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名流叫商鞅》
第12节

作者: 王者世袭
收藏本书TXT下载
  鲁共侯、宋桓侯、卫成侯、韩昭侯四位诸侯亲自前往魏国都城大梁,朝见魏惠王。也就是说,正式承认了魏国的霸主地位。
  在春秋时代,诸侯称霸比较常见。
  像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都做过霸主,但是,自进入战国以来,国际承认的称霸活动还较少见。

  魏惠王很自豪。
  他爷爷、他爹都没有做到的事他做到了,岂不自豪!
  四君主朝见魏国的活动引起了天下震动,国际形势顿时紧张起来。
  赵、齐两国立即在平陆召开高层峰会。接着,燕、赵两国在阿举行了紧急磋商,商量对策。
  楚国虽然没有参与上述会盟,但是一直密切关注着中原形势。

  秦国比较特殊。
  他想掺和,可是没有办法。
  秦孝公很生气。自当上国君算起,已经五年过去了。五年来,诸侯之间的会盟、联欢从没有邀请过他。甚至,一些小国,像卫国、鲁国都有人邀请,可就是没有人邀请他。完全把他当成了野蛮人。
  这不能不令他生气。
  哥向往的不是上桌吃那一筷子,而是得到尊重。尊重,你们懂吗?
  日期:2012-04-17 22:18:14

  (续上)
  在秦孝公生气的当儿,秦国国内发生了一档子事。这让他感到先处理好国内事情比被别国尊重更重要。
  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管理财务的内史死了。
  这事儿要是发生在当今的话,不知有多少人会激动的彻夜难眠,辗转反侧,把手机铃声调到最大,二十四小时不关机;然后借故到领导家串串门,给领导打打骚扰电话,请求领导的领导帮忙等等。
  当时的情况和今天差不多,搞小动作者也不少。

  几天来,孝公一直为这事儿头疼。让张三干吧,李四有意见;让李四干吧,张三心里不舒服。就一个位置,又不能两人都干。只要敢伸手要这个官的、有这个想法的,都不是旁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关系。
  孝公恨死了周公。
  是周公想出了世卿世禄制,让官员位置在诸侯、卿大夫、士之间循环,这就造成官员选拔时的难题:只能在小圈子里挑。
  假如,有个家伙很有本事,文韬武略,琴棋书画,样样不差,并且全国人都知道这个人很有能耐,安个邦,治个国,绝对适合。可这个家伙千好万好,唯有一样不好,家庭没有可以利用的资源,老爸既不是贵族,家中也没有人做官。
  这就难为领导了,派你做官吧,你不符合候选的条件(受制度限制),不让你做这个官吧,领导自己都感到不好意思。

  遇上个一般的领导,思想、做事中规中矩的,八成不考虑你了。碰上个敢于不按牌出牌的,管他制度不制度,既然你有这个料,这个官就让你当。像周文王任命的姜子牙,秦穆公欣赏的百里奚,一个是渔夫,一个是奴隶。但是,突破性的领导毕竟不多。
  日期:2012-04-18 22:16:16
  (续上)
  现在,如果真有个这样的家伙,孝公一定不顾社会舆论,大胆用他。因为,秦孝公对小圈子里的几个候选人都不满意。
  有两个被推荐者他从小就认识,根本不是做官的料,虽然这两人的老爹和兄弟都很会做官;还有两个属于考试型的,竞赛每次都拿金牌银牌,但诺贝尔奖金永远看别人领;其他几位要么这问题,要么那问题。
  秦孝公头疼的是,不满意也不好拒绝,瘸子里面挑将军,总得挑一个。不然,这官位老是空着,也不是个办法。拖拉一天,说情的一天不安歇,自己一天不安生。

  瞅着有些人明明没有做官的本事,还非想做官,孝公就感到生气。这做官又不像做生意,弄的再不好,影响都不大,顶多一家老小跟着你饿肚皮。当官就不同了,它可是关系到几十万人吃好吃不好饭的问题。
  孝公叹口气。有本事的人当不了官,没本事的人撵不走,这样的国家啥时候能强大。看看人家魏国,当官的人哪地方的都有,西门豹、李悝来自民间,吴起更是特殊,典型的一个外地人,来自卫国,况且还是从鲁国跳槽过来的;再说齐国,情况和魏国差不多,当官的啥出身的都有,哪像秦国,讲究这,讲究那,就是不讲究才能,把一个本来生机勃勃的国家搞得死气沉沉。

  想到这,孝公激灵灵地打了个寒颤。制度一定要改!再不改的话,几十年后,秦国恐怕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日期:2012-04-19 22:32:25
  (续上)
  就这样,一桩接一桩的事儿,把秦孝公的变革激情又点燃了。于是,他安排景监,从蓝田接回公孙鞅。一见面,孝公就告诉公孙鞅,秦国我已经看透了,不变革不会有好果子吃。晚痛不如早痛,你做我的助手,我们开始改吧。
  看着孝公的脸,公孙鞅心潮澎拜。
  他心里说,我知道你不会一直停下去,你迟早会走这一步,因为你没有别的路可走。可是,你知道么,为了这一天,我等了多久?五年,整整的五年。

  五年来,我走过了秦国多少个乡村,你知道吗?
  五年来,我踏遍秦国的多少座城邑,你知道吗?
  五年来,我思考过多少次变革方式,你知道吗?
  五年来,我同多少人商议探讨咨询,你知道吗?
  五年来,我多少次彻夜难眠,你知道吗?
  五年来,我多少次打算放弃,你知道吗?
  人的一生能有多少个五年,你知道吗?

  国家的发展能有多少个五年,你知道吗?
  变革的大旗树了起来。
  这年,秦孝公26岁,公孙鞅35岁。
  日期:2012-04-20 22:14:58
  2、怎么让人们相信我们在做事
  变革刚开始,孝公就遇到一个难题:措施好制定,难执行。执行难的关键在于平民百姓根本不相信政府说的,不管好的、坏的,他们都不听。

  说实话,这怨不得老百姓。如果政府以前说的话都兑现了,百姓会不听政府的话吗?
  百姓被政府整怕了。
  他们曾经听从基层官员的话,把地里正要抽穗的禾苗连根拔起,种上烟叶,结果到了收获季节,烟叶卖不掉;
  他们曾经听从拆迁官员的话,让自己辛辛苦苦盖的房屋被拆掉,让位给宣传中的公共设施,可是结果发现,新建的不是广场,而是高档小区;
  他们曾经听从招商官员的话,毅然决然地把工厂从沿海迁入内地,结果发现,不但所谓的税收减免无影无踪,而且检查官员如过江之鲫,应付了这一批还有那一批;

  他们曾经听从教育官员的话,相信不托关系子女也能进入好学校,结果发现,不托关系,子女想上个理想学校,根本不可能。
  这样的事儿太多了。
  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惨痛教训后,平民百姓哪还敢再相信政府!
  日期:2012-04-22 22:20:56
  (续上)
  孝公很着急。

  再好的措施,如果推广不下去,有什么用?国家还不是该怎么样还怎么样,所谓强大、繁荣都是做梦。
  公孙鞅说,别急,慢慢来。
  孝公瞪了他一眼。
  公孙鞅笑笑,方法总比问题多,只要想,总会有办法的。
  那就想吧。
  孝公无可奈何。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公孙鞅喊道,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秦孝公没好气地说,故事?
  公孙鞅一本正经地说,对,是个故事。
  秦孝公不明白公孙鞅要做什么。
  公孙鞅欠欠身子,不紧不慢地讲起了下面这个故事。
  话说有一次,魏文侯和几个大臣一起喝酒。喝着喝着,魏文侯忽然站起来,说要到某个地方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