生物体中,水的分布可以是不均匀的,比如脑组织,血液,前者保证了中枢区化学反应的高效进行,后者保证了整个躯体的水供应顺畅,在人类社会中也同样,存在着货币或者资本的不均匀分布。不均匀不表明不平衡,但不平衡就一定会出问题,阶层之间的贫富过度分化和部分产业的人为泡沫,经济体运转不畅,就好比人体的水肿,腹水,积液,影响整个机体的健康。
在机体的成长过程中,为了保证体内化学反应的持续稳定,随着体内物质的积累,机体摄取的水分也一定是随之增长的。所以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货币需求的增长。因为人们不断的劳作创造财富,所以市场内的财富总量一般来说是在不断增长的,所以需要不断的增加货币的投放量。而且,就像爱喝水的人更有活力更健康一样,适当的“补水”,一样可以促进市场的活力。在现代社会,货币本身已经几乎完全的丧失了其商品属性,变成纯粹的中介商品流通的“纸”和“水”,所以一般情况下,贬值是必然而且持续的(即实际上我们一直走在通胀的路上)。理论上来说,大量增发货币不一定是有害的,只要“兑水”兑得均匀恰当,但是由于人类的自私和能力的局限,不可能做到均匀恰当。在“乱世”,大量增发货币通常只是用来维护政府的开支,首先肥了权贵,造成社会矛盾的尖锐,恶化民生,这样的货币政策不需要太高的智商,所以历史上多见,而其本质是对民众的掠夺,所以,“通货膨胀”名声不好。像08年金融危机时,日本和台湾等地区推行的向所有民众发钱的行为,因为比较公平,所以不敢说其效果有多好,至少没有负面反响。同样的,缺水的生物是生长不好的,如果商品越来越多,而货币不足,则会限制经济的发展,造成通货紧缩,如15世纪的南欧,直到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大量的贵金属作为货币流入欧洲市场,才迎来了资本主义的繁荣发展。人类社会在经历战乱灾荒等大规模破坏的时候,社会财富大量减少,这时即使没有人增发货币,物价也会飞涨,这时需要政府采取行动,如1955年,政府用1元新人民币兑换旧版的1万元人民币。
银行系统,从“货币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其实是市场的水调节和排泄系统,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它可以吸收多余的“水”,即最近央行常讲的“池子”理论,在通货紧缩的时候,银行又可以放松银根,把池子里的水放出去一些。通常情况下,这样的调节能力可以化解一般的经济困境。
在国际贸易中,各经济体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比照,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行为。国际贸易的本质还是商品的交换,货币和汇率问题都是其衍生而来的。贸易壁垒和经济体的疆界,就是细胞膜,可以较自由交易的商品即可在膜间自由扩散,特定商品需要特殊协议和渠道,则是细胞间的运送通道。货币,仍然只是水,可以兑换的货币,即可以在细胞间流动的水,无论其汇率是多少,假设100日元可换1.2美元或8元人民币,我们都可以看作是“水”的一个单位。汇率的变化是细胞间物质和水交换的状态反映,即可以看作是渗透压的变化。一个不断产生营养物质的细胞,是有不断输出营养物质的倾向的,同时由于其不断生产营养物质造成的高渗透压,“水”会不断的被吸入,本币倾向于升值,这样的细胞的代表就是中国,超级的生产型细胞。而现在的美国正相反,不断进口营养物质消费,不断生产水排放出去。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