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福、财运超越胡雪岩--清末的徽州商王》
第9节

作者: 伊尓根觉罗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下刘黑塔指挥着一应的伙计开始在大车店做煎盐的准备。吃过晚饭,常四老爹巡看了一圈,要伙计们三班倒,歇人不歇火,尽快将盐全部煎好。见有刘黑塔在不用自己多操心,常四老爹这才将古允源请到自己住的房间,关上房门,备了一壶酒,一热一凉两碟下酒的小菜,有一番话要对古允源讲。

  日期:2012-05-09 15:35:28
  第三章(上)
  常四老爹要与古允源谈的事情,有些事涉机密,所以特意挑在整个大车店最偏的一间房间,以古允源现在的心思,精神上是兴奋非常,身体却十分的劳累,因为从昨晚开始到现在,始终没有合过眼。尽管是想早点歇息,但常四老爹有请,古允源不能不来。
  关上门之后,常四老爹第一个举动就让古允源睡意全无,而且一下子从座上跳了起来。
  “常老爹,这可使不得,您老快起来,快起来。”
  古允源出此言,自然是常四老爹向他跪下了的缘故,不仅跪下,而且要叩头,古允源急出了一头汗,又不敢大声阻止,恐怕让店里的伙计听见起疑,只得半跪半搀硬是将常四老爹拽了起来。

  “古老弟,我干儿子刘黑塔说了要替我向你磕头谢恩,我想了想这个头还是我自己来磕,不为别的,你一条好计,救了我的命也救了我全家,我老头子那能吝惜这一个头。”常四老爹脸色郑重无比,看样子这番说词自从离了山海关之后就已经在打腹稿了。
  古允源自然感动,但却颇不以常四老爹的话为然,因为要说到救命,人家也救了自己一命,而且冒的风险更大。
  待到把这一层意思说出来,常四老爹则是连连摇头:“那是你老弟命好。今天眼看就要被那短命的守备戳穿了,却平白无故地来了封什么八百里加紧的公文,将他调了开,真是戏文里也没见过这么险的事情。却居然能够化险为夷,全靠了你老弟的福气大,看来我们整个车队都是跟你沾了光。”
  古允源正要听听白天的经过,而且还要借着这个话头将刚才的事情岔过去,免得常四老爹又提磕头的事情,便接口问道:“常老爹,我是什么都不知道,你给我讲讲入关的经过吧。”
  此刻日头刚落,身边无人,正好长谈一番。常四老爹给古允源倒了一杯酒,自己也斟了一杯,慢慢将白天的事情一五一十说给古允源听。
  他的口才算不上好,但事情的惊险是在那里摆着的,古允源又是亲历,边听边是心惊,听到后来,停杯不饮,刚刚下肚的几杯酒都已经化作了冷汗冒了出来。

  常四老爹夹一口菜,拿起酒盅,又倒了一杯入口,不住地晃着脑袋:“嘿嘿,你听了也后怕吧?黑塔说我当时脸白得都没了血色。你想想,要是那封公文晚来一步,现在你已经被擒回军营,我大概也已经人头落地了。”
  话是一点不错,这正因如此,古允源心里的歉意更甚,重又举杯敬常四老爹:“为了我的事,让您老冒这么大的险……”
  “莫说,莫说。”常四老爹一摆手止住了他,“我还是那句话,你运气好,我们都是跟你沾光。不过古老弟,我看你一表人才,怎么会从徽州被流放到关外呢?”
  一句话问出来,古允源一阵沉默,常四老爹自己就先老大不好意思,又是连连摆手:“我老头子一喝多了就喜欢问这问那,这毛病被家里老伴骂过不知几次了,还是改不掉。古老弟,你就当我没问过,喝酒,喝酒。”
  古允源一愕抬头,也赶忙说:“老爹,凭你我现在的交情有什么不能说的,更何况也不是保密的事情。只是你这一问,我就想到了五年前的事情,一时出了神,您老别见怪。方才你问我怎会从徽州被发配关外,其实我是从京城被发配到此的。”

  “哦?”
  “唉,这说起来可真是‘六月里冻杀一只老绵羊’,说来话长了。”
  古允源的家在徽州歙县古家村,古姓是村中大姓,占了全村人口的八成。徽人有“徽骆驼”之称,最是坚忍耐劳,加之徽州的地形不利于种粮,很多人都从商,当地有民谚:“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就是说徽州的男孩子往往十岁出头就必须跟着家中大人去跑码头、学本事。
  古家村也不例外,家家户户都是买卖家,古允源的祖父原是个粮商,随着京杭大运河的槽船做生意,古家家道还算是殷实。但就在古允源出生的那一年,余杭至扬州一带起了“闹槽”,官府后来虽然派兵弹压,但古允源的祖父却赔了老本,一急之下,把命送在了扬州。古允源的父亲为了还欠下的债务,也跑起了买卖,起先几年还算是顺利,也赚了一些银子,家里比小康差些,但温饱却是不成问题。谁承想日子刚刚好上一点,古允源的父亲想做一笔大生意,凑了些钱前往北方,竟一去不返,一晃就是十年音讯全无。若是活着,无论如何会有音信递回来,所以大家都说必定是在荒山野岭出了意外,想来是没指望了。古允源的母亲胡氏拉扯三个孩子,靠给人缝补为生,日子过的极苦,有几个荒年,若不是族里接济,古家的这一脉就要断绝了。

  古允源从小就聪明伶俐,稍大一些之后,族中不少人要带他到外面学生意。但胡氏坚决不允,这是因为古允源的祖父、父亲经商都没落什么好下场,胡氏决意不让古允源再去从商。
  日期:2012-05-09 15:36:17
  不从商可以,但孩子必须有个谋生之路。胡氏尽管家境不好,但却有孟母遗风,一心要孩子读书上进,将家中三进的宅子卖了两进,拿出银子送古允源去“附馆”。古允源的聪明用到任何事情上都不差,读书也是一点就通,别人尚在蒙对,他就已经可以开笔了,这一馆是族学,请的是从县丞任上致休的一位族中长辈,每对人言生平未见过聪颖如古允源者,颇有扶之成才的愿望,也算是得慰老趣。

  古允源一点也没有辜负母亲和老师的期望,十四岁进学成了秀才,又过三年到合肥参加乡试,竟然一次中了举,红差来报,胡氏自然喜不自胜,在村里祠堂摆了酒宴。
  席间古允源的老师就说,明年三月正好是皇家选材的秋闱之年,古允源才气纵横,若是会试一鼓作气中了进士,甚至点了翰林,那才是光大门楣。
  酒席散了,胡氏却犯了难,若说读书人赴京文试那是多少人一辈子梦寐以求的事情,自己家的孩子有这个本事,可是进京的盘缠却没有,算来算去到北京这种大地方,一来一回没有二十两银子是绝下不来的。
  这个难题却有人为她想到了,第二天一大早,古允源的老师就捧了白花花的三十两台州足锭上门来。老先生清廉自守,一任县丞做下来,宦囊所积不过百两银子,都是从俸禄里省吃俭用下来的,今天却慷慨相赠,讲明是栽梧之意无需归还。
  这样的神童,这样的义举,一下子成了十里八村的美谈,临行之际,全村人来送行,古允源当着众人,先是给母亲磕头,然后又给老师重重磕了三个头,之后洒泪相别。

  古允源是第一次出远门,但他在家里是老大,素来做事谨慎,也知道盘缠来得不易,因此省吃俭用,路稍好一点就不雇车,所以走得不快,到京城时已近十月,离入闱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